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SST非VAT!2025年7月8%新规,B2B豁免助你节省巨资!
不少咱们国内出海的朋友,一提到马来西亚的销售与服务税(SST),常常会觉得它是不是和咱们熟悉的增值税(VAT)差不多,只是换了个名字?毕竟,听起来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征税嘛。但实际上,这俩税种骨子里头还真不一样,有着两个最核心的区别,值得咱们认真掰扯掰扯。
一、征税环节大不同:单一关卡还是层层把关?
咱们先说征税环节。
马来西亚的SST,走的是一条“单一环节”的征税路径。这好比咱们过一道关卡,只要你的商品在马来西亚本土制造出来,或者从海外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境内,那么在它进入流通的最初那个节点,就会被征收一次销售税。同样地,如果你的企业提供的是需要缴税的服务,那么在你把这项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时候,也就是交易完成的那一刻,也会被征收一次服务税。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单一阶段”,也就是说,它不像有些税种那样,会层层叠加,反复出现在商品或服务流转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出海马来西亚的企业来说,这无疑简化了税款的计算,让成本结构更为清晰。
而咱们国家的增值税,那可就是“多环节”征税的典型代表了。它就像一个精密的系统,从商品呱呱坠地,也就是生产环节开始,一直延伸到批发、零售等每一个创造了附加值的经济活动环节,都将进行征税。形象地说,只要商品或服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增值税就会在相应环节“露面”,确保每一步的增值部分都贡献了税收。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确保了税收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二、计税方式有差异:直接计算还是可以“抵扣”?
再来看看计税方式,这可是SST和增值税最本质的差别所在。
马来西亚的SST,没有“进项税抵扣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接受服务时支付的税款,是不能用来抵扣你未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时收到的税款的。销售税就直接按照零售销售额或者进口报关时的价格来计算,服务税也同样以提供服务的销售额为计税基础。简单粗暴,交了就是交了,不能像增值税那样,把上游的税款抵掉一部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实打实”?这种计税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采购成本中的税费是最终成本的一部分,在定价和利润核算时需要充分考虑。
反观咱们的增值税,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它有一套完善的“税款抵扣制度”。咱们国家采用的是凭发票注明税款抵扣的方式,纳税人可以用购买原材料、半成品等投入所含的进项税额,来抵扣自己销售产品或服务时产生的销项税额。这样一来,企业实际缴纳的,仅仅是对其自身创造的“增值额”部分征收的税款。这种机制,不仅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也通过发票链条鼓励了企业规范经营和开票,让税负分配更为合理,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搞清楚了SST和增值税的区别,那具体什么企业需要交SST?税率又是多少呢?别急,顾名思义,SST就是销售税和服务税的合体,咱们分开聊聊。
哪些企业需要缴纳SST?税率又是多少?
SST分为销售税和服务税两大部分,它们各自有着明确的征收对象和税率标准。
一、销售税:针对制造业和进口商
首先是销售税,它主要针对在马来西亚年销售额超过50万马币的制造商和进口商。这里啊,有几个小细节需要咱们特别注意:
第一个,这个“年”可不是咱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年或者财政年,而是指过去“连续12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你企业在连续的12个月里,销售额累计达到了50万马币这个门槛,那就要在下个月乖乖去注册SST税号,开始申报缴纳销售税了。这要求企业时刻关注自身营收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合规。
第二个,针对进口商的销售额计算,它可不是简单的国内销售额,也不是咱们常说的CIF价。它指的是“CIF价(即成本、运费和保险的总和)”再加上“基础关税”。这说明啊,马来西亚在计算进口商品的销售税基时,把关税也考虑进去了,可谓是计算得明明白白,旨在公平对待本地生产和进口商品。
在税率方面,销售税主要是两个档次:5%和10%。请注意,不是说5%-10%之间可以选择,而是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别,要么是5%,要么是10%。标准税率是10%,绝大多数商品都适用这个税率,涵盖了广泛的工业品和消费品。而5%的低税率呢,主要适用于一些民生必需品,比如基本食品和药品,这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对老百姓生活的关照,力求保障基本民生。此外,石油行业的产品还有特殊的销售税率,这块比较专业,需要参考更详细的行业规定。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商品是完全豁免销售税的,比如一些基础农产品、书籍、甚至某些特定设备等,目的是为了鼓励特定行业发展或减轻特定群体的负担。总的来说,10%税率的商品种类是最多的,但豁免的产品也不少。如果你想知道具体哪些产品适用哪个税率,马来西亚皇家海关局(RMCD)可是有一个庞大的税率清单,里面包含了数千种商品,可谓是清晰细致,一目了然,企业朋友们在开展业务前务必仔细查阅。
二、服务税:针对服务提供商
接着聊聊服务税。通常情况下,年服务收入超过50万马币的服务提供商,就需要缴纳服务税。但这里也有个例外,比如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厅、酒吧、小吃店、食堂、咖啡馆等提供餐饮服务的商家,包括餐饮供应商和美食广场运营商,它们的注册门槛就高一点,是150万马币。这可能也是考虑到餐饮行业的小微企业数量多、运营成本高等特点,给予了一定的灵活空间,帮助它们更好地成长。
在税率方面,根据马来西亚的政策调整,自2024年3月1日起,大多数应税服务和数字服务都适用了8%的税率。这涵盖了咨询、IT服务、设计等多种现代服务业。不过,也有一些服务类型依然保持6%的税率,比如餐饮供应服务、物流服务、电信服务以及泊车服务等,这些都是大家日常接触比较多的民生和基础服务。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也比较特别,主卡与附属卡分别按每年25马币的定额税率征收服务税,这算是很直接明了的收费方式了。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根据马来西亚《2025 年预算案》的新规定,从2025年7月1日起,服务税的征税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新增了一些服务行业。其中,租赁与租借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以及美容服务将适用8%的税率,这体现了对新兴服务业态的覆盖。而建筑工程服务、私人医疗服务以及特定的教育服务则将适用6%的税率。这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对服务经济发展的动态调整,也提醒咱们出海企业要随时关注政策变化,确保自身业务的合规性,这样才能在马来西亚市场走得更远、更稳。
什么是销售与服务税的B2B豁免?这可是能省钱的!
聊完了SST的基本情况和税率,咱们再深入一点,看看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销售与服务税的B2B豁免”。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对很多企业来说,可是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的!新媒网跨境认为,这项政策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这种豁免机制,是为了避免在企业对企业的交易中出现重复征税,让服务的流转更顺畅,成本更合理。你想啊,如果一项服务从A公司流转到B公司,再从B公司流转到C公司,每个环节都征税,那最终成本得多高?B2B豁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马来西亚皇家海关局(RMCD)发布的《2025 年 SST 指南》,这项B2B豁免可不是万能的,它只适用于本地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某些特定应税服务。主要包括:专业服务(这里不包括就业服务和私人机构哦,需要特别区分)、广告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以及建筑工程服务。可见,主要集中在一些对企业运营至关重要的服务领域,旨在支持企业间的协同发展。
那么,要成功申请B2B豁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就像咱们玩游戏一样,每一个关卡都得通过:
- 服务提供商和应税服务的接受者都必须是SST注册人。 这意味着交易双方都得是合规的纳税主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豁免的。
- 他们必须在相同的应税服务下注册。 这一点是关键!比如,提供IT服务的公司和接受IT服务的公司,在SST注册时,都得明确注册了“信息技术服务”这个类别。
- 他们的发票上必须有相同的服务描述。 交易细节要清晰,发票是重要的凭证,服务内容描述必须与注册类别相符,才能证明这是一笔符合豁免条件的交易。
- 该服务不是用于个人消费。 这项服务必须是用于接受方企业的商业运营或生产活动,而非公司高管或员工的个人享受。
- 存在第三方最终客户。 这点很重要,它意味着这项服务最终会传递给一个不是SST注册人的第三方客户。这样才能体现出“避免重复征税”的初衷,因为最终的税负将由终端消费者承担,避免了中间环节的税负累积。
举个例子咱们就明白了。假设有家A公司,专门搞软件开发的,人家已经办妥了SST注册,而且注册的应税服务就是“信息技术服务”里的“软件开发”。现在B公司,一家风风火火的电商企业,想找A公司定制一套电商平台软件,以提升其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如果B公司在自己的SST注册里,也包含了“信息技术服务”里的“软件开发”这个项目,并且这套软件是B公司为了服务其终端消费者而定制的,那么A公司为B公司提供的这套软件开发服务,就完美符合“相同应税服务下注册”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就可以享受B2B豁免政策,不用向B公司征收服务税了。这样一来,B公司的采购成本就能降低,也能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税费负担,是不是很棒?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malaysia-sst-not-vat-b2b-exempt-save-big.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