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变骗局!跨境电商年损6850亿,韩国有人坐牢!
跨境电商这几年真是风生水起,全球化浪潮下,无数商家抓住机遇,大展拳脚。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却也暗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形消耗”。新媒网跨境了解到,特别是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上,原本旨在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购物体验的便捷退货政策,正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给众多辛勤付出的卖家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当便利的退货服务逐渐异化成一些人牟取不当利益的工具,这项原本充满善意的政策,其初衷也就彻底变了味儿。对于那些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金的小型卖家来说,居高不下的退货率,不仅意味着运营成本的直线攀升,更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退货欺诈问题,让他们的经营之路变得步履维艰,甚至有人因此萌生了彻底退出平台的念头。
退货乱象:压在卖家身上的“大山”
作为跨境电商领域曾被誉为“效率神器”的物流履约服务(FBA),一度以其省心省力的特点,赢得了无数卖家的青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
举个例子,平台对于FBA退货普遍采取“先退款后审核”的机制。一些卖家就曾无奈地表示,少数客户在退货时,竟然会将已经使用过的商品原路退回。这直接导致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局面:当其他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订购新产品时,却可能不幸收到别人用过的二手货。
试想一下,当您满心期待地拆开包裹,却发现里面装着的是别人用过的旧尿布,或者是冷藏箱里装着已经变质发酸的母乳,那种失望和愤怒可想而知。这样的遭遇,不仅让消费者大失所望,更如同当头一棒,重重打击了品牌的信誉和形象。长此以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好口碑,很可能就会因为少数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付诸东流,同时还可能给卖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
美国一位经营可重复使用游泳尿布品牌的商家Rachelle Baron女士,就曾坦言,在经历了一系列退货事件后,她的生意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度陷入低谷。
而这些并非个例,外媒发布的《2024 年零售业消费者退货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商品退货总额达到了惊人的6850亿美元,这个数字占据了当年总零售额的13.21%。更令人警惕的是,在这庞大的退货总量中,大约有15.14%被判定为欺诈行为。这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退货乱象的严重性,也让人们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损失。
另有调查报告指出,高达60%的受访零售商都表示自己遭遇过“零元购”式的退货行为。这里所谓的“零元购”,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盗窃,而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完商品之后,利用退货政策,仍然要求退款,从而实质上达到了“免费使用”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商家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面对这种日益严峻的挑战,平台并非坐视不理。例如,亚马逊就在2024年6月推出了新政策,对那些退货率超过特定标准的FBA商品,开始加收额外的处理费用。
客观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国亚马逊卖家的退货率。例如,在去年9月,整体退货率就下降了大约5%。然而,一枚硬币总有两面,这项政策也带来了商品售价的普遍上涨。外媒SmartScout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卖家在2024年都上调了商品价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弥补不断上涨的退货成本和平台费用。
但卖家们并未因此消极等待,许多人开始积极寻求自保之道。一位经营专业音乐器材的卖家Mike Jelliff,就在自己的仓库内安装了约40个监控摄像头,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每一件商品的入库和出库过程,力求做到有迹可循。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黑名单”机制,专门记录那些有恶意退货历史的消费者,以此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家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
全球视野:退货欺诈的“蝴蝶效应”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就会发现欺诈性退款的困扰并非美国卖家独有,类似的挑战正在世界各地陆续上演。外媒支付服务公司Visa发布的《2025年全球支付和电子商务欺诈报告》揭示了一个颇具矛盾的现象:拉丁美洲地区,既是全球电商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却也同时是电商欺诈率最高的地区。
从财务损失占总交易额的比例来看,拉丁美洲的电商欺诈率同样位居榜首,高达4.1%。在这其中,滥用退款政策,依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电商欺诈手段,让不少当地商家苦不堪言。
然而,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利的行为,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不久前,在韩国就发生了一起引人深思的案例。一名韩国消费者因为长期滥用当地电商平台Coupang的免费退货服务,最终被当地法院判处8个月有期徒刑。这无疑给那些心存侥幸之人敲响了警钟,再次强调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这起韩国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细节。该消费者在2023年11月至次年4月1日期间,通过Coupang平台的“火箭生鲜”(Rocket Fresh)服务,累计订购了超过1600次商品,品类涵盖牛奶、黄油、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等。之所以选择这些生鲜食品,正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政策漏洞:根据Coupang当时的规定,对于生鲜产品,如果因为配送问题或产品缺陷而申请退货,平台会全额退还货款,而商品则由客户自行处理,无需退回。
发现这一漏洞后,这名消费者便大肆购买相关生鲜产品,随后又以折扣价将这些“免费”得来的商品转售给第三方。通过这种虚假退货的方式,他在短短几个月内,非法获利高达3185万韩元,数额之大令人咋舌。最终,他的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罚。
值得欣慰的是,电商平台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改进。亚马逊近年来就对其退货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例如,对于价值超过100美元的商品,平台现在允许卖家选择不启用自动退货标签,给予卖家更多自主权。同时,平台也完善了退货申诉机制,允许卖家对退货争议进行多次上诉,为卖家提供了更充分的维权途径。对此,前文提到的音乐器材卖家Mike Jelliff也积极反馈,自2023年起,他的店铺退货率已经有所下降。这正是平台与卖家共同努力,共建良好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总而言之,围绕电商退货出现的各类挑战,不仅暴露了平台在政策设计上可能存在的漏洞,也预示着跨境电商行业正在告别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逐步迈向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新媒网跨境认为,这一现象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当便捷的“无理由退货”遇上少数人的“人性贪婪”,唯有通过平台、卖家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更加公平、合理、具有制衡力的规则体系,才能确保跨境电商这艘巨轮,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蓝海航线,行稳致远。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让诚信和共赢成为跨境电商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e-commerce-returns-fraud-685b-loss-jail.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