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猛击!家庭年损2100美元,跨境警报!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各国贸易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所采取的措施,正持续牵动着全球产业链和消费者市场的神经。关税作为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其变动不仅直接影响着国际商品流通成本,更会以多种方式传导至终端消费者,从而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身处中国跨境行业的我们而言,深入理解这些外部市场的变化,尤其是美国消费者在贸易政策影响下的行为模式和市场反馈,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预判未来市场趋势,更能指导我们调整出口策略,以更具韧性的姿态应对挑战,抓住新机遇。
消费者心态与日常开支的调整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美国家庭正普遍感受到物价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特定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下。洛杉矶的退休建筑工人特立尼达·埃斯特拉达和他的妻子,就面临着固定收入下如何应对生活成本的挑战。尽管他们感受到物价已然不低,但对潜在通胀的担忧,促使他们更加谨慎地规划家庭开支。例如,他们开始避免购买牛肉、猪肉和鸡肉等价格较高的肉类。
埃斯特拉达先生表示,一个“亮点”是鸡蛋价格有所下降。他提到:“我现在买的就只有鸡蛋了。我们的收入,不知道够不够用。”这反映出普通消费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优先保障基本生活所需,并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即便是在美国一些传统上更支持特定贸易政策的地区,也有不少家庭开始关注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他们的钱包。随着市场对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超市过道里充满了焦虑的声音。一些消费者选择减少购买,精打细算;另一些则预判到价格上涨,开始提前囤积部分商品。
在今年早些时候,市场曾出现一些复杂情况。特朗普总统当时宣布暂停对多数国家的关税征收90天,但同时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了125%的关税。经济学家普遍指出,关税措施最终可能会让美国消费者在食品杂货店、百货公司和汽车经销商处面临更高的价格。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指出,自2022年中期疫情期间的通胀达到峰值以来,消费者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而关税措施不太可能对此有所帮助,反而可能产生反作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玛丽亚·冈萨雷斯和她的家人曾通过调整购物清单来应对物价上涨,比如少买鸡蛋、多买鸡肉,减少牛肉的消费。但现今,他们可调整的空间已愈发有限。这让她感到无奈:“我们现在尽量只买必需品,并且四处比价。你真的无能为力,不是吗?”
关税影响生活开支的机制
关税之所以会影响到美国家庭的日常开支,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市场上大量商品依赖进口。从食品、服装、药品等日常必需品,到家具、电子产品、家电、汽车及其零部件等大件商品,相当一部分是在海外生产的。
目前,这些日常商品和高价值商品的价格会具体上涨多少,尚不完全明朗。但明确的是,最终为关税买单的将是消费者、进口商和企业。这是因为,进口外国商品的美国公司需要支付关税,这些资金进入美国财政部,而企业通常会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好市多(Costco)的顾客史蒂夫·卡曼表示,他现在正在削减购买“奢侈品”,比如鸡蛋——尽管鸡蛋对许多家庭而言是基本食品。每当看到打折促销,他都会尽量囤积一些商品,但这种策略也有局限性。毕竟,冰箱能放下的鸡蛋数量是有限的。“这太伤钱包了,而且我看不到任何缓解的迹象,”他周一在好市多购物后,将购物车里的商品装进后备箱时表示。
行业专家指出,关税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因产品而异,一些商品可能只上涨几个百分点,但并非所有商品都如此。具体涨幅取决于产品的供应链、替代品的可获得性以及企业如何消化成本。
在特朗普政府与多国政府就具体关税比例进行磋商时,美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对策。他们正努力与海外供应商谈判,或寻找其他地区的原材料来源,以期将对消费者造成的价格上涨影响降到最低。这表明,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面前,企业正通过调整供应链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有学者表示,如果现有贸易分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消费者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感受到更为直接的价格上涨影响。而这些关税影响将持续多久,目前仍是未知数。尽管许多专家认为通胀效应将是短期的,但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近期表示,虽然许多专家认为通胀影响会是短期的,但其影响也可能更为持久。
一份来自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分析显示,特朗普总统在今年四月初宣布的关税政策,预计将导致普通美国家庭每年损失约2100美元,而低收入家庭每年则损失约980美元。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贸易政策对美国家庭实际购买力的影响。
提前购买或囤货的考量
面对潜在的价格上涨,消费者是否应该提前购买或囤积商品呢?答案并非一概而论。有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并没有预期的供应链短缺,只有预期的价格上涨,因此大规模购买和囤积商品不一定是缓解未来价格上涨的最佳选择。
如果消费者群体普遍回归到疫情期间的囤货模式,可能会导致大家争抢同类商品,从而人为制造短缺。专家呼吁消费者不要陷入恐慌模式,因为那会对整个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预测哪些商品会受到关税影响以及具体影响程度是困难的,因为供应链中的环节众多且复杂。例如,一块在美国生产的巧克力,如果其可可豆需要进口,那么其价格可能会略有上涨。另一方面,像鳄梨和草莓这类进口水果可能不受关税影响,因为它们受到《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特朗普政府取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新协议)的保护。但葡萄则不然。
因此,未来消费者可能会看到更多来自智利的葡萄,因为那里的关税较低,使得在收银台结账时价格不会太高。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贸易摩擦的阴影,一些消费者选择采取预防措施。
在洛斯费利斯(Los Feliz)好市多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顾客贾斯汀表示,她已经囤积了咖啡、香草和枫糖浆。她指出,这些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它们的价格已经上涨,而且她担心未来可能会出现供应不足。“这些东西以后可能更难买到,”她说,“现在什么都超级贵。”
然而,专家提醒,从大局来看,囤积行为可能并没有太多益处。囤积和恐慌性购买导致的产品短缺,往往会引发价格欺诈。不过,如果有消费者已经打算更换家中的暖通空调系统,或者升级老旧汽车,那么专家建议可以考虑提前购买。因为这些商品在关税生效后,价格可能会显得更高。
总的来说,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灵活性:在购物商品种类上,在选择购物地点上,以及对价格的敏感度上,都需要更加灵活和警惕。如果消费者愿意多加比较和寻找优惠,他们就能找到符合自己预算的商品。
历史经验与当前贸易政策的独特性
关税作为一项贸易政策工具,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已存在。然而,有历史学者指出,在过去关税水平较高的时期,其政策通常具有一致性和明确的针对性。
这位学者表示:“历史上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对关税政策进行如此快速且大规模的试验。关税可能今天宣布,明天就被取消;或者对来自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都征收关税,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而当前贸易政策与历史上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影响范围广阔,几乎涵盖了美国所有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有分析人士将当前的影响形容为“2008年金融危机与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结合”,暗示其可能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复合影响。
这种动态和不确定的贸易环境,无疑给全球供应链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理解美国家庭的消费韧性、企业应对策略以及整体市场情绪的演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产品策略、优化物流布局,并探索新的市场机遇,从而在复杂的国际贸易舞台上稳健前行。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