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都拦不住!中国卖家狂扫全球,美国亚马逊57%是他们

2025-08-31Amazon

Image

在跨境电商的滚滚浪潮中,全球卖家们都在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蓝海”。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嘴上说着要“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身体却依旧诚实地守着那片熟悉的土地。 新媒网跨境获悉,表面上看,一些报告指出,在贸易政策调整后,品牌方对国际扩张的咨询请求似乎激增了近五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仿佛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走向世界。

但仔细一瞧,会发现这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咨询量虽然上去了,可真正付诸实践并开花结果的,却寥寥无几。一方面,全球的卖家们确实渴望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但另一方面,美国市场那惊人的销售奇迹,又让他们患得患失,难以割舍。毕竟,近四分之三的美国新卖家在过去一年里成功开出了第一单,这个成功率远超其他任何市场。这里不仅汇聚了最多的顶尖在线卖家,利润率更是其他市场的数倍之高。想要真正将扩张计划落地并取得实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涉及的复杂因素数不胜数。也正因此,大部分卖家宁愿选择“躺平”,继续待在欧美这些成熟市场的“舒适区”里。

然而,在这股“固守”的潮流中,中国卖家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他们骨子里那股永不服输的拼劲和积极拓展的意愿,与其他国家的卖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股昂扬斗志的源泉,正是他们凭借自身优势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如今,无论是竞争激烈的欧美成熟市场,还是潜力无限的东南亚、印度等高速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都能看到中国卖家活跃的身影。在各大商品品类中,中国卖家总能凭借卓越的产品和运营能力脱颖而出,稳居头部位置。甚至可以说,此前美国市场的一些贸易摩擦和关税调整,原本看似是对中国卖家不利的“围剿”,反而激发了他们走向全球更多市场的逆袭动力,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让我们回到市场现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卖家依然选择固守他们的“老阵地”,国际扩张的趋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明显。就在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调整贸易政策,对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征收高额税收时,行业内曾一度人心惶惶,大家普遍预测,卖家们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接下来肯定会掀起一波国际扩张的热潮。虽然相关数据显示,自新政宣布以来,品牌的国际扩张请求增加了47%。但冷静过后,市场选择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有机构对超过500万亚马逊卖家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关税新政实施前后的3月至7月期间,我们预想中的大规模国际扩张趋势,并未如期而至。

具体来看,2025年3月,有高达69.36%的亚马逊卖家仅仅在一个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而到了7月中旬,这个数字几乎纹丝不动,仍旧是69.24%。单一市场卖家的比例仅下降了微不足道的0.12个百分点。同时,那些在六个或更多市场运营的卖家比例,也只是从6.18%略微上升到6.2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关税问题虽然引发了大量的电话咨询和战略讨论,却尚未能在卖家群体中促成有意义的行为转变。换句话说,仅仅是征收关税这一点,还不足以激励大多数卖家克服国际扩张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实际障碍。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美国本土卖家对国际扩张的兴趣一直比较有限。即便一年之后,面对不断增加的关税压力,美国卖家在北美市场以外的卖家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到1%,与一年前的数据几乎没有变化。或许四个月的时间对于分析宏观的国际扩张趋势来说,确实相对较短。然而,这段时间内的扩张停滞,已经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关税的不确定性本身,并非像许多人所期望的那样,能够成为推动国际扩张的“微观激励因素”。

那么,美国市场在全球卖家心中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让大家难以割舍呢?从理论上讲,国际扩张似乎触手可及:现有的供应链、成熟的产品,再加上亚马逊全球统一的基础设施,这些都让地理多元化看起来简单方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国复杂的监管规定、繁重的纳税义务以及高昂的运营开销,却带来了诸多阻碍。举例来说,欧洲市场增值税报告的复杂结构,英国“脱欧”带来的额外挑战,以及《通用产品安全条例》等新出台的法规,都意味着卖家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合规流程。这些客观存在的障碍,无疑成了卖家们长期扩张路上的绊脚石。

此外,不同市场规模的巨大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卖家的扩张决策。数据显示,亚马逊在全球22个非美国站点的总流量,仅仅比美国站点的Amazon.com略高一点点。更令人深思的是,美国购物者的每次访问所产生的价值,几乎是其他国际流量的两倍甚至更多。这充分说明了一个关键事实:亚马逊的美国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在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价值收入方面,效率也远超其他市场。

据我们了解到,美国消费者在亚马逊上的购买意愿非常强烈,转化率高达10%甚至更高。由于他们较高的可支配收入和亚马逊Prime会员的高普及率,美国购物者的平均订单金额也更大。卖家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美国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在美国市场,无论是广告投入、库存分配还是促销预算,都能够带来比几乎任何其他亚马逊商城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美国站至今仍然是新卖家实现首次销售最为有利的环境。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注册的卖家中,近四分之三的美国新卖家都成功完成了第一笔销售。相比之下,在规模较小的市场,新卖家面临的成功几率要低得多。在加拿大,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新卖家成功出单;即使是像英国这样成熟的欧洲市场,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新卖家在一年内实现了销售。这种巨大的优势,来源于美国市场将海量流量与“微利基市场”可行性独特地结合在一起。

早在202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3.13亿,其中有线上购物经历的用户更是高达2.5亿。预计到2025年,美国的电商渗透率将有望达到80%。当地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热情非常高涨。从搜索量数据就能看出,像“酵母发酵罐”这样的小众商品术语,在美国每个月都能产生26,766次搜索;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只有区区179次。沙特阿拉伯的搜索量更是直接为零,尽管这个市场每个卖家的月访问量比美国还要多,但微利基市场的可行性却低得多。再比如,“胡须油”这个词,在美国的每月搜索量达到26,773次,英国为6,323次,沙特阿拉伯却只有21次。这些数据清晰地揭示了美国市场为何能够支撑诸如酵母烘焙、胡须美容等众多细分领域的卖家。通常来说,较小的市场往往会让卖家陷入困境,他们的产品难以实现可观的销量。但在美国,微利基市场的广泛存在,让亚马逊成为众多企业实现核心销售的平台;而在许多其他国家,亚马逊更多地扮演着补充销售渠道的角色。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运营成本不断上涨、关税政策复杂多变,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但美国市场对于跨境卖家,尤其是那些刚刚起步的新卖家来说,仍然是最好的“跳板”。这里汇聚着海量的流量,孕育着无数微利基市场的商机,再加上高达73%的首次销售成功率,共同营造了一个全球任何其他市场都无法比拟的独特环境。因此,当卖家们评估潜在回报时,很多人会发现,仅仅美国市场本身,就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发展机遇。至于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也默契地选择了通过调整产品定价来消化吸收。跨境电商灵活的定价策略,让卖家在应对这些外部变化时,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应对空间。

亚马逊在各个市场的收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市场强大的“吸金能力”。美国亚马逊市场的月收入高达345亿美元,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市场,月收入为37亿美元。德国和英国市场各吸引了32亿美元。此后,其他国家的收入便急剧下降:加拿大为14亿美元,意大利和法国各为11亿美元,而西班牙、墨西哥、印度和澳大利亚等规模较小的市场,其贡献在3.48亿至9.88亿美元之间。

然而,一旦走出美国市场,中国卖家便展现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主导力。在全球卖家群体中,中国卖家无疑是最为庞大、也最具独特性的存在。他们不仅在美国市场表现优异,在其他国际市场同样大放异彩。最新的研究显示,年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的卖家数量从2021年的6万名,一路飙升至2025年的10万名以上。更令人瞩目的是,现在有235名卖家在单一市场中每年创造1亿美元及以上的收入,而在四年前,这一数字仅约50名。

美国市场无疑为卖家们提供了最清晰的高收入路径。在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的235家顶级卖家中,有146家活跃在Amazon.com平台。其中,在所有美国市场卖家里,有43%的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及以上,而全球平均水平仅为19%。德国紧随其后,有34%的卖家达到10万美元,然后是英国和日本,均为31%。

随着市场动态的持续演变,中国卖家正不断地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在146家美国顶级市场卖家(年收入1亿美元以上)中,有22家是中国公司,117家是美国公司。但在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群体中,约51,000名Amazon.com卖家里,有高达57%来自中国(要知道五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40%),而来自美国的卖家则占39%。这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市场份额已超过一半的更广泛趋势。

不仅在亚马逊平台,在另一个电商巨头沃尔玛上,优秀中国卖家的数据同样飙升。沃尔玛于2021年3月首次向国际卖家开放市场,此后外国卖家的数量迅速增长。如今,中国卖家已占沃尔玛所有活跃卖家的28%,这与2021年初不到1%的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

显然,美国市场并非中国卖家唯一的“有利战场”。实际上,在关税政策调整之前,中国卖家就已经表现出了最积极的国际扩张模式。新政生效后,这一趋势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正如他们在美国市场不断创造销售奇迹一样,中国卖家凭借自身实力,几乎主导了所有主要的国际市场。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中国卖家在各个市场的占比不断攀升,而本地卖家的占比则持续下降。

有研究发现,在亚马逊平台,欧洲四国市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本地卖家占比均低于20%。更令人惊讶的是,加拿大本地卖家的比例更是低至4%,几乎完全依赖跨境卖家来支撑市场。这些数字与中国卖家的高注册数据相比,显得异常惨淡。据统计,2024年中国卖家在加拿大市场的注册比例高达42%,德国市场高达47%,墨西哥市场更是突破了68%。随着中国卖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扩张,就连曾经被视为本地卖家主导地位“最后堡垒”的日本市场,也即将被打破。2024年,日本市场超过50%的新卖家注册都来自中国卖家。

中国卖家之所以能够底气十足地进行多市场发展,背后源于他们拥有的诸多核心竞争优势。与其他国家卖家大多选择深耕美国单一市场不同,中国卖家展现出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积极布局多市场,这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卖家强大的结构性实力。许多中国企业本身就是制造商,或者比欧美企业更接近制造业源头。凭借多年的平台运营经验,他们在市场运营方面变得越来越成熟和专业。此外,电子商务越来越趋向于“无品牌化”的趋势,这无疑进一步利好那些拥有最高效供应链和最低管理成本的卖家,而这正是中国卖家的强项。

近年来,美国市场的一些贸易政策调整,尽管最初的设想是助力美国本土企业发展,但历史证据表明,这些关税成本最终往往被迫由美国消费者买单。这些政策并未能将市场份额有效地转移给美国本土卖家,而是简单地改变了贸易流动方向,促使全球供应链进行重新配置,并继续朝着有利于中国卖家的方向发展。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挑战时的韧性和智慧。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国家一直在积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大力推进多元化战略。随着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我国外贸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20年的17.4%下降到2024年的14.7%。在2025年上半年,尽管对美出口有所下降,但整体出口却实现了增长。这正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生动写照,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成功的多元化战略转型。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额高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高出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8%。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出口额达到6.56万亿元,增长10.8%,高出出口整体增速3.1个百分点。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当下全球在线卖家能够牢牢把握的巨大商机,那么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市场,无疑是未来黄金般的增长点。对于那些能够驾驭跨境电商日益复杂环境的卖家来说,机会从未如此广阔;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挑战也从未如此艰巨。无比幸运的是,中国卖家无疑属于前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欧美成熟市场站稳脚跟,也能在新兴市场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份“幸运”的背后,是他们凭借自身实力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求索的拼搏精神。 新媒网跨境认为,对于拥有诸多优势的中国卖家来说,物理位置的重要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全球电商的舞台,正等待他们去书写新的传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212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尽管面临关税和竞争压力,但美国市场仍是跨境电商卖家的首选,尤其是新卖家。中国卖家展现出强大的全球扩张能力,不仅在美国市场表现出色,也在新兴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积极布局多市场,凭借供应链和运营优势脱颖而出。
发布于 2025-08-31
查看人数 199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