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谷歌ROAS暴跌!品牌词才是救命稻草!

2025-08-25Google Ads

Image

话说这两年,咱们做跨境电商的同行们,哪个没为流量发愁过?尤其是在Google这个大平台上,有时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新媒网跨境获悉,不少朋友最近在优化Google广告投放时,都遇到了些“小麻烦”。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又该怎么破局。

比如说,最近有位朋友在跑一个APP产品,按理说产品本身量级不小,用户基础也不错。可偏偏在Google这块,怎么也拉不起量。仔细一瞧数据,就发现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流量大头全跑到了应用商店搜索和展示广告(Display)上去了,YouTube视频广告的量少得可怜,即便偶尔开通了纯视频系列,那投入产出比(ROAS)更是直接“掉成了渣”。这还没完,另一个朋友在跑AI工具,主打网页搜索和PMax(效果最大化广告)推广。结果呢?大部分流量都集中在品牌词上,好些还是竞品词,真正能带来新用户的行业词却寥寥无几,PMax虽然有点量,但ROAS就是上不去。最关键的是,好不容易来的ROAS,基本都是品牌词贡献的,其他流量,反倒像是个“累赘”。说句心里话,这也不能怪流量,归根结底还是咱们的产品在某些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当然,咱们做Google广告,心里也得有个预期:你跑出去的量,很可能大部分本来就是你自己的潜在用户。尤其当你的产品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甚至是国民级别的时候,Google广告帮你“洗”到的,主要就是你自己的品牌词搜索量,或者一部分竞品的搜索量,以及竞品下方的相似推荐流量。至于那些插屏广告之类的,虽然也能带来流量,但往往不是核心,而且ROAS保障起来难度更大。想想看,一个用户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社交媒体的KOL推荐、朋友口口相传,或者看了其他品牌的宣传,知道了你的产品名字,然后才去Google搜索,这不就是你的品牌词流量吗?

特别是在网页广告这块,这种现象更是明显。回想一下,在2012、2013年那会儿,投网页游戏广告,咱们还能靠着大量行业词、人群词来获客,那时候产品普遍没什么品牌,所以品牌词的量反而少。可如今用户的搜索习惯早就变了,他们更多是从别的地方了解到产品,再跑到搜索引擎上去“精准打击”。所以,现在投网页广告,就得做好心理准备:品牌词的量最大,效果也最好。当然了,如果是完全没有品牌基础的新产品,竞品词或许就是你初期最好的突破口。

但话说回来,咱们的目标肯定不能仅仅满足于“吃自己家的品牌词”吧?一方面,心里肯定不爽,这Google本来就是我的流量池,你还得收我预算?另一方面,光靠品牌词,规模也真起不来。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1. 摸清家底,分析竞品

首先,咱们得对自己的产品在Google这个平台上到底有多大的潜力,有个清晰的认识。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深入分析咱们的竞争对手。打听打听他们的Google消耗占比,看看他们主要在哪里投入,哪些词表现好,哪些广告形式效果突出。新媒网跨境了解到,通过各种市场分析工具,甚至是一些行业内部交流,你都能获取到这些宝贵的信息。有了这些数据,咱们就能对照评估自己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大家伙儿其实都只是在吃应用商店和品牌搜索的量,之后也就不再深入折腾了。这给了你一个信号,这个赛道可能就是这样,或者你可以找到别人还没深挖的蓝海。

2. 稳住基本盘,保护性购买不能停

面对Google流量的特点,咱们得学会接受:商店流量和搜索流量确实是主力,而且,千万别想着放弃它们!你想啊,你一旦放弃了这部分流量,很可能就是你的竞品花着小钱,就把你的潜在用户给抢走了。所以,针对品牌词和商店流量的保护性购买,那是必须的,就像是守住自己的地盘一样。甚至可以考虑,如何利用策略性出价,以较低的成本“蹭到”更多的商店流量。

这其中有个关键点,就是如何评估你广告投入带来的真实消耗,以及它实际带来的增长量级和价值。即便对于品牌词,你一旦停止推广,也未必所有的流量都能自然而然地流向你的产品。用户可能被其他人截胡,或者他们对你的站点、产品图标没那么感兴趣,需要你持续的曝光和提醒,才能形成转化。所以,咱们得根据投放和暂停广告时的数据曲线,仔细评估每一次投入的实际产出。这不是简单的ROI计算,而是要衡量广告对整体业务增长的增量贡献。

3. 慢工出细活,逐步扩大战果

Google广告可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渠道,它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育。如果你的产品目前还没完全准备好去大规模拓展新流量,那就得逐步推进。可以先从“吃点竞品相似推荐”和“竞品搜索(网页)”的量开始,这部分往往能带来低价的红利。这些流量是用户在寻找替代品或比较产品时的机会,如果你的产品过硬,这部分转化率会很不错。

当产品跑通了,也有了一定的市场反馈,就别着急猛砸钱。咱们要做的,是平衡好真实的流量增长和ROAS水平,先稳定住基本盘。然后,再逐步增加预算,同时密切评估新增流量部分的ROAS和量级,看看是否能够突破当前的核心流量圈子,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这是一个持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切忌盲目激进。

4. 投放策略多样化:拆分或混合

在投放策略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各有优劣。

一是精细化拆分投放。 这意味着你要将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广告系列单独拆分出来。比如,搜索词可以拆分成品牌词系列、竞品词系列、行业词系列;APP投放可以把文字广告、纯视频广告(Video Only)等分开跑。这样做的好处是数据清晰,你可以更直观地评估每一部分流量的真实ROAS水平,哪里效果好就加码,哪里表现不佳就及时调整。这种策略能让你对广告效果有更精准的把控。

二是“混在一起算糊涂账”。 这种策略看似粗犷,但在特定场景下也有它的道理。你可以把商店流量、YouTube视频广告量、以及商店外的展示广告(Display)等混在一起投放。通过让商店内的转化数据带动整个Campaign的学习,来兜底ROAS,从而有机会让系统探索到更多的广告位置,扩大流量范围。这种方式在初期,尤其是一些希望快速跑量、让平台AI学习的产品,效果可能不错。但缺点也很明显,后续分析数据时,就很难完全区分清楚哪些流量是来自YouTube,哪些是来自商店内外的展示广告,数据评估的颗粒度不够细。新媒网跨境认为,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产品的投放路径,实现量级与效果的平衡。

5. 玩转人群包,精准触达

虽然Google的人群包和受众设置在某些场景下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它仍然是提升广告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是在网页投放中,人群包的设置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可以尝试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购买意向、甚至过去访问过的网站来定制人群包。这些精准的人群,往往对你的产品有更强的需求或潜在兴趣。虽然在APP投放中,人群设定的效果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对于网页广告,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宝藏。

6. 创意是王道,素材是关键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就是素材创意。如果你的素材不够吸引人,再精准的流量也可能白白流失。只有更好、更优秀的创意,才有可能帮助你的产品摆脱对商店流量的过度依赖,真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比如,对于YouTube视频广告,你需要制作出能在一开始就抓住用户眼球、引发共鸣、并清晰传达产品价值的视频。而插屏广告,则需要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信息传达高效的图片素材。好的创意,能大大提升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这是所有投放策略的基础。

总而言之,Google广告对于咱们广告主来说,确实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厚道”,比如总感觉在为自己的品牌流量买单。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它看作是保护自己流量、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必要投入,并想方设法去挖掘品牌之外的增量流量,找到突破点,也许就能拿到更多的宝贵流量。

而且,对于某些长线产品,或者特定的垂直领域,它甚至可以靠着吃应用商店相似推荐的红利活得滋润。尤其是在商店搜索量非常大的领域,比如小额信贷产品,在Google上的表现就可能非常亮眼。所以,别管它是不是本身就吃了自己的量,只要整体的流量总量是上升的,总消耗和总回收都在咱们的预期之内,那它就是一个有贡献的、值得投入的渠道。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851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跨境电商卖家在Google广告投放中常遇到ROAS低、品牌词流量占比过高等问题。分析竞品投放策略、保护性购买商店和搜索流量、逐步扩大非品牌词流量、精细化或混合投放、利用人群包、优化素材创意是解决方案。目标是挖掘增量流量,实现量级与效果平衡。
发布于 2025-08-25
查看人数 29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