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社媒增长策略:6步吃透品牌长效增长红利

各位跨境出海的战友们,大家好!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社媒平台实现品牌长效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今天,新媒网跨境带大家深入探访一个在海外备受好评的建站平台Squarespace。他们的社交和创作者总经理Ködderitzsch先生,最近就品牌社媒增长之道分享了独到见解,对我们中国跨境卖家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Ködderitzsch先生拥有超过二十年的行业经验,曾在YouTube、谷歌等科技巨头以及多家初创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交媒体上,真正驱动品牌增长的,是“真实社群”的力量。
Ködderitzsch先生指出,“受众”和“社群”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受众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社群则是“多对多”的双向互动。当我们品牌不再仅仅是向受众“广播”信息,而是真正开始与他们“共建”一个生态时,其潜力远超单纯的互动数据。这种归属感,才是社群在算法迭代、营销活动结束后,依然能长久维系的核心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Ködderitzsch先生和他的团队在Squarespace的实战经验,为大家拆解其社媒增长策略的六大精髓,无论您的行业、预算、受众规模或社媒目标如何,这些原则都能为您所用。
2025年Squarespace社媒增长战略:构建品牌成功的六堂实战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Ködderitzsch先生在Squarespace的工作和职责。他领导着公司的社交团队,负责Bio Sites和Unfold两款产品。这两款产品是创作者进入Squarespace平台的入口:Unfold为创作者提供设计精良的工具,帮助他们制作高质量的社交故事和Reels;Bio Sites则将“链接树”的概念重新定义为一个轻量级但功能强大的在线店铺,方便创作者销售产品、预约服务、直接建立客户关系。这些工具共同构成了创作者快速融入Squarespace生态的桥梁。
Ködderitzsch先生的团队横跨产品、工程、设计、营销和客户运营等多个职能,这种结构让他们能够像初创公司一样灵活地行动,同时又与Squarespace“赋能人人成为创业者”的愿景保持一致。他认为,核心的Squarespace平台过去主要服务中小企业,而他的社交团队则专注于创作者经济: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建立个人品牌,现在需要工具来实现专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的个体。
在他看来,今天的创作者正处在“文化”与“商业”的交汇点。他们的职责就是消除摩擦,让创作者能够将社交互动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通过投资那些不仅能帮助创作者脱颖而出,还能带来可衡量成果(如销售额、预约量、邮件订阅)的工具,他们不仅是在支持创作者,更是在重新定义社交时代的创业模式。
实战课一:视觉先行,构建品牌信任
在视觉识别上,Squarespace有着清晰的策略。Ködderitzsch先生强调,在Squarespace,视觉识别不仅仅是美学,更是一种“信任信号”。在信息爆炸、任何人都能秒速发布内容的今天,设计的一致性,恰恰能告诉你的受众:这个品牌是可靠的,有态度的,值得你关注。每一抹色彩、每一个字体选择、每一次版面布局,都在传递这个信号。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需求更为迫切——信息流嘈杂,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设计成为在用户阅读任何文字之前,最快传递品牌价值的方式。简洁、统一、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能迅速传达可靠性和专业性,从而建立信任。
举个例子,外媒报道过的“薪资透明街头访谈”(Salary Transparent Street)这个项目,他们的平台理念是“彻底开放”——直接在街头询问陌生人的薪资。内容本身虽然是原生态且无脚本的,但其设计运用却赋予了它结构和可信度。贯穿其品牌的标志性绿色,从街头采访的麦克风到视频中的下方文字,都保持了一致。
他们的字体、构图风格和持续的色彩搭配,在拥挤的信息流中形成即时辨识度。这种视觉上的严谨性,向受众和品牌方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个病毒式传播的噱头,而是一个有使命驱动的平台。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当设计能够放大真实性,并将其转化为长期的信任和忠诚时,品牌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战课二:统一与灵活并重,适应平台特性
如何平衡品牌标志性外观与各渠道独特的创作环境?Ködderitzsch先生认为,这是当今社交媒体上最重要的品牌挑战之一。许多品牌犯的错误是,将一致性和适应性视为对立面。但事实上,最强大的品牌两者兼顾:它们以核心的视觉和调性识别作为主导,确保无论在哪里出现都能被立即认出,同时又巧妙地进行调整,使其内容在每个平台上都显得原生自然。
把你的品牌识别想象成脊梁——它支撑着一切。你的颜色、字体和视觉调性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应该具有辨识度。这才能建立信任,让你的品牌在嘈杂的信息流中易于回忆。但表达这些元素的方式,需要尊重每个渠道的环境。例如,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的受众可能更喜欢长篇深度内容或思想领导力文章,而TikTok则奖励即时性、动感和文化相关性。两者都可以承载你的品牌基因——你只需要改变视角,而不是改变核心。
新媒网跨境获悉,创作者是这种平衡的高手。他们保持着一致的风格、声音或美学,这让他们具有辨识度,同时又能灵活适应每个平台的文化和格式。品牌应该学习这种策略:一致性赢得认可,适应性赢得关联。两者结合,将共同提升品牌的信誉。
实战课三:善用UGC,激发社群共建
品牌如何有效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或影响力人物(KOL/KOC)来实现自身增长,并在受众中培养社群感?Ködderitzsch先生认为,用户生成内容已成为品牌增长最强大的杠杆之一,因为它弥合了营销与社群之间的鸿沟。当一个客户或创作者选择围绕你的品牌创作内容时,他们不仅仅是在放大你的信息,更是在认证它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正是社交时代的“硬通货”。
那些成功运用UGC的品牌,不会将其视为一次性营销活动,而是围绕它建立起一套系统。这意味着积极设计参与机会,包括:
- 简单的提示: 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使用体验。
- 创意挑战: 邀请用户以独特方式展示品牌。
- 独家活动: 吸引人们为品牌打上自己的烙印。
同时,这还意味着将UGC与品牌自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社交渠道中展示它,将其融入电子邮件营销,甚至整合到产品页面。做得好,它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群推动内容,内容建立信任,信任驱动增长。
我们在创作者经济中已经亲身见证了这一点。那些最具吸引力的创作者不仅仅是在单向传播;他们正在为受众创造贡献、重新创作和被看到的空间。品牌可以从这个策略中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让人们谈论你——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你的故事的一部分。当UGC以这种方式被利用时,它就不再仅仅是营销资产,而变成了一个社群建设的引擎。
实战课四:警惕误区,从“听众”到“参与者”
Ködderitzsch先生认为,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尝试建立社群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受众规模”等同于“社群深度”。他们专注于积累粉丝和追求曝光,但却不投资于建立有意义的互动,从而将“受众”转化为真正的“社群”。一百万个被动的关注者,其价值远不如一万个真正对您的品牌和彼此之间感到连接的用户。
正如前文所说,“受众”和“社群”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受众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社群则是“多对多”的双向互动。大多数品牌停留在“广播模式”,只是向人们喊话。但真正的社群,是在品牌引导和促成成员之间的连接时才会出现——当人们不只是与你互动,更是彼此之间互动时。这时,动态就会从“消费”转向“共同创造”。
换个角度思考,这意味着你是在与社群“共同建设”,而不是“为他们建设”。这是Ködderitzsch先生从他的朋友Bailey Richardson那里学到的一个关键区别。Bailey Richardson是Instagram早期、Substack和现在的OpenAI的社群负责人。她的观点始终如一:最健康的社群是共同创作的。当成员感到拥有所有权时,他们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们会与你一起贡献、捍卫并发展这个社群。
品牌需要设计“参与”,而不仅仅是“消费”。这意味着要提出问题、突出社群中的声音,并创造仪式感或瞬间,让人们在品牌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线上最好的社群并不是围绕一个产品建立的,而是围绕一种共同的身份、一套价值观,或者一个人们渴望参与的文化时刻而建立的。品牌是催化剂,而不是引力的中心。
当品牌实现这种转变——从向人们“广播”到与人们“共同建设”——他们所解锁的,将远超互动指标。他们创造的是归属感。而归属感,才是社群在算法改变或营销活动结束后,依然能够持续维系的核心。
实战课五:瞄准成果,不止于表面指标
如果让Ködderitzsch先生为品牌提供构建驱动增长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关键经验,他会给出三点:
首先,为了成果而建设,而非为了虚荣。 我们很容易被粉丝数量、点赞和浏览量所迷惑,但这些都是表面指标。真正的问题是:你的社交策略是否驱动了有意义的业务成果——销售、注册、预约,或更深层次的客户关系?增长源于将社交活动与可衡量的目标对齐,而不是追求那些在仪表盘上看起来好看的数字。创作者们早已内化了这一点:最聪明的创作者不仅仅衡量观看量,他们更衡量转化率和经常性收入。品牌也应该这样做。
实战课六:坚守一致性与真实性
其次,设计参与,而非仅仅消费。 社交媒体不再是一个广播渠道;它是一个参与式媒介。最强大的品牌会创造方式,让他们的受众参与、共同创造,甚至彼此连接。这就是你如何将受众转化为社群,将社群转化为增长引擎。创作者在这方面领先多年——他们建立评论区、Discord服务器和订阅者福利,让人们感到自己是某个事物的一部分。品牌需要采纳同样的心态。
最后,以一致性和真实性为先。 一致性建立信任,真实性建立亲和力。那些拥有清晰视觉识别、可辨识声音和真诚观点的品牌,在信息流中脱颖而出。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那种超越任何一个平台或趋势的忠诚度。看看那些突破重围的创作者:他们在语气、设计和价值观上保持一致,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失去受众的情况下,扩展到新的形式和平台。
总而言之,这些原则确保了你的社交策略不仅仅是为了曝光,更是为了建立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累积的东西:信任、归属感和增长。如果你想寻找灵感,不妨密切关注那些优秀的创作者——他们已经在为我们示范成功的蓝图。
四大关键点,助力您的社媒策略腾飞
第一点:精准洞察受众,并与他们“共建”
正如Ködderitzsch先生所言:“当品牌从向人们‘广播’信息转变为与人们‘共同建设’时,他们所解锁的,将远超互动指标。他们创造的是归属感。”
Squarespace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在线上启动和发展业务。这种聚焦在社交媒体上变得更加清晰,他们的主要社群是创作者。所以,品牌不应仅仅思考可以为受众创作什么内容,而要更多地考虑可以与他们一起共同创作什么。
Squarespace的“Renewal”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既展示了客户的业务,又在镜头前与客户一起构建了一个新网站,当然,也巧妙地展示了非技术人员使用Squarespace建站的便捷性。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二点:激发灵感,更要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Squarespace在结合励志故事与实用建议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如果只有灵感而没有可操作的建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方面的一个绝佳案例是Squarespace与知名艺术家Jeff Koons的合作。这场营销活动包含了专属落地页、为社交媒体制作的视频和图片,以及Squarespace为Jeff Koons搭建的、用来展示其作品的网站。
而其可操作的部分在于:Squarespace用户可以使用同样的新模板来搭建自己的网站。
第三点:设计为王,持续投入
优秀的设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在社交媒体上,它也并非唯一重要的因素。Ködderitzsch先生强调:“简洁、统一、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能迅速传达可靠性和专业性,从而建立信任。”
从Squarespace的帖子内容截图来看,你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创意氛围,还能辨识出其极简而独特的品牌标识。
第四点:一致性与人情味,铸就品牌最大增长
Ködderitzsch先生认为:“当今最强大的品牌将一致性与人情味相结合。我们鼓励创作者和企业都以设计系统为基础,同时为故事叙述、个性化表达和文化相关性留有空间。当设计既严谨又富有生命力时,它不仅能建立信任,更能产生深厚的亲和力。”
对此,我们新媒网跨境深表赞同。在激烈的跨境市场竞争中,这种策略至关重要。
风险前瞻与时效提醒
各位跨境卖家朋友们,虽然Ködderitzsch先生的分享干货满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跨境运营的风险与时效性。社交媒体平台规则迭代迅速,合规性始终是生命线。例如,对于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各国的法律法规日趋严格,如欧洲的GDPR、美国各州的隐私法案等等,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确保在内容创作和用户互动中,不触碰红线。此外,社交媒体的流行趋势变化莫测,今天火爆的玩法,明天可能就成为过去式。本教程虽有指导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汲取底层逻辑,并结合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当前,短视频与直播依旧是海外社媒的强势风口,而AI工具的辅助应用也正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大家在实战中要注重敏锐的市场洞察,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squarespace-social-growth-6-steps-brand-growth.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