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芯片市场暴涨18%!亚洲跨境新机遇揭秘!

2025-09-30跨境电商

Image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与技术创新持续演进,集成电路和微组件作为现代电子产业的核心,其市场动态牵动着各行各业的神经。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消费市场,其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活力的体现,也为全球供应链注入了强大动能。2025年,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回顾过往数据,展望未来趋势,对于我国跨境行业的相关从业者而言,深入了解亚洲集成电路市场的最新格局与演变路径,无疑是把握商机、应对挑战的重要前提。

亚洲集成电路市场:消费与增长前景

根据海外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亚洲集成电路与微组件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亚洲地区的集成电路消费量已达到2550亿单位,市场价值约为2703亿美元。展望未来,预计从2024年至2035年,该市场的消费量将以年均4.8%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末有望达到4260亿单位;而市场价值预计将以年均6.3%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末其规模可能达到5308亿美元。这表明亚洲集成电路市场未来十年将持续保持积极的增长势头。
Market Value (billion USD, nominal wholesale prices)

消费格局:中印越等国扮演关键角色

在亚洲集成电路的消费版图中,中国大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消费量达到1460亿单位,占亚洲总消费量的57%。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的是越南和印度,两国在2024年分别消费了约200亿单位的集成电路,各自占据8%的市场份额。

从过去十一年(2013年至202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大陆的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3%。值得关注的是,越南和印度市场展现出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势头,其年均消费量增长率分别高达14.3%和16.1%。这凸显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对集成电路需求的快速提升。

在市场价值方面,中国大陆以1549亿美元的消费额位居亚洲首位。越南和印度也分别达到了217亿美元和195亿美元。这几个国家在市场价值增长率上同样表现出色,其中越南和印度分别以16.2%和18.0%的年均增长率领跑。

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2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均集成电路消费量最高,达到1292单位。其次是马来西亚(471单位)、越南(204单位)和泰国(110单位)。这些区域较高的人均消费量,反映了其电子产业发展水平和居民电子产品普及程度。

生产动态: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构成核心力量

亚洲在全球集成电路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24年,亚洲地区的集成电路总产量为3300亿单位,尽管相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整体生产能力仍处于高位。从2013年到2024年的数据分析,亚洲集成电路总产量呈现出显著的扩张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9%。尤其在2017年,产量实现了85%的大幅增长。

在价值层面,2024年亚洲集成电路的生产价值已达到5675亿美元。回顾历史数据,生产价值同样展现出显著的增长,其中2017年的增幅达到41%。

具体到生产国家和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是亚洲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地,2024年其产量达到1570亿单位,占据了亚洲总产量的约48%。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和马来西亚,其产量分别为560亿单位和290亿单位,分别占总产量的17%和8.9%。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生产年均增长率为5.2%,日本为0.3%,而马来西亚则略有下降,为-1.8%。这表明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进出口贸易:亚洲市场的双向流通

亚洲不仅是集成电路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也是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的关键枢纽。2024年,亚洲地区的集成电路进口量增长9.2%,达到10060亿单位。从2013年至2024年的整体趋势来看,进口量呈现强劲扩张,年均增长率为5.3%。2021年进口量曾达到11460亿单位的高点,此后有所调整。在价值方面,2024年亚洲集成电路进口额飙升至9191亿美元,在2021年曾录得26%的显著增长。

出口方面,2024年亚洲集成电路出口量温和增长2.7%,达到10800亿单位。从2013年到2024年,出口量呈现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8%,在2017年曾达到35%的增幅。尽管2023年至2024年有所回调,但整体出口规模仍保持在高位。2024年,出口总价值达到10957亿美元,显示出亚洲在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表格展示了2024年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集成电路进出口量数据:

2024年亚洲主要国家/地区集成电路进出口量

国家/地区 进口量 (亿单位) 进口占比 (%) 出口量 (亿单位) 出口占比 (%)
中国大陆 4450 44 2980 28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720 27 2620 24
新加坡 1170 12 1370 13
中国台湾地区 470 5 2000 18
马来西亚 360 4 460 4
越南 220 2
日本 220 2 750 7
韩国 250 2

从进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大陆是最大的集成电路进口国,占亚洲总进口量的44%。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紧随其后。在出口方面,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是主要的出口地区,合计占总出口量的83%。这反映了亚洲内部以及亚洲与其他区域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

进出口产品类型与价格趋势

在集成电路贸易中,多种产品类型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供应链。2024年,在进口产品类型中,未分类电子集成电路(税则号列8542项下未另作分类的)是最大的进口类别,占总进口量的64%。处理器和控制器类集成电路、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和各类集成电路也占据了重要份额。其中,未分类电子集成电路的进口量在2013年至2024年间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其需求的持续旺盛。

在价值方面,处理器和控制器类集成电路、未分类电子集成电路以及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合计占总进口价值的97%。其中,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的进口价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率达9.2%。

出口产品类型与进口类似,未分类电子集成电路也是主要出口类别,占总出口量的61%。处理器和控制器类集成电路、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同样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在过去十一年中均保持着积极的增长。在价值层面,处理器和控制器类集成电路、未分类电子集成电路以及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是出口价值最高的类别,合计占总出口价值的98%。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的出口价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8%,表现突出。

关于价格,2024年亚洲地区的集成电路平均进口价格约为每千单位914美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从2013年至2024年,进口价格年均增长1.1%。在不同产品类型中,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的进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单位2.3美元;而一般集成电路的进口价格较低,约为每千单位401美元。

出口价格方面,2024年亚洲地区的集成电路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单位1美元,较2023年增长8.4%。从2013年至2024年,出口价格年均增长2.4%。与进口价格类似,多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的出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单位2.8美元;一般集成电路的出口价格较低,约为每千单位403美元。这表明存储芯片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市场展望与对我国跨境行业的影响

亚洲集成电路市场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些技术对高性能、高集成度的集成电路需求日益旺盛,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于我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亚洲集成电路市场的数据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其巨大的内需市场为全球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预示着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国内企业可以关注这些市场的特定需求,例如消费电子、移动通信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另一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在生产制造上的领先地位,以及亚洲内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提醒着我国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竞争力,并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合作与整合。通过深化技术研发、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形势与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对集成电路供应链产生影响。因此,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应保持务实理性的态度,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在保障供应链韧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和风险规避机制。通过加强与区域内外的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共同推动亚洲乃至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india-chip-18-boom-asia-biz-opp.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亚洲集成电路市场展现强劲增长。2024年消费量达2550亿单位,价值2703亿美元,预计至2035年将分别增长至4260亿单位和5308亿美元。中国大陆主导消费,越南、印度增长迅速。中国台湾地区是最大生产地,进出口贸易活跃。跨境电商企业应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机遇。
发布于 2025-09-30
查看人数 20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