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M细则11月投票!2026出口成本剧增!

2025年,全球经济正处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发展议程中的核心命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无疑是国际贸易领域一道值得中国跨境从业者深入关注的新规则。这项机制旨在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费用,促使高碳排放生产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碳泄漏”现象,即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碳排放法规相对宽松的国家。对于我国的跨境企业而言,准确理解并积极适应CBAM的最新动态及其深远影响,是确保未来贸易顺利进行、把握全球绿色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据外媒消息透露,欧盟成员国正计划于2025年11月中旬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剩余的实施细则进行最终投票表决。这些待定细则将具体明确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碳排放报告、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标准、在第三国已支付碳价格的认可机制,以及CBAM证书的定价方法等关键细节。这些要素直接关系到我国出口企业未来在欧盟市场的合规成本与操作流程。
与此同时,一项旨在打击规避行为并进一步扩大CBAM适用范围的提案,也将于2025年12月初被正式提交审议。该提案计划将CBAM的覆盖面延伸至现有行业的供应链,并加强反规避条款,同时对电力相关规则进行修订。这意味着该机制的影响力将从传统的最终产品,逐步深化至整个生产链条,对全球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欧盟仍有大约十项实施法案待最终敲定。这些法案属于立法倡议,仅需成员国批准即可生效。它们是CBAM从框架走向实际操作的“毛细血管”,其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应对CBAM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例如,关于“报告方法”的细则,将明确企业需要提交哪些类型的碳排放数据,采用何种计算标准;“核查机构认证条件”则决定了哪些机构具备资质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进行独立验证;而“对第三国已支付碳价格的认可”,对我国企业至关重要,它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内碳市场交易对欧盟出口成本的抵扣效力。此外,“CBAM证书的定价”机制,也将直接决定企业在欧盟边境需要支付的实际费用。
自2023年10月1日正式启动过渡期以来,CBAM已对我国部分出口欧盟的行业产生了初步影响。在过渡期内,受影响的进口商主要履行信息报告义务,无需支付费用。这一阶段旨在让相关企业逐步熟悉新的报告要求和数据收集流程。而从2026年1月1日起,CBAM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届时,进口商将必须购买CBAM证书,以抵消其进口商品所产生的隐含碳排放,这意味着将产生实实在在的财务成本,对企业利润和产品竞争力构成直接影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2月初将提交的扩展提案。将CBAM延伸至“现有行业的供应链”,可能意味着对进口产品所使用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的碳排放也需进行追溯和核算。例如,一台出口到欧盟的机械设备,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钢铁、铝材等关键部件的碳足迹,未来都可能纳入CBAM的考量范围。这无疑将极大增加我国企业的碳足迹追溯难度和管理复杂性。同时,“加强反规避条款”预示着欧盟将采取更严格的措施,防止企业通过改变产品形态、贸易路径或模糊原产地等方式来规避CBAM费用。“修订电力规则”则可能对电力密集型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宣布,作为其确保欧洲在全球市场地位国际战略的一部分,欧盟将向受CBAM影响的国家提供发展资金支持。这项战略文件,即欧盟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新全球愿景,提及将通过一项名为“全球欧洲(Global Europe)”的新工具提供援助。该工具在2028年至2034年间拟定的预算高达2000亿欧元,其中30%的支出将专门用于气候和环境倡议。此举表明,欧盟在推动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和支持其他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虽然这些资金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我国的跨境企业也应关注这一动态,思考如何在国际合作框架下,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CBAM的全面实施和规则细化,无疑给中国跨境出口企业带来了多重挑战,但也孕育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在挑战方面,主要体现在:
- 合规成本上升: 随着规则的落地和扩展,中国出口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收集、核算和报告体系。这包括购置专业软件、培训碳管理专业人员、甚至聘请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于许多尚不具备完善碳管理能力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这笔额外的合规成本将是不小的负担。
- 供应链管理复杂化: CBAM机制对供应链碳排放的追溯要求,将迫使中国企业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深入了解。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生产环节的减排,更要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化转型。供应商选择、数据共享和协同减排将成为新的管理重点。
- 技术标准对接: 欧盟在碳排放核算、验证等方面拥有自身的技术标准和方法论,我国企业需要投入精力研究和对接这些国际标准,确保提交的数据符合欧盟要求,避免因技术性壁垒而影响贸易。
- 市场竞争力受影响: 对于那些高碳排放强度的产品,在CBAM全面实施后,其在欧盟市场的成本将因CBAM证书的购买而上升。这可能削弱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产品组合和市场策略。
然而,CBAM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转型发展的宝贵机遇:
- 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CBAM的外部压力将倒逼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加速技术创新,采用更清洁的生产工艺、更节能的设备和更环保的能源结构。这不仅是应对CBAM的策略,更是响应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 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那些能够积极适应CBAM、通过绿色创新降低产品碳排放的企业,将能够生产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低碳产品。这不仅能满足欧盟市场的法规要求,更能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制造”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客户。
- 推动国内碳市场完善: CBAM机制中对第三国已支付碳价的认可,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一个成熟、有效且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碳市场,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内抵消一部分碳成本,从而在出口时减轻CBAM的负担。
- 催生新服务与新业态: 随着碳管理和碳核查需求的增加,碳足迹咨询、绿色认证、碳金融等相关服务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
展望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日益增强,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不再是欧盟的专属。虽然目前美国尚未推出类似机制,但其国内对碳定价和气候政策的讨论从未停止,未来不排除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效仿欧盟,推出自己的碳边境调整措施。这预示着“绿色贸易壁垒”或“绿色贸易新规”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常态。
因此,对于国内跨境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持续关注CBAM的最新进展,尤其是2025年11月中旬的细则敲定与12月初的提案扩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应对一项法规要求,更是提前布局,把握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潮流的关键。建议国内企业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强与供应链伙伴的沟通协作,积极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平稳过渡,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bam-rules-nov-vote-2026-export-costs-surge.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