特斯拉24GWh瓶颈!中国跨境避坑供应链陷阱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NEV)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日益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2025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的加速,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供应保障更是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整车制造商与核心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产能协调以及潜在摩擦,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也为全球跨境产业的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回顾数年前,在2019年,特斯拉公司与日本松下公司之间的一场公开争论,曾一度引发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两家企业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的合作关系及其面临的挑战,也折射出当时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的复杂性。
回溯2019年的合作挑战
在2019年,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就其与关键供应商松下公司之间的产能问题表达了看法。这一罕见的公开表态,凸显出当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特斯拉与松下公司曾紧密合作,共同运营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里诺附近的一座大型电池工厂(外界俗称“超级工厂”)。松下公司负责生产特斯拉电动汽车所需的所有锂离子电池电芯。
在当时,有外媒报道指出,两家公司曾一度调整了该合资电池工厂的扩建计划,这引发了外界对双方合作前景的猜测。对此,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松下公司产能未能达到预期,是导致特斯拉Model 3产量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明确表示,工厂的电池电芯生产线理论产能为每年35吉瓦时(GWh),但实际最大产量仅约为理论产能的三分之二,即每年约24 GWh。这意味着,由于电池电芯供应不足,在2019年第一季度,特斯拉 Model 3 的产量受到了客观限制。
合作模式的演变与潜在摩擦
特斯拉与松下公司的合作始于2014年7月,当时双方宣布了“超级工厂”的合作协议。特斯拉负责工厂的日常管理,而松下公司则是主要的合作伙伴,负责生产特斯拉Model 3轿车所需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电芯。最初的目标是到2020年,该工厂年电池电芯产能达到35吉瓦时(GWh),足以满足大约40万辆Model 3的生产需求。
然而,在2019年4月,一家外媒报道称,由于对特斯拉汽车销量的担忧,特斯拉和松下公司冻结了将产能扩大至35 GWh以上。这在当时的市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家海外报告的基金经理曾评论道,松下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公开对外媒表达其对主要客户的不满,实属罕见。
针对产能问题,尽管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指出松下公司的电池生产线仅以约24 GWh的容量运行,限制了Model 3的产量,松下公司在当时并未直接回应这一说法。但其在一份声明中确认,截至当年3月底,工厂确实拥有35 GWh的产能。双方都承认“超级工厂”远未达到全面生产状态,至于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路径,当时并未完全明朗。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表示,特斯拉不会在新的产能上投入资金,除非现有生产线接近35 GWh的理论产能。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斯拉当时缓慢的销售增长是限制电池生产线扩建的主要原因。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松下公司可能对特斯拉寻求第三方供应商感到不安。尽管当时松下是特斯拉唯一的汽车级电池供应商,但特斯拉正在建设另一座“超级工厂”(即上海超级工厂),并且已经与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中国电池供应商进行了接触。
一家电池咨询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曾指出,特斯拉开始与中国的其他电池制造商接触,这可能让松下公司感到不悦。当时,特斯拉公司除了马斯克的社交媒体言论外,未对此事发表更多评论。特斯拉曾向投资者预警,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将受到低于预期的交付量和多次降价的“负面影响”。
这并非两家公司首次在生产线上遇到匹配困难。据外媒2018年11月对松下公司总裁津贺一宏的采访,在2017年,当特斯拉解决其自动化生产线问题时,松下公司曾一度放慢了脚步。随后在2018年,随着汽车产量增加,松下公司又出现了滞后。津贺一宏在2018年11月初表示,双方的产量已接近平衡,并将增加两条电池电芯生产线。
深度绑定下的分歧与演变
尽管出现了公开分歧,分析人士当时普遍认为,特斯拉与松下公司之间的深度绑定,使得彻底决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松下公司需要特斯拉为其电池业务带来的稳定收益,而对特斯拉而言,“没有松下,就没有电池”。然而,这场公开分歧也表明,松下公司可能对特斯拉的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一定担忧。
一位海外投资服务公司的分析师曾表示,由于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未及预期,松下公司越来越不愿意承担风险。他认为,过去两家公司命运与共,但当时松下公司已开始寻求与特斯拉保持距离。从2019年至今,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飞速发展。全球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成本持续优化,产业链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跨境产业的启示与思考
回顾特斯拉与松下公司数年前的合作案例,对于2025年中国跨境产业的从业者而言,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供应链多元化是韧性的保障: 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寻求中国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的举动,强调了在全球化供应链中,单一依赖的风险。对于中国的跨境企业而言,无论是作为供应商还是采购方,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是应对地缘政治、技术迭代、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这有助于分散风险,提升企业的运营韧性。
战略合作需持续磨合与沟通: 特斯拉与松下之间的公开争论,也提醒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中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跨国合作往往涉及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市场预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危机管理能力,是确保合作长久稳定的基石。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与国际伙伴建立互信、透明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技术自主与本地化生产的价值凸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大规模本地化生产能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效率,更在于它集成了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优势。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不仅能规避国际供应链风险,也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降低运营成本。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简表来对比几年前特斯拉主要电池供应商的情况以及行业整体的变化:
时间 特斯拉主要电池供应商(全球) 行业整体趋势 2019年前后 松下(主力) 日韩企业主导,中国供应商开始崛起。 2025年 松下、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多元化 中国供应商崛起,磷酸铁锂电池应用日益广泛,各国加速本地化生产。 应对市场波动的灵活性: 2019年特斯拉Model 3销量波动导致松下调整产能预期,这反映了市场需求变化对供应链决策的直接影响。中国跨境企业需要建立更敏捷的市场响应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避免因过度乐观或悲观而带来的风险。
理解跨文化商业行为: 松下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企业,其商业行为和沟通方式往往较为内敛。与这种企业形成公开争执,在当时被视为罕见。对于中国跨境人员来说,深入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是成功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促进共赢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合: 从2019年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初期发展阶段迈入了全面爆发期。电池技术不断革新,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方兴未艾。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优势日益显著,但在全球竞争中,仍需关注技术前沿、政策变化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合作与竞争并存,是中国跨境企业需要长期面对的格局。
展望未来
特斯拉与松下公司的合作关系在经历了数年前的磨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各自发展出了新的策略。特斯拉在电池技术研发和供应商多元化方面持续投入,松下公司也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中国跨境从业人员而言,持续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态,深入分析国际供应链的演变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政策、市场方面的最新进展,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借鉴全球领先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成功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tesla-24gwh-bottleneck-cross-border-lesson.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