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归因困境:AI搜索冲击下,跨境流量暴跌如何破局?
咱搞SEO的,这些年真不容易啊。好不容易在会议室里挣得一席之地,辛辛苦苦搭数据看板,给老板们汇报成果,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咱们这点优化动作,到底怎么帮公司挣着钱了。可最近这两年,我明显感觉这活儿越来越难干了——那根连接SEO动作和实际成果的线,眼瞅着就要断了。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种归因的困境在业内正成为普遍焦虑。数据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流走,你明明知道SEO还在起作用,可就是拿不出实打实的证据了。
一、归因这难题,从来就没简单过
说实话,SEO归因啥时候容易过?它天生就是个“慢性子”。你今儿改了标题、调了结构,流量不会明儿就“蹭”地窜上来。少则几周,多则数月,效果才慢慢显现。可等到那时候,天知道市场又起了什么变化?是节假日的波动?竞争对手上了新品?还是平台算法又偷偷改了规则?甚至可能只是公司市场部换了个官网Banner图,你压根没留意。
尤其在大公司,部门墙一堵堵的。你埋头优化关键词呢,隔壁产品团队可能已经把核心功能描述改了个遍,而你事后才知道。更别提现在用户隐私意识强了,广告拦截、禁用Cookie成了常态,想追踪完整的用户路径?难上加难。
谷歌自家的工具也不省心。 用过Google Search Console的都知道,把数据拆开来看,各部分加一块儿,总和常常对不上那个总数,让人抓狂。还有更冤的:公司搞了波大宣传,品牌曝光度上去了,自然流量也跟着涨。可你能说这全是SEO的功劳吗?用户才不管搜索结果旁边带不带“广告”小标呢,谁家信息有用就点谁。技术限制、用户行为飘忽不定、内部协作像迷宫…想看清SEO的真实贡献,一直就是雾里看花,现在这雾还越来越浓了。
二、AI搜索:彻底搅乱了用户旅程
如果说以前是“困难模式”,那AI搜索的爆发,直接给归因问题按下了“地狱模式”的开关。
过去用户怎么搜?简单直接:输入问题 → 看搜索结果页 → 点链接 → 进网站 → 可能转化。 现在呢?完全变样了:用户提问 → AI思考给出答案 → 用户不满意再追问 → AI再给新答案 → 用户自己做决定 → (可能)去搜一下品牌名 → (可能)访问官网 → (可能)最终下单。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谷歌的“AI概览”功能直接把答案喂到用户嘴边,连多余的点一下都省了。你的内容可能排第一页又怎样?用户扫一眼AI总结,觉得“够用了”,拍拍屁股就走人。这还只是谷歌。现在大家买点复杂东西、做深度研究,谁不先去问问ChatGPT、Perplexity或者Gemini?这些AI工具直接给“精选答案”,你的官网链接?用户可能根本无缘得见!有机流量和付费广告,一起成了难兄难弟。
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知识图谱、精选摘要这些‘零点击’功能早有了。” 没错,但在欧洲这类市场,因为GDPR(数据保护条例)卡着,很多花哨的搜索结果页功能压根没落地。这次“AI概览”可是全球铺开,杀伤力翻倍:答案更长、更完整,用户被“喂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更可怕的是,谷歌的“AI模式”还在路上,未来只会叠加更多个性化信息,让用户更没理由离开搜索框。
更糟心的是,我们彻底成了“睁眼瞎”。 就算你的品牌被AI答案提到了,用户也不会立刻点进来。他们可能过几天才想起去搜你品牌名。这时候,鬼知道当初是哪句话触动了他们?我亲眼见过更绝的:AI回答里推荐了A品牌,引用的来源却是B品牌的官网!搜个“最佳XXX”试试,你品,你细品。
咱们手里那套用了好些年的分析工具,面对这新局面,集体“失灵”了。以前好歹还能在谷歌的“关键词(未提供)”、GA4的数据缺失里勉强拼凑点线索。现在?发生在AI对话里的决策过程,大多数工具根本抓不到。少数能抓点的工具,贵得离谱。你总不能跟领导说:“再批几万块预算吧,我试试看能不能搞明白咱损失了多少流量,顺便看能不能捞回点渣…” 大多数团队只能先小步试探,心里默默祈祷。
为啥付费搜索看着没那么惨? 本质区别在于:谷歌这些平台,指着广告吃饭呢!他们有十足的动力去解决广告的归因问题。你看,“AI概览”里已经开始塞广告位了,以后只会更多。至于免费的自然流量?呵呵,谁愿意花大价钱给“免费午餐”修一条精准的归因管道?SEO团队,真有点“盲人骑瞎马”的味道了。
三、当点击消失,我们还能追踪什么?
眼下的局面,真让人泄气。我们花了多少年心血,就为了让SEO能被量化、被看见:动作对应结果、流量转化为收益、增长体现商业价值… 刚感觉有点眉目了,“SEO末日”说来就来。现在呢?老板们让我们关注“可见度”(哪怕没流量)、强调“影响力”(哪怕无法归因)、要“相信长期价值”(哪怕眼前数据难看)。
这些话不是没道理,但拿去说服盯着数据看板和广告投入产出比(ROAS)的老板们?难于上青天。真怀念以前啊,优化完一批标题,就能看着平均排名往上爬,流量也跟着涨…解释起来多轻松!但光叹气没用,日子还得过。新媒网跨境建议,咱们得换个思路,重新搭建归因的“脚手架”。
1. 死磕基础:别让AI流量“隐形”
像Perplexity、ChatGPT、Claude这些AI平台引来的流量,在分析工具里通常被归为“引荐流量”。这分类没错,但混在一大堆其他来源里,很容易被忽略。你得主动出击,在分析工具里建个自定义渠道分组,专门收拢AI相关的流量。 用类似这样的正则表达式去过滤:.*gpt.*|.*chatgpt.*|.*openai.*|.*perplexity.*|.*google\.bard.*|.*bard\.google.*|.*bard.*edgeservices.*|.*gemini\.google.*|.*gemini.*|.*copilot.*|.*claude.*|.*anthropic.*|.*deepseek.*|.*grok.*|.*qwant.*|.*mistral\.ai.*
这样,就算点击量还小,也能及早发现趋势苗头。更重要的是,CRM系统里也要同步设置! 来自这些AI会话的线索或转化,必须打上专属标签。否则,功劳又被其他渠道“抢”走了,SEO继续当幕后雷锋。
2. 转变思维:从看点击到看“存在感”
没点击?不代表你输了。如果你的内容能挤进AI生成的答案里,就是胜利! AI大模型(LLM)喜欢啥样的内容?干净、准确、条理清晰、信息独特。为啥?因为它们要给用户提供全面信息。如果你的内容正好填补了某个稀缺信息点,被AI“翻牌子”的概率就大增。如果你认同Eli Schwarz那套“产品驱动SEO”的理念,你已经在路上了。
怎么证明这“存在感”有效? 最理想的情况是观察到品牌词的搜索量上升,或者借助能追踪少量特定问题的工具(虽然贵且少)。实在不行,土办法也能用:在网站表单里加个选项——“您从哪里听说我们的?”;如果公司有销售团队,让他们在沟通时多问一句“您最初是怎么了解到我们的?”。
3. 跳出关键词,紧盯用户意图信号
关键词?早不是当年的玩法了。用户现在直接跟AI“对话”。如果你的内容不符合这种“对话流”,直接被Pass。重点看那些能反映用户深度意图的信号:
- 品牌词搜索有没有增长? 特别是那些跟你页面标题意思沾边的品牌词。
- 搜索词是不是变长了? 去Google Search Console里扒拉扒拉,看有没有更长的、更接近自然对话的查询短语冒出来。
- 用户在你网站上的行为路径是否合理? 他们是否像走漏斗一样,从一篇内容自然地跳到下一篇相关的内容?
- 核心页面表现如何? 跳出率是不是低?停留时间够不够长?转化率(比如下载、注册、加购)跟其他内容比有没有优势?盯紧那些低于你设定基准线的“拉胯”页面。
- 一线团队听到啥? 销售、客服同事有没有反馈,用户提过是通过搜索或者AI工具知道你们的?
4. 盯紧AI“点名”:善用工具新功能
这点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很多主流SEO工具(比如Semrush)已经开始提供这类数据了。谷歌官方也说,内容出现在“AI概览”里,会在Google Search Console里体现(虽然目前还没法单独过滤查看这部分数据)。证明“被点名”的最佳组合拳是:外部工具(看AI概览结果)+ GSC(看相关关键词的曝光度变化)。
新媒网跨境预测,谷歌等平台为保住广告收入,必然会在AI环境下的广告归因上发力。 咱们搞SEO的也得留个心眼,看看这些新变化、新工具能不能“借力打力”,为自然流量归因找到新思路。
写在最后:迷雾中前行,价值不会消失
SEO这行当,从来就没轻松过。但以前至少感觉规则是清晰的,像种树,浇水施肥,耐心等待,总能看见它慢慢长高、结果子,能量得出。现在呢?规则说变就变,球门说挪就挪,连规则手册都被人一把火烧了。我们被要求在一个更模糊、更难追踪、更缺乏问责的体系里航行,憋屈啊!自己憋屈,跟老板汇报更憋屈。
但有一点没变:人,还是要搜索的。人,还是要发现信息的。人,最终还是要做决定的。 我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出现在他们需要的地方,哪怕证明我们价值的路,变得更曲折、更难以言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评估体系——少盯着直接的功劳簿,多关注用户决策的“势能”。
如果你的SEO工作,能实实在在地推着用户往前走——帮他们发现新东西、更深入地了解你、最终出现在销售对话里——那它就是在起作用,就是有价值的。 只不过,我们需要调整追踪和证明它的方式。加权归因模型、用户参与度指标、来自一线团队的零散反馈…这些或许不完美,但足以支撑我们继续投入,并指明下一步优化的方向。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