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半年狂飙8.2万亿!资本“腰斩”警惕新变局
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行业可谓是经历了一场“冰与火之歌”的洗礼。一方面,我们看到致欧科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唯品会也积极布局东南亚,这些都预示着行业生机勃勃的向上态势。但与此同时,部分跨境电商企业也遭遇了业绩增长不如预期、甚至出现裁员等挑战,例如跨境通就曾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这无疑提醒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境电商赛道正多方承压,但这种压力也往往是孕育新机遇的前奏。
新媒网跨境获悉,今年8月7日发布的《2023年(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深入剖析了行业现状。报告中指出,狭义上的跨境零售电商,是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达成交易、完成支付结算,再借助跨境物流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这其中涵盖了如9610、1210、1239、9710、9810等多种海关监管模式。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跨境电商其实是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和零售领域的全面应用,它不仅包括了进出口跨境电商(B2B和B2C),更延伸至了建站、SaaS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海外仓储、支付结算、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支撑性产业。
可以说,当前跨境电商产业链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生态系统。在出口跨境电商领域,既有像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全球开店、eBay、全球速卖通、Walmart、Shopee、Lazada、TikTok以及国内的敦煌网、Temu等众多知名的平台巨头,它们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卖家,比如SHEIN、安克创新、patpat、子不语、致欧科技、易佰网络、吉宏股份等,它们以卓越的产品和创新的运营模式,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
而在进口跨境电商方面,国内市场也百花齐放。天猫国际、京东国际、考拉海购、洋码头、亚马逊海外购等平台,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全球优质商品,极大丰富了国人的消费选择,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支撑这个巨大市场运转的,还有一群不可或缺的跨境电商服务商。在跨境支付领域,蚂蚁国际、腾讯跨境金融、连连国际、PingPong、派安盈、贝宝(PayPal)等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让全球交易更加顺畅。物流方面,纵腾集团、递四方、燕文物流、佳成国际、至美通、运去哪等则构筑起了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确保商品能快速准确地送达。此外,像领星、店匠、易仓科技、店小秘、马帮ERP等跨境SaaS服务商,则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卖家,提升运营效率,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区域经济的繁荣、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紧密相连。我们看到,国内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不仅享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更拥有前沿的互联网技术、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共同吸引了大量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此聚集,形成了产业高地,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一、上半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突破8.2万亿元,展现蓬勃生机
今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整体规模达到了惊人的8.2万亿元人民币。如果这种发展势头得以延续,预计2023年全年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7.48万亿元大关,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巨大潜力和强劲韧性。回溯过去几年,2018年至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也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从9万亿元逐步攀升至15.7万亿元,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这无疑是中国经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跨境电商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以往平台流量红利“躺赢”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的跨境卖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口,以适应市场变化,挖掘更多商机。
从行业渗透率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内跨境电商交易额已经占据了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0.1万亿元的40.79%,这意味着近半数的货物贸易是通过跨境电商形式完成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五年(2018-2022年),跨境电商的行业渗透率也从29.5%稳步提升至37.32%,总体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反映了跨境电商在整体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更预示着未来它将在全球贸易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独立站等新型模式的兴起,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渠道选择,这无疑将进一步带动行业规模的持续壮大,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在进出口结构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内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5.6%,进口比例则为24.4%。这种进出口结构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对全球优质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未来进口市场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具体来看,上半年国内出口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到了6.3万亿元,预计全年将冲击13.2万亿元;而进口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也达到1.9万亿元,预计全年将有望达到4.28万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跨境电商正成为推动“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引擎,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谈及跨境电商的模式结构,2023年上半年,B2B(企业对企业)交易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3.9%,而B2C(企业对消费者)交易占比为26.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跨境电商零售模式发展迅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也为B2C模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在整个跨境电商交易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新媒网跨境观察到,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呈现出两大显著趋势。首先,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上市热潮。众多跨境电商企业都渴望在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通过IPO获得发展新动能,例如连连数字、思亿欧等企业纷纷积极筹备上市,这标志着行业走向成熟与规范。其次,上半年跨境电商的投融资活动有所放缓,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同比“腰斩”的情况。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资本市场在经历高速扩张后,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审慎的调整期,投资者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和长期发展潜力。
用户规模方面,2023年上半年国内进口跨境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1.78亿人,预计全年用户规模将进一步增至1.88亿人。这背后,是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以及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不断优化,海外商品选择性持续增加,让更多国人享受到“足不出户,购遍全球”的便捷体验。
随着跨境电商贸易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国际物流网络的持续优化疏通,跨境电商渠道正加速拓宽。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正通过这一充满活力的渠道,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宏伟目标,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用户体验和权益保障也日益受到关注。据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洋码头、天猫国际、中免日上、别样、识季、考拉海购、全球速卖通、shopee、亚马逊等平台。这些投诉也提醒着行业参与者,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更要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公平、透明的跨境电商消费环境。
二、上半年跨境电商“独角兽”总值接近6500亿元,创新活力迸发
资本市场的表现往往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截至今年6月30日收盘,12家在A股或港股上市的跨境电商企业总市值达到876.0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公司市值约为73亿元。其中,安克创新以355.62亿元的市值领跑群雄,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易点天下、致欧科技、华凯易佰等也均保持着较高的市值,这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领域创新能力和成长前景的认可。
新媒网跨境认为,除了上市公司,那些尚未上市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更是行业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领域共诞生了11家“独角兽”公司,它们的总估值高达6429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5566亿元,净增加了863亿元,环比增长近两成。这其中,像SHEIN(估值4719亿元)这样凭借强大供应链和快速响应能力在全球市场独领风骚的企业,以及空中云汇(估值393亿元)、行云集团(估值286亿元)、KK集团(估值214亿元)、Patpat(估值214亿元)等,都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实力,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连连数字、PingPong等支付科技公司,店小秘等SaaS服务商,以及纵腾集团等物流企业,也凭借在各自领域的深耕,跻身“独角兽”行列,共同构筑起中国跨境电商的创新矩阵。
而那些估值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千里马”公司,同样不容小觑。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涌现出5家“千里马”公司,总估值达到145亿元人民币。虽然相比2022年略有调整,但这批企业依然展现出蓬勃的成长潜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其中,店匠科技以64亿元的估值位居榜首,领星、飞书深诺、欧税通、马帮等也都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些“独角兽”和“千里马”企业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持续创新、开放共赢的生动写照。
三、上半年跨境电商投融资活动趋于理性,凸显发展新阶段
在投融资方面,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共发生了1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15.1亿元人民币。虽然融资数量同比下降了68.75%,融资总额同比下降了56.86%,但这或许并非简单的“遇冷”,而是整个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理性回归和结构优化。投资者更加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潜力,而非盲目扩张。
回顾历史数据,2018年至2022年上半年,跨境电商的融资数量和金额曾经历过几次波动,但总体规模保持高位。当前的调整,更像是在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促使行业告别粗放式增长,转向精耕细作。
从融资行业的分布来看,跨境服务商在融资事件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共发生9起,占比高达81.82%,这说明资本对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的服务型企业充满信心。出口电商领域虽然事件数较少,为2起,但在融资金额上却表现突出,获得了13.9亿元,占比91.85%,这反映出头部出口电商企业的强大吸金能力和市场潜力。
在融资轮次方面,上半年Pre-A轮融资事件最多,共4起,占比40%;天使轮融资也有3起,占比30%。这表明早期项目依然活跃,创新创业的活力不减。而战略融资虽然只有1起,但金额却高达13.9亿元,这笔大额融资往往意味着成熟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或对未来战略方向的深度布局。
从融资省份分布来看,广东以5起融资事件(占比45.46%)和14.23亿元的融资总额(占比94.03%)遥遥领先。这充分彰显了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跨境电商产业集聚高地的雄厚实力和创新活力。北京、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区也均有融资事件发生,共同构筑起中国跨境电商的投资版图。总体而言,跨境电商的投融资活动依然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在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产业配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跨境电商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过“冰与火”洗礼的跨境电商行业,将更加成熟稳健,不断创新突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贸易的互联互通贡献更大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