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027立新规:碳足迹不达标,中国出口将被“拒”!

亲爱的朋友们,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商品、技术和资本的流动前所未有地紧密。然而,在这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背后,一个隐形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正浮出水面,那就是——产品的“碳足迹”。这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呼唤,更是国际贸易新规则的重塑,对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赢得未来的战略机遇。
新媒网跨境获悉,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加深,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减少碳排放、强化碳足迹管理的法规与政策。这些新规,犹如一道道“绿色门槛”,对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了不小的考验。今天的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管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为我们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全球“绿色赛跑”中脱颖而出,提出一些务实的建议。
洞悉“碳足迹”: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印记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从诞生到消亡,其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衡量。这可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评估体系支撑,比如国际上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ISO14067:2018),以及我们国家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
想象一下,你的手机、你穿的衣服、你吃的食物,它们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制造,到分销运输,再到消费者使用,最终被废弃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留下一个“碳印记”。这个印记,就是我们所说的碳足迹。它就像产品的“绿色身份证”,清晰地记录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产品“绿色基因”最直接、最量化的体现。
在国际贸易这个大舞台上,碳足迹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评估全球贸易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贡献,更将企业的环境责任纳入了全球供应链的考量之中。
产品碳足迹的两个重要考量环节:
首先,是生产环节的考量。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产品是在哪个国家生产的,温室气体就算在哪个国家的头上。这话说得没错,比如我们的企业生产出口商品,排放的温室气体自然由我们承担。但是,当这些商品被进口国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时,进口国实际上也间接享受了这些商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间接承担了相关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共享责任”的观念,正逐渐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传统核算模式,促使各国和企业共同关注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
其次,是运输环节的考量。 国际贸易离不开货物的全球流通,而运输,正是碳排放的“大户”之一。远洋巨轮、跨大陆航班、陆路卡车,它们承载着全球商品,同时也排放着大量的温室气体。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从新西兰运送一公斤奇异果到英国,可能会产生一公斤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而如果这同一公斤奇异果是在英国本土生产和销售,它的碳排放可能只有五十克,这中间巨大的差异令人深思。
不同的运输方式,其碳足迹更是天壤之别。空运虽然快捷,但其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方式,大约是公路运输的十倍,更是海运的五十倍!这意味着,在追求贸易效率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审慎地选择运输方式,优化物流链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的整体碳足迹。国际运输环节的绿色化,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优化不可忽视的一环。
国际“绿色门槛”:直面碳足迹管理新规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欧洲等地区已率先行动,将碳足迹管理纳入了法律框架,为国际贸易竖起了一道道“绿色门槛”。这些法规不仅涉及产品本身,更深入到企业的运营和供应链管理。
我们看到,欧盟成员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正积极推行一系列涉及碳足迹管理的法规。例如:
-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 这项法规对电池产品的碳足迹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强制性的碳足迹申报、声明和标签,以及信息披露。更重要的是,从2027年7月1日起,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产品必须达到特定的碳足迹限值,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 《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CBAM): 这项法案也被形象地称为“碳关税”,它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旨在确保欧盟企业与进口商在碳排放成本上享有公平竞争的环境。
- 《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 这一法规引入了“数字护照”的概念,要求产品具备可追溯的碳足迹核算和信息披露能力,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设计。
-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和《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CSDDD): 这些指令旨在强化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责任,要求企业披露其碳足迹信息,并对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
- 《为绿色转型而赋能消费者指令》: 这一指令则剑指“漂绿”行为,禁止企业发布不真实或误导性的碳足迹标签及环境声明,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透明的产品信息。
这些法规的出台,清晰地表明了国际社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对于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理解并积极应对这些新规,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修课。
忽视碳足迹,企业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当我们的产品或企业未能达到国际碳足迹管理规则的要求时,可能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失去一笔订单那么简单,更可能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声誉。
市场准入受限,贸易之路遇阻。
这无疑是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风险。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为例,一旦我们的电池产品在2027年7月1日之后未能达到其设定的碳足迹限值要求,那么,无论我们的产品质量多好、技术多先进,都将无法进入这个庞大的欧洲市场。这意味着,前期投入的研发、生产、营销成本可能全部化为泡影,企业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因此失去战略性的市场份额。这就像在国际贸易的跑道上,突然遇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绿色屏障,令人扼腕。巨额罚款与商业机会的丧失。
不合规行为不仅仅是失去市场这么简单,还可能面临来自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罚。例如,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要求与欧盟有业务往来、达到一定规模的非欧盟企业对其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如果我们的企业未能履行这项义务,一旦被发现,相关欧盟成员国将依法对其处以高额罚款。更甚者,在罚款之外,一些国家还会施加额外的惩罚措施。德国的《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就明确规定,违规企业在三年内将被禁止参与政府的公开招投标。这无疑是双重打击,既要承担经济罚款,又会失去未来重要的商业机会,对企业的信誉和发展潜力造成长期损害。法律诉讼缠身,赔偿责任难以承受。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果我们的出口企业未能按照规定进行碳足迹核算或申报,导致进口商因我方的不合规而受到所在国监管机构的罚款、制裁,甚至被征收更高的碳关税,那么,这些进口商极有可能将矛头指向我们,通过法律诉讼追究责任。同样,如果因碳足迹信息披露不透明或尽职调查不到位,损害了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他们也有权提起诉讼。一旦面临跨国法律诉讼,企业不仅要承担高昂的律师费、诉讼费,更有可能面临巨额的赔偿责任,这无疑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国际声誉带来沉重打击。补贴资格被取消,竞争优势受损。
在许多国家,政府为了鼓励绿色发展,会为环保产品提供丰厚的补贴。然而,这些补贴并非唾手可得。以2023年法国政府推出的电动汽车“绿色补贴”新规为例,它明确要求根据汽车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计算出一个“环境分”,只有达到特定“环境分”标准的电动汽车才能获得5000至7000欧元的现金补贴。当时披露的首批达标车型名单中,遗憾地没有出现我们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品牌。这意味着,即便我们的产品在其他方面具有竞争力,但由于碳足迹表现不佳,就可能被排除在补贴清单之外,在市场上丧失价格优势,影响其销量和竞争力。新媒网跨境认为, 这清楚地表明,碳足迹已成为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否获得“加分项”的关键指标。
这些问题无不警示我们,国际碳壁垒正以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深刻影响着我们中国的出口贸易体系发展。它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更可能带来产业情报暴露等风险。
积极应对:把握绿色转型主动权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这些“绿色新挑战”,我们绝不能被动等待,而是要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因为,积极应对碳壁垒,不仅是我们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把握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广大出口企业来说,现在正是行动起来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将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将其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构建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这包括明确碳足迹核算的边界和范围,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流程,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为后续的减排和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库: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投入资源,建立一个全面、动态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能够记录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还应涵盖供应链上游原材料的碳足迹信息,以及产品运输、使用、废弃等环节的数据。有了这个“碳账本”,企业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碳家底”,从而发现减排潜力,制定精准的减排策略。主动寻求国际认可的绿色认证:
在国际贸易中,证书就是通行证。我们鼓励企业主动寻求国际认可的碳足迹认证、环境足迹认证以及回收成分认证等。这些认证不仅是对企业绿色实践的权威认可,更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通过这些认证,我们的产品能够更自信地向国际买家展示其绿色环保属性,有效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 许多走在前沿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构建自身的绿色供应链,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不断降低产品的碳足迹。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满足国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总之,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管理,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它要求我们企业以更长远的眼光、更负责任的态度,审视自身的生产运营模式。积极拥抱绿色发展,不仅能帮助我们应对外部挑战,更能为企业自身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让我们中国企业在建设贸易强国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eu-2027-carbon-rule-china-export-blocked.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