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Day巨变:开局暴跌!AI流量却暴涨3200%!
家人们,2025年的年中购物盛宴——Prime Day,现在已经悄然过半了!回顾7月8日至11日这整整96小时的活动周期,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今年的流量分布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也潜藏着更多新机会。
开局阶段,许多商家朋友们都纷纷反馈,前48小时的订单量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时段,还不如日常的销售表现。这番话语背后,我们能感受到大家面对这场年度大促的些许忐忑与困惑。然而,新媒网跨境获悉,这并非市场全貌的真实写照。就在大家普遍感到压力的时候,也有一批眼光独到、策略灵活的卖家,凭借对AI流量趋势的精准捕捉和错峰销售的巧妙运用,成功实现了逆势增长。
就拿我们了解到的一位家居类目卖家来说,他们在活动首日就创造了580单的爆单奇迹,而其欧洲站的订单量更是直接翻了一倍。这些亮眼的成绩,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中期破局、后程发力的可能性,也印证了在变局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道理。
当前,我们观察到的核心市场矛盾在于:此次活动周期史无前例地拉长到96小时,虽然提供了更充裕的销售窗口,却也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消费者最初的那股购物冲动。很多消费者似乎更倾向于“持币观望”,期待着在活动的后半程或更晚阶段,能够遇到更大、更诱人的折扣。外媒Momentum Commerce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其报告显示,Prime Day活动前四小时的销售额同比出现了14%的下滑,这确实反映出部分买家在等待更加优惠的价格。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现实是,持续存在的关税成本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着商家的利润空间,使得大家在定价和促销策略上需要更加审慎。
实际上,这种消费者“观望”的心态并非空穴来风,早在Prime Day正式启动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显现出了一些端倪。从6月下旬开始,不少跨境卖家就敏锐地察觉到店铺流量出现了下降趋势,进入7月之后,这种下滑的势头更是变得愈发明显。
有卖家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6月30日到7月3日期间,店铺的日销量还能稳定在80多单的水平,然而到了7月4日,销量却突然跌至30多单,连带着广告的转化率也随之大幅下降,让人颇感意外。还有一些卖家的店铺情况更加严峻,销量甚至直接腰斩。对于那些推出新品的商家而言,广告的投入和转化效果更是难以把控,有卖家直言,整个6月份的广告转化表现都非常不理想,这无疑给Prime Day的备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造成这种复杂局面,让卖家们在Prime Day前期和中期都面临不小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一起来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独立日假期这个特殊因素。每年7月初,美国民众都沉浸在庆祝国庆的欢乐氛围中,忙着参加各种聚会、户外活动和烟花表演。在这种全民狂欢的背景下,大家的心思自然更多地放在了线下的休闲娱乐上,对于线上购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就会相应降低,导致网购需求短期内被抑制。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大促前夕普遍存在的“等等党”心态。随着Prime Day这样的大型购物节日益临近,消费者们普遍预期会有力度空前的折扣。因此,他们宁愿暂时搁置购买计划,将心仪的商品放入购物车,或者加入收藏列表,耐心等待大促开启,期待能以更划算的价格入手。这种集体性的观望情绪,无疑会在大促正式开始前,对正常的销售流量和转化率造成冲击。
再者,电商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歇,其他各大电商平台也并非坐以待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他们往往会选择在Prime Day之前或同期,提前推出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以期分流消费者的购买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多平台“抢单”的激烈局面,进一步分散了原本可能涌向Prime Day的流量。
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美国电商行业的整体增速确实呈现出放缓的趋势。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电商市场逐渐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竞争更加白热化的阶段。这意味着商家想要获得增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躺着赚钱”。
最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关税成本的持续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高昂的关税成本最终往往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这无疑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尤其是在当前消费者普遍追求更高性价比的背景下,价格敏感度会变得更高。
虽然挑战重重,但新媒网跨境认为,机会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变局之中。通过对市场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这场看似“开局遇冷”的大促中,依然有三大趋势正悄然酝酿,为卖家们提供了新的破局思路和增长点:
1. 人工智能购物助手正重构流量分配格局
尽管整体大盘在某些时段显得有些“疲软”,但有一个数据却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流量竟然实现了高达3200%的惊人增长!这意味着,有超过三分之一(约34%)的消费者,正在通过ChatGPT、亚马逊的Rufus等这类AI工具来完成商品的选择和决策。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购物模式往往是基于“关键词匹配”,即消费者输入特定词语,系统反馈相关商品。而现在,AI购物助手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更侧重于“场景化需求挖掘”。简单来说,AI不再仅仅识别你想要什么商品,而是尝试理解你在什么场景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这款商品。举个例子,消费者如果搜索“户外防水蓝牙音箱”,其转化率会比仅仅搜索“蓝牙音箱”高出22%。这说明,当产品与特定场景结合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更强。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卖家的实操关键,就在于如何优化我们的商品文案,让产品能更好地被AI识别和推荐。首先,在商品标题中,我们应该巧妙地嵌入更多“场景化关键词”,例如“露营专用充电宝”、“Prime Day限时折扣”等。这样的表述能让Rufus这类AI助手更快速、更精准地识别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适用场景,从而在消费者提出类似需求时,优先进行推荐。
其次,千万不要忽视Q&A模块的巨大潜力。这是一个与AI进行“对话”的绝佳机会。我们应该提前预设和解答用户可能高频提出的问题,比如“这款帐篷适合自驾游使用吗?”或者“这款耳机佩戴舒适度如何?”等等。当消费者向AI提出类似问题时,AI就能够直接引用我们预埋的答案,将我们的产品作为解决方案推荐给潜在买家。这种前瞻性的布局,能够极大提升产品在AI推荐算法中的权重和曝光率。积极拥抱AI,就是拥抱未来流量的新入口。
2. 后半程“捡漏期”将是性价比商品的逆袭主场
长达96小时的Prime Day周期,虽然在前期分散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流量,却也意外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错峰”销售机会。回顾过去几天,在前48小时里,那些头部大卖往往会投入巨额广告费,不惜成本地抢占首页的黄金位置,以期快速收割流量。而对于我们中小卖家而言,这恰恰是一个保存实力、蓄势待发的绝佳时机。
因为,当Prime Day进入后48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半程”时,消费者的购物心态会发生微妙而显著的变化。经过前期的观望和对比,他们的“低价捡漏”心理会空前爆发,对于那些高性价比的商品,需求会变得异常旺盛。此时,那些价格更具吸引力、品质依然可靠的商品,就更容易实现销量上的逆袭。
更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地区的Prime Day活动都是同步进行的。例如,日本站的Prime Day(7月11日-14日)以及埃及等其他6个国家的Prime Day场次,都是延迟启动的。这些地区现在才刚刚开始,这就为我们卖家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补货和冲刺窗口。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策略,将库存和广告资源向这些新开启的战场倾斜,无疑能抓住一波新的增长机会。
在“捡漏期”,我们有几个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竞争力。首先是“捆绑销售”策略。比如将充电宝和手机支架这样的搭配进行组合销售,这不仅能提升客单价(根据行业经验,通常能提升40%左右),还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增加商品的感知价值。其次是“赠品策略”。比如购买面膜就赠送定制款的收纳盒,或者购买户外装备赠送实用小工具。通过有价值的赠品,我们可以在不直接降低商品价格的前提下,有效增强商品的感知价值,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从而避免陷入纯粹的价格战泥潭。毕竟,赢得客户的心,往往比赢得价格战更重要。
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卖家们更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库存和广告策略,全力以赴迎接Prime Day的后半程。外媒Adobe的预测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2025年Prime Day的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238亿美元。这个庞大的数字,预示着活动的后半程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实现。
我们常说,“爆单”的本质,从来都不是一时的好运或者单点的冲刺,而是一场系统性、全局性的战役。在当前这个特殊阶段,我们更要牢牢抓住AI推荐逻辑转变所带来的红利,积极拥抱智能营销。在Prime Day的后半程,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那些具备高性价比的品类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捆绑销售策略来稳固利润空间。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广告投放的效果,进行动态优化,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外媒Adobe的预测再次提醒我们,今年的238亿美元大盘依然广阔,只不过是蛋糕的切分方式和分配逻辑发生了变化。与其在开局的焦虑中徘徊,不如立即行动起来,用务实、智慧的策略,在这场长跑般的耐力赛中,锁定属于我们自己的胜局!每一份坚持和创新,都将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