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豪掷100亿!“死亡陷阱”航空业利润暴涨50倍!
航空业,一个在过去被不少投资者视为高风险的领域,近年来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变化。曾经对航空股持谨慎态度的美国知名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在2025年上半年,通过其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已在美国联合航空、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和西南航空投入了近100亿美元,成为该行业的主要投资者之一。这一重大转变,不仅体现了巴菲特对行业前景的新判断,也折射出美国航空业在过去十多年间所经历的深刻转型。
巴菲特投资逻辑的演变
回顾历史,巴菲特对航空业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他曾在2013年将其称为投资者的“死亡陷阱”,甚至有句名言:“如果一个资本家在20世纪初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时在场,他应该一枪打死奥维尔·莱特;这将为他的后代省下一大笔钱。”这句略显幽默的评论,深刻反映了他对该行业过去运营模式的担忧。
然而,在近期接受外媒采访时,巴菲特明确表示,他之所以改变看法,是因为他认为航空公司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具纪律性地运营。他观察到,如今的航空业不再盲目增加运力——例如购买更多飞机或开辟新航线——而是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巴菲特甚至将航空业的“糟糕20世纪”比作美国芝加哥小熊棒球队的漫长低迷期,并充满希望地表示:“它们已经摆脱了那个糟糕的世纪,我希望如此。”巴菲特以其独到的眼光和长期投资策略闻名,当他的企业集团在一个特定行业或多个公司中获得股权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密切关注,这本身就是市场信心的体现。尽管巴菲特通常倾向于收购符合其投资标准的企业整体,但他排除了完全拥有某一家航空公司的猜测,这表明他的投资更多是基于对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信心。
行业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
巴菲特的乐观并非孤例。2024年,道琼斯美国航空指数上涨了6%,相较于同年7月的低谷期更是增长了42%。外媒分析指出,一系列关键事件,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到2008年燃料成本的飙升,再到约在2008年左右的全球金融危机,都迫使航空业高管们彻底改变了经营方式。
在“9·11”事件之前,美国航空业曾由十多家主要航空公司主导,它们之间经常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新购买的飞机常常在半数座位空置的情况下起飞,这种粗放式的运营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并购和重组。
如今,美国国内航班市场已经高度整合。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和西南航空这四大巨头,控制着全国超过80%的国内航线。外媒分析师亨利·哈特维尔特表示:“过去我们有价格战和市场冲突时,确实更有趣。但现在这四家航空公司都拥有经验丰富的领导团队,并且表现得像成年人一样。”这种表述,侧面反映了行业内部竞争趋于理性,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趋势。
此外,行业整合的进程仍在继续。例如,在2016年12月,阿拉斯加航空的母公司完成了对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林格姆市的维珍美国航空价值26亿美元的收购,这预示着西雅图可能会出现第五家主要运营商。
成本控制与收入多元化
燃料成本的显著下降,是航空业在过去十年间迎来复苏的另一大助力。自2014年以来,全球原油价格走低,直接减轻了航空公司的运营压力。根据美国交通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美国航空燃油的平均价格为每加仑1.45美元,相较于2013年的3.05美元,降幅高达52%。燃油和劳动力成本是航空公司最大的两项开支。
尽管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根据美国交通统计局的数据,从2015年第三季度到2016年同期,劳动力成本增长了7%,但燃油成本的急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增长,使航空公司整体运营成本得以优化。
与此同时,航空公司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每班航班销售的可用座位比例,即客座率,在2016年末达到了83%,而2009年1月这一数字仅为73%。更高的客座率意味着飞机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每位乘客分摊的固定成本更低,从而提升了盈利能力。
自2008年开始,航空公司还逐步实施了“服务拆分”(unbundling)策略,即对行李托运、航班改签、机上餐饮和娱乐服务等额外项目收取费用。这一举措为航空业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有效地拓宽了盈利渠道,使其不再单纯依赖票价收入。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的提升
在竞争减少和燃料成本降低的双重利好下,四大主要航空公司在2013年至2016年间普遍实现了可观的利润。
为了直观展现航空业的财务表现变化,我们可以对比以下数据:
运营利润 | 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里 (排名前25的航空公司) | 2009年同期 (排名前25的航空公司) |
---|---|---|
总额 | 超过350亿美元 | 仅为6.85亿美元 |
根据美国交通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里,美国排名前25位的航空公司累计运营利润超过350亿美元。而对比2009年同期,这些顶级航空公司的运营利润总额仅为6.8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反差,清晰地勾勒出行业利润状况的质变。
外媒行业刊物《航空周刊》的创始合伙人塞斯·卡普兰指出,如今的航空公司更类似于其他由少数几家主要参与者主导的盈利性美国行业,例如连锁超市或有线电视业务。这意味着航空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动荡后,已经发展出更为稳健和集中的市场结构。
旅客满意度与未来展望
行业状况的改善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旅客的体验上。一项由航空业贸易组织委托对5000多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表示对近期航空体验“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相比于2015年80%的满意度有所提升。这表明,在行业实现财务健康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旅客需求。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经济学教授简·K·布鲁克纳认为:“巴菲特将航空业视为一个已获得足够稳定性以支撑大规模投资的行业,我想他是对的。”这进一步验证了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信心。
尽管如此,航空业仍然容易受到各种不可预测事件的影响,例如恐怖袭击、疾病大流行以及燃料成本的再次飙升,这些都可能对其盈利能力造成冲击。然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如今的航空公司在财务上已足够稳健,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潜在的冲击。卡普兰表示:“这永远是一个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已经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些冲击。”
对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的启示
美国航空业的转型故事,为我们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模式。一个曾经被视为风险重重的行业,通过积极的结构调整、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和多元化的营收策略,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这其中蕴含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 市场整合的价值: 在一些竞争白热化的跨境细分领域,适度的整合或许能带来更健康的市场秩序和更稳定的盈利空间。
- 成本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物流、营销还是运营,持续关注并优化成本结构,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 营收多元化探索: 拓展产品服务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能够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 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是长期发展的保障。
- 关注消费者体验: 无论哪个行业,最终都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是赢得市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密切关注此类国际行业动态,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为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buffett-10bn-death-trap-air-50x-profi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