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气“巨变”:500亿方西伯利亚管道直通中国,十年终局!
九月的金秋,总是充满了收获和期待。当许多人的目光聚焦在庄严的阅兵盛典时,一项同样意义深远的国际合作,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悄然落地。新媒网跨境获悉,就在上合峰会后的第二天,中、俄、蒙三国元首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并签署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跨国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备忘录。这标志着一项筹划十年之久的宏伟能源工程,终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根据外媒报道,这条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气田出发,经蒙古国直抵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设计输送量每年高达500亿立方米,合同期限长达三十年。尽管具体的采购价格尚未对外公布,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已明确表示,其价格肯定会比输往欧洲的要低。
这不只是一笔简单的能源交易,更是一项融合了地缘战略考量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国际工程,它深刻体现了三国之间高层次的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精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这一项目便已签署了意向协议。十年磨一剑,如今终成定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这条管道的路线选择有何玄机?其巨大的规模和建成后,又将如何深刻改变世界能源格局?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为何偏偏选中了蒙古国?
要理解“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路线选择,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俄罗斯早就计划修建一条从其“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直接通往中国的管道天然气线路。最初的设想是穿越阿尔泰山脉,将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与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直接连接起来。然而,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地形复杂等一系列因素,这一方案最终被搁置。
自2015年“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被正式提出以来,其基本路线就一直维持着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出发,途经蒙古国,最终抵达中国的设计。在这漫长的十年间,哈萨克斯坦也曾积极争取,希望能够成为这条管道的过境国,与蒙古国展开过一番竞争。但最终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中俄两国都没有选择让“西伯利亚力量2号”再次成为一条经过中亚的路线,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蒙古国方案。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选择蒙古路线显然有着多重考量。这不仅能够加强俄罗斯对蒙古国在能源方面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蒙古国本身就是一个缺乏天然气的国家。通过管道供气,俄罗斯不仅能增强能源控制,还能为自己增加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可谓一举多得。
对蒙古国而言,尽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对俄罗斯掌控本国能源动脉的担忧,但现实是他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首都乌兰巴托,全国近一半的人口都聚集于此,冬季燃煤取暖导致的空气污染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相比之下,天然气无疑是一种清洁得多的能源,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因此,尽管有顾虑,但引入天然气对蒙古国来说,是改善民生、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
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项管线项目之所以延宕十年才最终落地,主要原因并非路线问题,更多的是在于商业谈判上的博弈。俄罗斯政府金融学院的专家曾指出,中方在长期的谈判中,坚持认为天然气价格应该以俄罗斯国内价格为基础,再附加一定的关税。按照这种定价模式,每1000立方米天然气可能只能卖到120-130美元左右。然而,俄方则希望沿用“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定价模式,按照亚洲油气产品的一揽子价格来确定,那样的话,价格区间就会提升到265-285美元。
当2015年俄方首次提出该项目时,全球天然气价格正处于历史低谷。但此后,天然气价格一路上扬,这无疑让双方在价格谈判上更显艰难。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力量2号”作为一个横跨三国、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超级工程,其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预计投资将高达100亿至14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投入,也让中方在决策时需要更加审慎,充分评估其经济效益和长期风险,因此一拖就是十年,也正是这种战略耐心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才促成了今天的最终拍板。
在2025年新的国际背景下,这项协议的促成,显然不再仅仅是外交因素就能完全解释的。虽然具体采购价格依然保密,但外媒在报道中已忍不住“抱怨”:“中方一贯是获得极低油气价格的大师。”这无疑从侧面印证了中方在国际能源谈判中的强大议价能力和战略智慧。
让“西西伯利亚”的宝藏为我们所用
虽然价格上力求最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项合作的规模着实令人震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曾豪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将是全球天然气行业规模最大、资本密集型最高的项目”。这项工程预计将投入千亿美元级别的预算,铺设超过20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其理论输送量每年高达500亿立方米,这恰好与当年被破坏的“北溪”输气管道的量相当,足见其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分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将直接从全球第二大气田——乌连戈气田出发,源源不断地将天然气输送到中国。乌连戈气田所在的这片广阔区域,地质学上被称为西西伯利亚油气盆地,这里蕴藏着俄罗斯三分之二的天然气储量,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气海洋”。长期以来,这里的天然气主要通过成熟的管道网络销往欧洲,可以说是欧洲能源供应的“大动脉”。而传统上供给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其气源主要来自东西伯利亚油气盆地,这里的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
过去,俄罗斯面向东西方销售天然气的基建网络呈现出明显的“隔离”状态。相比于欧洲区域密密麻麻、四通八达的管道,面向亚洲的管线则显得屈指可数。自“西伯利亚力量1号”建成以来,几乎每年都以超出合同约定的量向中国供气,到了2025年,这条管道的输送量已经基本达到了其设计的理论上限。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仅仅依靠“西伯利亚力量1号”已无法满足未来巨大的需求。
因此,要真正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就必须将原来欧洲“独享”的世界最大天然气宝库——西西伯利亚油气盆地,也纳入到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中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建立,实际上打破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东西方“隔绝”和“差别待遇”的旧格局,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预示着全球能源贸易版图的深刻调整。
中国需要清洁能源,俄罗斯需要稳定市场
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使单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来看,我国也离不开稳定可靠的进口天然气供应。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高达7665万吨,进口金额3136亿元人民币,折合每公斤约4.09元。而进口管道天然气则为5504万吨,进口金额1502亿元,折合每公斤约2.73元。显而易见,通过LNG船运输的天然气,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难以作为我们国家能源安全的基载能源。因此,加大管道天然气的进口,实现天然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控化,无疑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管道天然气的主要进口来源,除了俄罗斯,还包括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其中,土库曼斯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管道气供应国,表现也相对稳定。然而,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却相继减少了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例如,2024年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出口量与前一年相比大幅减少了40%,而乌兹别克斯坦这个曾经供应我国近一成管道天然气的国家,甚至一度完全停止了天然气出口。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带来旺盛的国内天然气需求所致。
面对中亚地区供应的不确定性,我国要确保和加大管道天然气供给,最可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增加从俄罗斯采购天然气的比例。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进口来源的多元性,但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整体战略来看,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划算且符合长远利益的。
对俄罗斯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最终落地固然值得欣喜,但这也反映了其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无奈与必然。今年前七个月,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再创新低,仅为83.3亿立方米,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5亿立方米。可以预见,2025年俄罗斯对欧管道气出口量很可能不会超过160亿立方米,这甚至已经低于1975年对欧洲的出口水平。去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年产量达到4161.9亿立方米,但却有高达600亿立方米未能找到买家,这个量甚至超过了阿联酋全年的天然气产量,反映出其面临的巨大市场压力。
欧洲曾是俄罗斯天然气几十年的老主顾,但欧盟委员会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行在2027年底前实现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清零的计划,同时欧盟对俄罗斯管道气以外的液化天然气(LNG)也加紧了制裁。很明显,未来欧洲对俄天然气的采购量还将继续下降,俄气的价格恐怕也将面临持续下跌的巨大压力。
新媒网跨境认为,在此背景下,“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成,加上原有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线路,仅通过管道天然气,中国每年就可以消化俄罗斯约1060亿立方米(而2024年我国天然气自产总量为2464亿立方米)。虽然卖给中国的管道天然气溢价远低于欧洲,但没有订单就意味着一无所有。如果不能稳住中国这个庞大的客户,俄罗斯的天然气行业在未来几乎是举步维艰的。
几年前,一位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地区工作的朋友,曾带我登上当地一处高点,他指着远处延绵的天然气田和管道,开玩笑地说:“看,那就是出口给你们中国的。”当时听来可能只是一句趣谈,因为那时大部分气源还主要面向欧洲。然而,历史有时候就像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新媒网跨境预测,不久的将来,我们家中燃气灶里跳动的蓝色火焰,很可能真的就来自那遥远的亚马尔,这不仅是能源的流动,更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rus-gas-major-shift-50b-pipe-china-deal.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