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AI商业效用低23%!跨境人避坑指南!

2025-08-21Shopify

Image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特别是在中国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AI的潜力曾被寄予厚望,从智能翻译、市场分析到客户服务,似乎无处不在。然而,近期围绕AI的热度似乎有所降温,市场对这项技术的预期正趋于理性。这种转变,对我们跨境行业从业者来说,既是审视,也是机遇。

市场波动:从狂热到理性回归

今年早些时候,华尔街对AI的热情达到了顶峰。在2025年6月18日,作为AI相关硬件市场主导者——美国英伟达公司(Nvidia)的股价一度冲高至136.33美元。该公司生产的高端计算机芯片,正是众多AI实验室开发聊天机器人及其他产品所需的“算力核心”。然而,自那以后,英伟达的股价回调明显,截至最近一次交易日,累计跌幅已超过22%。其中,当日的9.5%跌幅,更是导致其市值蒸发了2790亿美元,创下了美国股市史上最大单日市值跌幅记录。

对于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而言,其账面财富在当日缩水近100亿美元。但这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市场动向可能正传递出关于人工智能作为一项热门技术,其发展现状的某些信号。许多公司出于“不愿错过”的心理,纷纷涉足AI市场,期望能发现有用的新应用,但实践中却发现其效用并非唾手可得。

麻省理工学院的达龙·阿西莫格鲁教授(Daron Acemoglu)指出:“过度乐观和炒作可能导致尚未准备就绪的技术被过早投入使用。”

AI“幻觉”与实用性之困

在AI开发领域,一些紧迫的问题,如如何防止聊天机器人在无法回答问题时“编造”答案(即开发者所称的“幻觉”),尽管经过多年努力,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有该领域的专家报告称,随着每次迭代更新,部分机器人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笨”。即便是领先的AI机器人开发者OpenAI,也曾在2024年承认,其GPT-4聊天机器人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不如其前身”。

至于AI能够帮助企业以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工作的前景,现实是这项技术生成的错误过于频繁,用户可能需要增加人手来复核机器人的输出。一家利用AI分析高管在早期财报电话会议中对投资分析师承诺内容的公司CEO表示,其AI系统“60%正确,40%错误”(该系统甚至把他的名字都弄错了)。尽管他没有直言,但一个将近一半时间都在犯错的系统,其价值显然大打折扣。对于依赖数据准确性进行国际市场分析、客户沟通的跨境企业而言,这种不稳定性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March 23, 2018 photo provided by KTVU, emergency personnel work a the scene where a Tesla electric SUV crashed into a barrier on U.S. Highway 101 in Mountain View, Calif. The NTSB probe into this Tesla crashe involving the Autopilot system is still pending.

企业用户有充分理由对在没有人为监督的情况下使用AI机器人感到担忧。即使在相对简单的任务上,例如生成常规法律文件或回答简单的客户服务咨询,AI也曾出现失误,有时甚至是令人震惊的。在近期的一个案例中,一位营销顾问使用AI为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新电影制作预告片时,AI竟然编造了对科波拉早期作品(包括《教父》)的负面评论,并将其归到实际上曾赞赏这些作品的影评人名下。

2024年,新西兰一家连锁超市的AI食谱机器人甚至建议用户将漂白剂和氨水混合制成“解渴饮料”,而事实上,这种混合物具有潜在致命性。这些任务本应是当前AI模型擅长的领域——生成模板化的文字、广告文案、可通过按键获取的客户服务信息。这是因为机器人通过学习海量的已发表作品、互联网帖子以及其他大多是通用性的书面材料来开发。开发者随后应用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输出类似人类语言的回复,但这些回复是基于给定单词后面出现另一个单词的概率,这也是机器人行为常被戏称为“嗑药版自动补全”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系统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智能的”。它们能模拟出连贯的思维,但在执行需要人类判断力的任务时,例如医疗诊断和治疗,其表现常常不尽如人意。
President Joe Biden signs an executiv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East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Monday, Oct. 30, 2023, in Washington. Vice President Kamala Harris looks on at right. (AP Photo/Evan Vucci)

AI应用:辅助而非替代

今年7月发表的一项英国研究,对1020份乳腺X光检查结果进行了人类专家和AI系统的评估。结果显示,人类专家发现了AI系统漏诊的18例乳腺癌,而AI系统仅发现了人类漏诊的2例。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迈克尔·森贝莱斯特(Michael Cembalest)在本月对AI市场的分析中提出疑问:“到2025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是否应有更优表现?”其他研究表明,AI在诊断医疗状况方面可能有所帮助,但前提是将其作为人类医生监督下的技术工具来使用。

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在本月早些时候指出,诊断和治疗患者需要“情商和道德判断力,这些是AI可能模仿但永远无法真正拥有的属性”。对于需要高度精准和人文关怀的跨境客户服务、合规咨询等领域,AI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但其核心决策与最终责任仍需由人类承担。

风险与监管:全球共识

对AI的一个持续担忧是其潜在的恶意滥用,例如使得破坏电网、扰乱金融系统变得更容易,或者制造“深度伪造”内容来欺骗消费者或选民。关于这一点,加州此前曾提出的参议院第1047号法案就是针对性的立法尝试。该法案要求对先进AI模型进行安全测试,并强制实施“护栏”机制,以确保它们不会脱离开发者或用户的控制,也不能被用于制造“生物、化学和核武器,以及具有网络攻击能力的武器”。这项法案曾获得部分AI开发者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开发者谴责其限制过多,可能导致AI开发者离开加州。
The OpenAI logo is seen on a mobile phone in front of a computer screen displaying output from ChatGPT.

诚然,一些设想的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不太可能发生。该法案的发起人、加州参议员斯科特·维纳(Scott Wiener)表示,法案的起草考虑的不仅仅是遥远的未来。他提到:“这项法案的重点是这些模型在不久的将来将如何被使用。反对者通常试图贬低这项法案,称其都是关于科幻和‘终结者’式的风险。但我们关注的是非常现实的世界风险,这些风险是大多数人能够预见的,并非未来主义的。”

商业效用:被高估的预期

除了AI的风险,关于其在商业中的实际效用也存在疑问。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使用AI并发现它被“过度宣传”,这种疑虑正在行业内蔓延。例如,波士顿咨询集团在2024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解决商业问题”方面,使用OpenAI最先进的GPT聊天机器人,“其表现比对照组低23%”。咨询师们指出:“新技术何时(或是否)适合并不明显,而且该工具的说服能力使其难以发现不匹配之处……即使被警告该工具可能给出错误答案,参与者也没有质疑其输出。”

一些投资分析师认为,AI领域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微软、Meta和谷歌等大型开发者可能需要数年才能看到回报,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回本。高盛分析师在今年6月的报告中指出:“科技巨头及其他公司未来几年将在AI上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那么,这笔巨额支出最终能否得到回报?”

英伟达在AI硬件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引发了对其财务或技术一旦受挫,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担忧。摩根大通的森贝莱斯特将其对市场未来的分析命名为“严重的COVIDIA(AI版流行病)”。他指出,AI正在“驱动风险投资生态系统”,在今年上半年,它催生了超过40%的新增“独角兽”(市值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并贡献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估值增长的60%以上。这种不稳定性对投资市场的影响在当日就可见一斑,英伟达的下跌也导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超过577点,跌幅达3.26%。
Culver City, CA - May 02: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members walk the picket line on the first day of their strike in front of Amazon studios on Tuesday, May 2, 2023, in Culver City, CA. (Jay L. Clendenin / Los Angeles Times)

英伟达的股价下滑部分源于对其增长放缓的预期,而在此之前,其增长一直非常迅猛。同时,也有报告称,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曾就反垄断问题向该公司发出传票(英伟达随后否认收到传票)。整体市场也出现下跌,部分原因是美国就业增长放缓的迹象。

理性看待:回归技术本质

其他机构也曾警告称,AI热潮已经达到顶峰,或者这项技术的潜力被过度夸大。外媒Gartner在上月警告:“在金融界过高期望的顶峰,就是生成式AI。”其指出:“AI工具在过去两年为这项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关注,但当财务部门采用这项技术时,它们可能不会发现其转型作用如预期般巨大。”

这可能也适用于更广泛的AI带来的经济收益预测。在近期一份报告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预测,在未来十年内,AI对美国生产力的提升仅约为0.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约为1%,这与标准的经济预测相去甚远。

在接受采访时,阿西莫格鲁教授指出,经济预测者很少计算AI潜在的社会成本。他表示:“能够提供有用信息的技术也可能提供错误信息并被滥用。在深度伪造上投入一万亿美元,可能会使GDP增加一万亿美元,但我认为大多数人不会对此感到高兴或从中受益……过度乐观和炒作可能导致尚未准备就绪的技术被过早投入使用。”
Jensen Huang,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Nvidia

炒作仍是当前围绕AI未来讨论的突出特征,其中大部分源自OpenAI等AI公司及其企业赞助商,包括微软和谷歌。一个由这项看似神奇的技术重塑世界的愿景,吸引了数千亿美元的投资。但如果这一切因为愿景被证明是模糊的而瞬间瓦解,那也并非意料之外。这并非此类事件首次发生,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人员来说,面对当前AI市场的波澜,我们需要保持一份务实与理性。AI作为一项工具,其潜能依然巨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涉及跨文化沟通、法律合规、供应链管理等复杂环节时,更应强调人机协作,以人工智慧弥补机器之短。我们应关注AI技术的实际迭代进展,而非被短期热度所裹挟。

给跨境从业者的建议:

  • 保持学习与观察: 持续关注AI技术的最新发展,理解其核心原理与局限性,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 审慎评估与试点: 在将AI引入跨境业务流程时,建议从小范围试点开始,充分验证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效用和准确性,而不是盲目大规模投入。
  • 强调人机协作: 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绝非完全替代人工。尤其在客户关系维护、关键决策制定、风险管理等环节,人工的判断力、情商和责任心不可或缺。
  • 关注全球监管动态: 各国对AI的伦理、安全和数据保护法规日趋完善,跨境企业需密切关注并提前合规,以规避潜在风险。
  • 发掘真正价值: 聚焦AI在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辅助决策方面的真正价值,例如在海量数据分析、初步的市场调研、标准化客服回复等场景,而非追求“颠覆性”的过度承诺。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7489.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应用曾备受期待,但当前市场预期趋于理性。文章分析了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幻觉”、准确性问题,以及监管风险,并建议跨境从业者保持理性,审慎评估AI技术的效用,强调人机协作,关注全球监管动态,并聚焦AI在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辅助决策方面的价值。
发布于 2025-08-21
查看人数 1612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