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紧急拨数亿美元应对坏账!美国消费者钱包告急
花旗银行最近悄悄做了个大动作。新媒网跨境获悉,这家金融巨头正准备在第二季度额外拨出数亿美元,专门用来应对可能收不回来的贷款。这可不是小数目,背后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美国普通家庭和企业的日子,似乎越来越难了。
花旗银行业务的掌舵人 Vis Raghavan,周二在摩根士丹利的一场会议上,对着满屋子精明的投资者也没绕弯子:“看看现在的经济环境,再比比上个季度的信贷成本,我们得提前备好几亿美元。” 话说得平静,分量却沉甸甸。这钱,就是银行未雨绸缪的“救生艇”。
山雨欲来:关税阴云下的美国钱包
这股压力从哪来?明眼人都清楚,前总统特朗普那套关税政策,就像悬在头顶的乌云。不仅让经济增长踩了刹车,甚至有人开始嘀咕“衰退”这个词儿。更直接的是,加征的关税,特别是针对中国商品的,最终很可能变成超市货架上更贵的标签,直接掏空消费者的口袋。
美国人的钱包,确实捂得更紧了。虽然最近几个月,随着中美两个巨人重新坐回谈判桌,试图给贸易战按下暂停键,那种极度恐慌的情绪算是稳住了点。美国经济咨商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4月的85.7爬升到了98。但这数字,跟特朗普当年胜选时的110比起来,还是矮了一大截,透着股小心翼翼的劲儿。
摩根大通的老大杰米•戴蒙,同一天在同一个会议上,说得更直白。他坦言,关税这把“火”已经让自家银行的消费者客户财务状况“微微烫手”了。但他也警告,这还只是开始,“真正的大菜,可能还在后头”。戴蒙看得明白:“真实数据恶化可能就在眼前。就业率会往下掉一点,通胀会往上冒一点。” 不过,他话锋一转,点出了关键:“消费者现在感觉还行?那是因为失业率还趴在地上。他们的钱包开不开,最终还得看工作稳不稳。” 新媒网跨境观察到,消费者信心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而就业市场就是那根最关键的轨道。
银行筑堤:优质客群成“避风港”
面对这股暗流,花旗的 Raghavan 倒显得没那么慌。他的底气之一,来自花旗庞大的信用卡业务主要瞄准的是信用评分高的优质客户。“这块业务,我心里比较踏实。”他说道。作为美国零售贷款市场的巨头,花旗上个季度已经未雨绸缪,计提了27亿美元应对信贷损失。
不仅个人客户这块他不太担心,Raghavan 对企业客户更是用了“难以置信的放心”来形容。为啥?因为花旗借出去的钱,80%都给了信用等级最高的“优等生”企业。这相当于把大部分鸡蛋放在了最结实的篮子里。
其他银行巨头的掌舵人们,虽然也感受到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带来的强烈不确定性,却也承认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美国消费者花钱的手,还没完全缩回去。
富国银行 CEO 查理•沙尔夫两周前在纽约伯恩斯坦会议上就琢磨过这个现象:“放缓是大概率事件了,但愿别太狠。” 他形容当下是个“非常非常奇怪的时期”,“企业和消费者都刚经历了一段好光景,现在这局面,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趋势难辨。”
暗藏隐忧:警报声已悄然响起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警报信号已经闪烁。一个关键指标——信用卡冲销率(就是银行彻底放弃追讨、认定为坏账的比例),在上个季度结束时,整个银行业的数据,竟然已经比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前的水平还要高。这意味着,即使在经济数据尚未全面恶化的当下,一部分美国人的财务根基已经开始松动,无力偿还债务的人数在悄悄增加。每个月账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总有一些人会被压垮。
新媒网跨境建议,无论是出海企业还是关注全球经济脉搏的投资者,都需要更敏锐地捕捉这些来自金融前线的细微信号。花旗增加数亿准备金,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涟漪之下,是美国普通家庭在通胀与潜在失业风险下的紧绷神经,是企业主在关税清单前反复计算的成本账,更是银行体系面对不确定性时本能的风险规避动作。这些信号叠加在一起,描绘的是一幅复杂的经济图景——信心在努力维持,但脚下的地基正在接受考验。银行提前备好“救生艇”,恰恰说明它们预见到了风暴的可能性。接下来的关键,或许真如戴蒙所言,在于那根“就业率”的轨道是否足够坚固。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