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子垃圾月贸易破2亿!美国隐形海啸冲击多国。
东南亚正面临一场来自美国的“隐形海啸”——海量的电子垃圾裹挟着有毒金属,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片地区。新媒网跨境获悉,根据外媒近期的一份深度报告,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全球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深层问题,更对东南亚多国的环境和公共健康构成了潜在影响。
这份外媒报告指出,每月约有2000个集装箱的电子垃圾从美国启运,总计约3.3万公吨的废弃物跨越重洋。这些电子垃圾中含有多种集成有毒金属,其不当处理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一庞大的物流链背后,活跃着一批被称为“电子垃圾经纪商”的企业,它们并非亲自处理这些废弃物,而是将其转运至他处进行所谓的“处置”。
报告点名了数家涉事公司,包括Corporate eWaste Solutions、Semsotai、First America Metal Corp.以及PPM Recycling等。据统计,在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期间,报告中提及的这十家公司涉嫌出口的电子垃圾价值已超过10亿美元。整个行业每月的贸易额,估计可突破2亿美元。
在这些指控浮出水面后,部分涉事公司做出了回应。Semsotai公司否认出口废料,并表示其业务仅专注于可重复利用的工作组件,同时指责监督组织“BAN”的报告存在偏见。另一家公司PPM Recycling则认为,“BAN”夸大了其货运量。然而,报告中提及的大多数公司目前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具体到目的地,报告特别指出,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美国输往马来西亚的电子垃圾出口量,占据了同期美国对马所有出口总量的6%。这使得马来西亚在短时间内成为了电子垃圾的重要接收国。监督组织“BAN”的吉姆·帕克特先生直言:“马来西亚突然间变成了电子垃圾的‘圣地’。”除了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阿联酋等地也接收了来自美国的电子垃圾集装箱。
电子垃圾问题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法规和各国责任。当前,全球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官方备案回收速度的五倍之多。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子垃圾总量将飙升至8200万吨。面对日益严峻的电子废弃物管理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承诺根据《巴塞尔公约》妥善管理本国的电子垃圾。然而,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却是唯一一个尚未批准该条约的发达国家。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大量美国电子垃圾能够持续流向海外,加剧了全球电子垃圾处理的复杂性。
这种国际法规的缺位,使得美国企业在处置电子垃圾时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也使得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成为了处理这些废弃物的“理想场所”。然而,这并非真正的解决方案。电子垃圾中包含铅、汞、镉、铬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不经过专业的无害化处理,将直接渗入土壤和水源,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对于接收国而言,尽管可能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长期来看,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将远超这些收益。
全球电子垃圾的持续增长,以及主要生产国在国际公约中的立场,共同构成了当前跨境电子废弃物管理面临的严峻议题。如何构建一个更具约束力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所有国家都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se-asia-e-waste-200m-monthly-us-tsunami.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