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制药狂揽数十亿!颠覆百年药业,神药将批量生产!
这几年,我们国家在创新药领域真是大放异彩,海外市场捷报频传,尤其在人工智能(AI)制药这个前沿赛道,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黑马”。有人说,AI制药的“临界点”终于到来了,这不再是科幻,而是实实在在的突破。
新媒网跨境获悉, 从2025年3月到8月,短短几个月时间,元思生肽、华深智药的海外子公司以及晶泰科技等中国AI制药企业,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总金额高达数十亿美金的重磅交易。这些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商业合同,它们代表着国际医药巨头对中国AI制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这种颠覆性技术前景的坚定看好。更令人振奋的是,像元思和华深这样的公司,成立才短短四五年,就已经凭借AI技术,成功改写了大分子药物的研发模式,显著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在跨国药企严格的商务拓展(BD)筛选中脱颖而出。这些成功案例,也像一针强心剂,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AI制药领域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不少公司在经历了三四年的沉淀后,近期又拿到了新一轮融资。
从“大海捞针”到“精雕细琢”:生物医药研发的华丽转身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生物医药的研发就像一场漫长而耗时的大海捞针。科学家们依赖着海量的实验筛选、积累的经验,去寻找那“万中无一”的有效分子。这种模式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是其难以回避的短板。然而,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入,如今的研发范式正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从过去的“海量筛选、经验至上”转向了“理性设计、从头创造”。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AI在药物发现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为传统方法“锦上添花”,比如加速数据分析、优化筛选流程,让药物研发变得更快、更准;那么到了今天,具备“从头设计”(de novo design)药物能力的AI,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奇迹。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辅助筛选,它能够像一位天才设计师一样,从零开始,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蛋白质结构,针对那些曾被认为是“难成药”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这无疑为我们攻克那些缠绕人类多年的顽疾,提供了全新的密码和希望。
近期,当看到外媒报道的Chai Discovery(这家公司有OpenAI的投资)、以及像国内的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相继发布了在蛋白质设计生成模型上的最新数据时,智源深澜的创始人王承志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认为“质的飞跃”就要真正到来了。王先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了二十多年,曾担任镁伽科技的首席科学家,他对这个行业的洞察力非同一般。他说:“放在去年,我可能还不敢下这样的判断;但今年的AI能力,着实让我意识到,生物医药领域可能很快就会有颠覆性事件发生,而且速度会快到让许多人都来不及做好思想准备。”
马睿先生,一位来自峰瑞资本的合伙人,也给出了相似的判断。他形象地描述道:“现在的势能是‘创新药乘以AI’,虽然业界对AI制药的能力边界还没有完全定论,但我感觉已经波涛汹涌,未来一到三年,这个领域应该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马睿先生的洞察力并非空穴来风,在上一波科技浪潮中,他所在的机构A轮领投了晶泰科技,天使轮更是领投了剂泰医药,这些投资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特别是退出晶泰科技后,现金回报倍数(DPI)甚至达到了几十倍,这无疑证明了其对前沿科技趋势的精准把握。
那么,究竟生成式AI是如何改写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它可能给整个创新药产业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当前,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们又正从哪些路径,一步步逼近那令人期待的“颠覆式创新”呢?
AI制药的破茧重生:从“虚火”到“真金”
“AI制药”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早在2018年至2021年间,以小分子药物开发为代表的AI热潮,曾一度吸金数百亿,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那时的AI技术,在兑现最初的宏伟愿景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时的深度学习和虚拟筛选方法,确实能够加速早期药物发现的进程,但筛选出来的分子,往往在药效上难以超越现有药物,或是生成的全新分子结构在实际合成时遇到了重重困难。这背后,本质上是早期AI模型“归纳能力”的局限,它们擅长从现有数据中学习和总结,但在创造全新、高效、可行的分子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然而,如今我们所处的这波AI浪潮,已经完全不同。它是主流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后,能力自然而然地外溢到药物研发、酶设计等生命科学领域的。这场变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首先,是外媒DeepMind发布的AlphaFold 2的横空出世。它一举验证了Transformer架构在理解“生命语言”方面的非凡能力,成功解决了困扰生物学界数十年的蛋白质折叠难题。要知道,在AlphaFold 2问世前的漫长60年里,人类通过各种实验手段,大概只解析了20万个蛋白质的结构。但令人震惊的是,AlphaFold 2出现后的短短两年间,AI就已经预测了超过2亿个蛋白质的结构,这几乎涵盖了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体的大多数蛋白质,而且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都非常高,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里程碑。
其次,是美国科学家David Baker领导的团队,巧妙地将图像生成领域中大放异彩的Diffusion(扩散)模型引入了生物学领域。他们利用“迭代去噪”这一精妙的原理,使得全新蛋白质设计的成功率,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更高效、更精准地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与此同时,AlphaFold 3也更上一层楼,它不再仅仅局限于预测单个蛋白质的结构,而是能够处理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全原子级”的建模方式,赋予了它在数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展现出强大泛化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应对更广泛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场景。当前,国内外有许多顶尖团队正在努力复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AlphaFold 3的模型预测能力。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 就在今年年中,外媒Chai Discovery发布的Chai-2模型、Evolutionary Scale发布的ESM3,以及我国字节跳动公司公布的Protenix等一系列新模型的涌现,都实实在在地验证了AI具备“从头开始,生成全新功能分子”的惊人创造力。王承志先生举了一个例子:“Chai-2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针对特定靶点,其生成的候选抗体,命中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过去,我们可能需要在百万级甚至亿级的分子库里,才能筛选出寥寥几个阳性分子,而现在,可能在几十条序列里就能发现有效的‘命中’。这在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强调,这意味着“指定靶点表位,生成抗体”这一长期困扰业界的难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近被彻底解决。
传统的抗体药物研发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海捞针”。从确定目标靶点,到免疫动物,再到最终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的有效抗体,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耗时往往长达三年,投入的研发成本可能高达500万美元。然而,如今有了Chai-2这类AI模型的加持,这些繁琐而耗时的工作,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能完成初步设计,并在两周内通过生物湿实验得到验证。这种效率的提升,无疑是革命性的。
马睿先生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认为Chai Discovery这样的公司,极有可能颠覆传统的抗体药研发范式。过去广泛使用的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以及动物免疫等方法,很可能会被AI的“从头”(de novo)计算设计所大面积取代。他进一步指出,如果AI在小分子设计领域也能取得类似的突破性进展,那么“几乎所有药物形态(modality)都可能被AI彻底赋能。”他坦言:“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以至于真正能看清这个宏伟图景的人,可能还不多。”
可以预见,到了那个时候,当药化学家们需要针对某个特定靶点设计抗体药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不再是去免疫动物,而是会优先使用AI模型进行精准的计算、高效的生成、智能的打分,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具潜力的几十个抗体序列,直接进行合成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这种药物研发范式的根本性改变,将对整个创新药产业链条带来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那些“低垂的果实”——即易于发现和研发的药物,早已被一一摘取。如今,许多疾病的治疗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苗头化合物,使得这些“难成药”的靶点无法被顺利推进。AI的出现,有望重新激活这些沉寂的研发方向。从曾经的“有什么筛什么”的被动筛选,到AI时代的“要什么造什么”的主动创造,人类将有可能攻克那些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顽疾。同时,一些目前副作用较大,但又别无选择的药物,也可能被AI设计出的更好、更安全的分子所取代,这无疑是全人类的福音。
王承志先生预言,AI技术将大幅度缩短临床前药物研发的周期,这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的适应症都将带来巨大的利好。其中,最早可能见到曙光的,将是那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未来,像司美格鲁肽这样百年一遇的“神药”,出现的频率将大大提高,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AI等计算工具的广泛推广,传统的、高度依赖大规模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筛选的平台,其商业价值和生存空间将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未来的医药产业格局也将随之重塑。那些具备强大AI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将逐渐演变为跨国药企的“分子设计中心”和“算力中心”,它们将负责前端高技术密度、高频次的药物发现工作。而传统的跨国药企,则会更多地聚焦于后期临床试验、注册准入以及市场商业化等环节。双方将通过管线商务拓展(BD)授权、合作研发等多种模式,紧密协作,共同分享医药创新的巨大蛋糕。
机遇与挑战并存:AI制药赛道的逐鹿者们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引发行业的深度洗牌,身处其中的各方都在积极预测和选择,希望成为最终的赢家。AI制药的临界点已然来临,但通往未来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坦途。当前,AI制药领域的参与者们,大致呈现出三种主要的形态:
第一类,是那些拥有雄厚资本和强大算力的科技巨头。例如,外媒DeepMind(隶属于谷歌)、Meta、以及获得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的Xaira,还有我们国内的字节跳动等。这些巨头致力于打造基础生物大模型,它们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开源生态,并努力定义行业标准,为整个AI制药领域搭建底层基础设施。
第二类,是那些由顶尖AI大模型专家和生物计算科学家共同领衔的创业团队。他们具备在算法“无人区”进行探索的超凡能力。这些团队在对基础模型进行深入优化和改造后,为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平台服务,或者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管线。国内的典型代表包括百图生科、华深智药、英汐智能、分子之心、百奥几何等,它们都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
第三类,则是利用AI技术研发新药的“传统正规军”。这类企业并不追求自主研发一个全新的基础生物模型,而是根据自身对特定适应症、靶点和药物管线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巧妙地运用AI开源模型,并结合其强大的湿实验能力,来加速特定疾病药物的研发进程。它们更注重AI工具的落地应用和效率提升。
在马睿先生看来,评估AI制药赛道玩家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其对模型的理解、修改及持续演进的能力。他指出,许多公司利用AlphaFold 3等开源模型进行基准测试,虽然微调后的开源模型或许可以达到“80分”的水平,但要真正解决真实药物研发中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接近“99分”的表现。只有在算法层面做到极致,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进步,真正推动药物研发的边界。
另一位资深的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则进一步指出,绝大部分公司根本无法负担自主研发基础生物模型所需的高昂成本。与大语言模型相比,生物模型所依赖的数据获取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他提到了国内一家曾获得巨头企业支持的公司,投入了数千万元人民币,合成并测试了上万条AI生成的抗体序列,并将这些宝贵的实验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然而,最终他们发现,这样的数据规模,仍然远远不足以达到所谓的“scaling law”(规模定律)所描述的高效提升区间,这凸显了生物数据获取的巨大挑战。
王承志先生也给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未来那些能够快速、海量产出高质量生物实验数据的团队,更有可能拥有性能卓越的AI模型。他强调说:“过去,自动化、高通量实验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提高筛选效率。但在AI时代,它们不仅能为研发人员提供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高效地产生结构化、可迭代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直接服务于AI模型的训练与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算法和数据,无疑是提升AI制药能力的核心要素。尽管各家公司的创始人背景、团队优势不尽相同,短期资源投入的侧重也有差异,但AI在制药领域的产业化路径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和趋同。那就是,最终都要研发出真正有价值的药物分子,并且在当前成熟的BD体系中,获得买方的认可,拿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新媒网跨境认为, 马睿先生总结道:“按当前趋势来看,未来所有的新药研发公司都会使用AI技术,只是依赖程度不同罢了;而对于AI制药公司来说,仅仅强调模型本身也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交付能够治病救人的药物分子,才能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他直言:“所以我最近一直在讲:创新药就是AI制药,AI制药就是创新药。”这不仅是对当前趋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医药发展方向的坚定预判。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ai-drug-billions-pharma-disrupted-new-drugs-boom.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