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谷物市场惊现黑马!藜麦出口暴涨49.2%!

2025-10-26Shopee

Image

亚洲地区,作为全球人口最密集、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粮食安全与谷物市场动态,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特别是对于深耕跨境领域的中国从业者而言,洞察这些趋势,不仅关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更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亚洲谷物市场呈现出消费持续增长、生产波动调整、贸易结构日趋复杂的态势。理解这些深层变化,对于规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亚洲谷物市场正迈入一个平稳增长的新阶段。根据2025年最新的市场观察,预计到2035年,亚洲谷物市场将保持1.1%的年复合增长率,总量有望达到19.16亿吨。这表明区域内对谷物的需求仍在持续扩大,为全球粮食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谷物市场洞察:消费、生产与贸易格局

回顾过去几年,亚洲谷物消费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增长后,于2024年达到17亿吨。这一时期内,谷物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4%,市场表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尽管2024年消费量略有下降,但从长期趋势来看,亚洲地区对谷物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

从各国消费分布来看,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亚洲谷物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三个国家占据了2024年亚洲谷物总消费量的66%。具体数据显示,中国以6.76亿吨的消费量位居榜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消费了3.6亿吨和0.86亿吨。

消费量(2024年,百万吨) 国家/地区
676 中国
360 印度
86 印度尼西亚
- 孟加拉国
- 越南
- 巴基斯坦
- 土耳其
- 泰国
- 菲律宾
- 伊朗

注:部分国家消费量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从2013年至2024年,菲律宾的谷物消费增速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同时,越南(655公斤/人)、泰国(635公斤/人)和土耳其(581公斤/人)在2024年的人均谷物消费量方面表现突出。

在谷物种类方面,稻谷、玉米和小麦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消费品种,它们合计占据了2024年谷物总消费量的95%。其中,稻谷的市场价值最高,达到7085亿美元,玉米次之,为1430亿美元。藜麦在同期内显示出最快的消费增长速度,年复合增长率达6.3%,表明消费者对多元化谷物产品的兴趣正在提升。

消费价值(2024年,十亿美元) 谷物种类
708.5 稻谷
143 玉米
- 小麦
- 大麦
- 高粱
- 小米
- 燕麦
- 黑麦
- 荞麦
- 小黑麦
- 雀麦
- 藜麦
- 弗尼奥米

注:部分谷物种类消费价值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生产环节的挑战与机遇

2024年,亚洲谷物总产量略有下降,达到15.14亿吨,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尽管如此,从2013年至2024年的十一年间,谷物总产量仍保持了1.1%的年均增长率,整体趋势向好。这主要得益于耕种面积的适度扩大和单产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生产构成上,稻谷(7.14亿吨)、玉米(3.98亿吨)和小麦(3.49亿吨)构成了2024年亚洲谷物生产的主体,这三者合计占总产量的97%。值得一提的是,弗尼奥米的产量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4%。

产量(2024年,百万吨) 谷物种类
714 稻谷
398 玉米
349 小麦
- 大麦
- 小米
- 高粱
- 其他谷物
- 燕麦
- 黑麦
- 小黑麦
- 荞麦
- 雀麦
- 藜麦
- 弗尼奥米

注:部分谷物种类产量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谷物单产方面,2024年亚洲地区的平均单产为每公顷4.5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从2013年到2024年,单产年均增长1.1%,显示出区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然而,耕地面积在2024年略有减少,降至3.4亿公顷,这提示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仍是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进口动态:贸易结构与价格波动

2024年,亚洲谷物进口量小幅回落至2.12亿吨,同比下降2%。尽管如此,从2013年至2024年,进口量年均增长4.2%,显示出亚洲地区对外部谷物资源的持续依赖。2021年曾达到进口高峰,为2.25亿吨。

在进口国别方面,日本、韩国和沙特阿拉伯是主要的谷物进口国。其中,越南的进口增速最为突出,从2013年到2024年,其谷物采购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7%。

进口额(2024年,十亿美元) 国家/地区
13.9 中国
6.1 韩国
- 日本
- 越南
- 沙特阿拉伯

注:部分国家进口额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中国在2024年以139亿美元的进口额成为亚洲最大的谷物进口市场,占总进口额的22%。韩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占据9.9%和9.8%的市场份额。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谷物进口额年均增长12.0%,展现了其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之一的强大购买力。

进口谷物种类中,小麦、玉米和大麦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三类谷物在2024年的进口额合计达到总进口额的93%。其中,小麦以256亿美元的进口额居首,玉米和大麦紧随其后。小黑麦的进口额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2%。

进口额(2024年,十亿美元) 谷物种类
25.6 小麦
23.3 玉米
7 大麦
- 高粱
- 稻谷
- 燕麦
- 荞麦
- 小米
- 其他谷物
- 藜麦
- 雀麦
- 黑麦
- 小黑麦
- 弗尼奥米

注:部分谷物种类进口额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谷物进口价格方面,2024年亚洲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293美元,较上一年下降8.8%。尽管价格有所波动,但长期来看,进口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其中,弗尼奥米的价格最高,每吨达8422美元,而玉米价格相对较低,每吨268美元。各国之间进口价格差异明显,韩国的平均进口价格最高(每吨384美元),孟加拉国最低(每吨236美元)。

出口格局:新兴力量与结构变化

2024年,亚洲谷物出口量在经历连续两年下滑后,重新回升至2600万吨。尽管尚未恢复到2021年2900万吨的峰值,但整体而言,亚洲谷物出口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出口国别方面,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是亚洲地区主要的谷物出口国。2024年,印度以35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亚洲最大的谷物供应国,占总出口额的40%。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分别占据19%和12%的市场份额。值得关注的是,柬埔寨的出口增速最为迅猛,从2013年到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3%。

出口额(2024年,十亿美元) 国家/地区
3.5 印度
1.6 哈萨克斯坦
- 土耳其
- 柬埔寨
- 缅甸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注:部分国家出口额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出口谷物种类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它们在2024年的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总出口量的84%。稻谷和大麦也占据了重要份额。藜麦的出口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9.2%。

出口额(2024年,十亿美元) 谷物种类
2.1 小麦
1.9 玉米
0.785 稻谷
- 大麦
- 小米
- 其他谷物
- 高粱
- 荞麦
- 燕麦
- 藜麦
- 雀麦
- 黑麦
- 小黑麦
- 弗尼奥米

注:部分谷物种类出口额原文未具体列出,故以“-”表示。

谷物出口价格在2024年达到每吨332美元,同比增长2%。从2013年至2024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3%。弗尼奥米的出口价格最高(每吨4176美元),而黑麦价格较低(每吨113美元)。柬埔寨的出口价格最高(每吨651美元),哈萨克斯坦最低(每吨203美元)。

对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的启示

亚洲谷物市场的这些动态变化,为中国的跨境从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和潜在的合作机遇。

首先,区域需求增长的持续性,意味着谷物贸易仍将是重要的跨境业务领域。中国作为主要的谷物消费国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应关注如何在保证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优化进口结构,平衡区域内的贸易关系。

其次,生产与消费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凸显了跨境贸易在调剂余缺、保障供需平衡中的关键作用。例如,越南等国进口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出口能力,都预示着这些区域可能成为新的贸易热点。

再者,谷物种类多样化趋势,如藜麦、弗尼奥米等特色谷物的崛起,提示跨境电商和贸易企业,除了传统大宗谷物外,小众高价值、营养型谷物市场也值得关注和深耕。

最后,价格波动和供应链韧性是跨境从业者必须持续关注的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因素以及区域生产政策都可能影响谷物价格和供应稳定性。建立多元化、韧性强的供应链,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亚洲谷物市场未来十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其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变化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跨境从业人员应密切关注这些动态,以更务实理性的视角,洞察市场潜力,寻找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sia-quinoa-export-surges-492.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亚洲谷物市场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市场将保持1.1%的年复合增长率。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主要的消费国。稻谷、玉米和小麦是主要消费品种。菲律宾的谷物消费增速显著。中国是最大的谷物进口市场,印度是最大的谷物供应国。跨境从业者应关注市场潜力,寻找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
发布于 2025-10-26
查看人数 63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