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减排50%!跨境新规下,碳成本是你的新掘金点!

2025-09-05跨境合规

Image

当前,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正不断加速,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各国和地区对碳排放的治理也在逐步深化。对于广大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深入理解并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不仅是合规的需要,更是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关键。近期,在首届东盟-欧盟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期间,欧盟与东盟在2025年9月4日共同举办了一场高级别边会,聚焦碳定价与碳市场机制,旨在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将这些机制作为有效的气候行动工具。这场会议汇聚了来自东盟成员国、东盟秘书处、欧盟以及其他气候与环境合作领域主要伙伴组织的高级别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发展,这也为我们了解国际碳管理趋势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Commissioner Hoekstra

欧盟气候、净零排放与清洁增长事务委员沃普克·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在会议中对东盟国家在发展国内碳定价体系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表示赞赏。他强调,设计完善的碳定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推动技术创新,吸引清洁技术投资,并产生收益以支持公正的能源转型。沃普克·霍克斯特拉委员特别提到了欧盟在实施其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方面的丰富经验。他指出,自2005年以来,欧盟的排放量已减少约50%,同时产生了可观的收入。这一机制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进一步表示,欧盟已做好准备,愿意与本区域内有兴趣的关键伙伴分享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全球最大、历史最久的碳市场之一,其运作原理是通过设定一个碳排放总量上限,并允许企业之间交易排放配额。这一机制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减排的直接贡献,更在于其在经济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许多欧盟境内的企业而言,碳排放成本已成为其运营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这促使企业积极寻求更清洁的生产方式和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案。

通过对高排放行业的排放量进行定价,EU ETS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使得企业的环境足迹直接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中。这不仅鼓励了企业投资于研发绿色技术,也推动了整个供应链向低碳方向转型。例如,在电力生产领域,该体系促使更多的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工业部门,企业则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效或使用低碳替代品来降低碳成本。

这种机制的溢出效应也日益显现。随着碳成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权重增加,与欧盟有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需要开始考虑其产品的碳足迹。例如,欧盟近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是将欧盟内部的碳成本扩展至进口产品,以避免“碳泄漏”并促进全球减排。这意味着,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商品,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可能被计入成本,这无疑给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跨境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机遇。中国企业若能提前布局,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碳排放强度,将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与此同时,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部长也强调了东盟范围内的碳定价和碳市场合作的益处。她指出,当前正在推进的“东盟共同碳框架”等倡议,能够促进政策和方法的趋同,利用能力建设努力,并在东南亚地区交流最佳实践。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定期交流,东盟各国可以共同提升其碳定价方案的有效性,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确保公平竞争,并为区域内的经济转型提供公平支持,从而促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平等。傅海燕部长还呼吁未来能有更深入的东盟层面的活动,以进一步制度化并扩大这些益处。

东盟地区由多个经济体组成,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程度上存在差异。建立一个共同的碳框架,对于推动区域内经济体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统一的碳市场可以减少交易壁垒,提升市场流动性,并为区域内的绿色投资提供明确信号。例如,一些成员国可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资源优势,而另一些则可能在碳捕获或林业碳汇方面具备潜力。通过共同框架,可以促进这些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东盟共同碳框架”的建设,不仅是对欧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更是基于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的自主探索。它着眼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确保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成员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不公平竞争。这对于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布局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一个统一、透明的碳市场环境,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并提供更清晰的投资方向。

来自马来西亚的代表以及印度尼西亚气候变化与碳治理部副部长阿里·苏迪詹托(Ary Sudijanto)也从各自国家层面的角度分享了宝贵的见解。他们展示了与欧盟开展双边合作如何能够补充区域层面的努力,从而支持稳健的国内碳定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这种国家层面的实践与区域合作的结合,为如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气候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的主要经济体,其工业和能源结构较为复杂,碳减排任务艰巨。通过与欧盟的合作,这些国家可以获取关于碳市场设计、数据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建设、以及碳配额分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持。这种双边合作有助于加速国内碳市场从概念走向落地,确保其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并逐步提升自身的碳管理能力。

会议最终,东盟和欧盟伙伴都再次承诺加强在碳定价和碳市场方面的合作,强调在国际舞台上,包括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推动有效的碳定价政策的重要性。东南亚伙伴表示,他们对深化与欧盟在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合作抱有浓厚兴趣,而欧盟也将继续与这些伙伴接触,提供技术专长和支持。

沃普克·霍克斯特拉委员表示:“碳定价是实现我们气候目标的关键。它为减少排放、推动创新和吸引清洁技术投资创造了明确的激励,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竞争力。为了支持其他国家在碳定价方面的努力,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专注于提供技术援助和促进合作。”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这些国际动态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国际碳定价机制的普及和趋严,意味着企业出口到这些市场的商品,将面临更高的碳成本压力。这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环节注重节能减排,还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碳足迹,甚至探索通过购买碳信用进行抵消。其次,随着全球对绿色供应链的关注日益增加,那些能够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将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为中国的绿色技术、清洁能源和环保服务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机遇。

此外,中国自身也在积极构建和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设定了“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要在海外市场应对碳成本,在国内市场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和机遇。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欧盟和东盟的实践,可以为中国碳市场的设计和运营提供宝贵的参考。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确保碳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如何将碳机制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都是中国可以借鉴的方面。

长远来看,全球碳市场的融合与互联互通是不可逆的趋势。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引入碳定价机制,国际碳信用交易、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常态。中国跨境企业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提前规划,将碳管理能力提升到战略层面。这包括但不限于:

  • 强化碳核算与披露能力: 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确保数据准确透明,符合国际标准。
  • 优化供应链碳足迹: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物流运输,全面审视并优化供应链中的碳排放环节。
  • 投资绿色技术与创新: 积极引入和研发低碳生产技术、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 关注国际政策动态: 密切跟踪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碳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 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通过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的制定和讨论,发出中国声音。

此次欧盟与东盟在碳定价和碳市场机制方面的合作,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更是构建未来绿色经济秩序的重要一步。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我们应保持务实理性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些趋势,将碳管理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行稳致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eu-50%-emission-cut-carbon-cost-new-goldmine.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欧盟与东盟合作聚焦碳定价与碳市场机制,中国跨境企业面临碳成本压力和绿色供应链机遇。文章分析了欧盟ETS的成功经验,东盟碳框架的构建,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碳政策变化,提升碳管理能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发布于 2025-09-05
查看人数 116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推荐文章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