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烧钱?10样品测出“点击刺客”,一周避百万巨亏!
做跨境电商,这几年就像是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尤其对我们这些在亚马逊平台上摸爬滚打的卖家来说,真是深有体会。新媒网跨境获悉,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和利润,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稳扎稳打。就拿我自己来说,自认为团队的运营流程已经足够精细,放眼整个行业,敢说也能排进前20%了。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时不时会被平台广告的点击成本“背刺”一下,那种感觉,真是又疼又无奈。
所谓“背刺”,就是当我们投入大量广告预算,期望能带动销量时,却发现点击成本高得离谱,预算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花出去,但转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像是准备充足,信心满满地冲上战场,结果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被看不见的对手在背后捅了一刀,那种挫败感,真是让多少创业者心灰意冷。
在产品选择上,我们一直都是下足了功夫的。除了常规的销量、售价、利润空间这些显而易见的数据,我们还会深入分析产品的目标受众、投入成本以及后续的开发难度。因为我们深知,亚马逊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渠道,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货架,产品的展示和用户的发现路径都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对用户需求的规模、需求是否明确等因素,都会进行比一般卖家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有一整套严谨的工作流程,从构建庞大的关键词库、分析竞品库,到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再到精心撰写产品文案,甚至连产品的视觉呈现,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相信,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做扎实了,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即便做到了这些,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个看似微小却影响巨大的“盲区”,或者说,一个不容忽视的“bug”。有些产品,市场需求确实旺盛,相关的搜索词和竞品数量也十分可观,但问题出在了“消费集中度”上。这意味着,尽管需求广泛,但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品牌或商品上。
这种高度集中的消费习惯,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广告点击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一开始就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水平。想想看,当所有卖家都想争夺有限的头部流量时,广告位的竞价自然会水涨船高,每一次点击的费用都像是在烧钱,而且是熊熊燃烧的那种,让很多中小卖家望而却步,即便财大气粗,也吃不消啊。
过去,面对这种高点击成本的产品,我的策略往往是选择“硬抗”。就像玩游戏一样,我总觉得只要我们的“法抗”够高,“血条”够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一定能熬过去。我坚信,只要有大规模的流量持续进入产品页面,慢慢积累真实的订单和好评,再配合后续的秒杀、BD(即Best Deal,亚马逊的一种促销活动)、会员日以及“黑五”、“网一”这些重要的促销节点,一款产品迟早能被我们成功打造出来。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回想起来,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高估自己在一系列挫折面前保持平稳心态的能力。在不断“掉血”的状态下,看着广告费哗哗地流走,订单却不见起色,那种焦虑和压力真的会让人窒息。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资金链,更煎熬着我们的心智,甚至可能动摇整个团队的士气。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之下,即使是再坚韧的人,也难免会感到身心俱疲。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这种背景下,我一直在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能在大规模投入预算推广一款产品之前,就成功规避掉那些“点击成本刺客”,那么我们后续的运营心态会不会更加从容?产品失败的概率会不会大幅降低?这个想法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最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路:在完成选品和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我们先不急着向工厂下大订单。
而是,我们先通过创建自发货的测试链接,投入少量广告进行测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摸清在不同关键词下,能够产生曝光和点击的最低流量成本究竟是多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它能帮助我们预判未来的推广难度和成本。
当我把这个想法与几位同行朋友分享时,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表示认同,觉得这是一个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但也有朋友提出了疑问:自发货(FBM)和亚马逊配送(FBA)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在相同的投放关键词、相同的推广阶段,点击成本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你这种测试方法,真的能得出合理、准确的结果吗?他们的疑问不无道理,确实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
这些疑问我也仔细琢磨过。既然我们要做测试,就必须尽可能地让数据更加客观和真实。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真正与工厂签订首批订单、大规模投入推广之前,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我们的潜在风险。最初,我确实也有顾虑,担心这种测试的成本会过高,周期会过长,导致我们一年到头也测试不了几款产品,那样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当我们真正着手去实施,去细化这个测试流程时,才惊喜地发现,这条路非但不是不可行,反而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它可以在投入最小成本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前期数据,让我们对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
新媒网跨境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大胆尝试这种新的测试方法,并且对其抱有较高信心,是因为我们选择产品的策略与很多同行有所不同。我们基本上不会过于焦虑产品的转化率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所选择的产品,往往是那种在大红海市场中,拥有规模化需求但尚未被充分满足的“蓝海细分品类”。这类产品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找准了用户痛点,依然有巨大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们在产品上架前的准备工作,也要比很多竞争对手做得更为充分和细致。我们不仅掌握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关键词,也拓宽了广告投放的渠道,并且在产品定价策略上,我们也会充分分析市场用户的价格需求区间,确保我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我们才对后续的转化率有着充分的信心。因此,只要能成功避开那些初始阶段就“烧钱”的广告点击成本过高的问题,那么一款产品能够成功“跑起来”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早期测试的核心目标,就是精准筛选并排除掉那些点击成本“刺客”型的产品。
最近,我们刚刚完成了一款新产品的基础工作,并用这种新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可能会直接向工厂下订单,先备上一两千个产品,然后通过海运或空运的方式,运到亚马逊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或者其他州的仓库。这个过程不仅资金占用大,而且周期漫长,动辄就是几个月。
但这次我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我们只向工厂下了十个样品单,然后为这十个样品创建了一个由亚马逊配送的测试链接。收到样品后,我们亲自动手为每个样品贴好标签,仔细装箱,再通过国际快递的方式,直接将它们运送到亚马逊的美国仓库。这样一来,整个周期大大缩短,远比传统的海运或空运方式要快得多。而且,由于样品数量极少,我们早期投入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工和场地租赁上,而不是一下子就在货品和广告上投入巨资。这种成本控制,低到让我半夜都能笑出声来,真正感受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坦白说,这种“先小步快跑,再大刀阔斧”的谨慎做法,并不是所有同行都愿意尝试的,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卖家。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眼光独到,恨不得今天刚入行,明天就发货,后天就能赚个盆满钵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三个月内看不到规模化的盈利,他们可能就会开始考虑改行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跨境电商这个需要长期耕耘的行业里,往往难以持续。
而我们这些在跨境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心态上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我们逐渐开始追求一个“稳”字。对我们来说,少踩坑、少犯错,才是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创业之路。所以,我们宁愿花一些前期的时间和精力,先通过这种小规模、低成本的测试,摸清产品的流量成本,确保自己不会一脚踩进“坑”里,再与工厂洽谈大批量订单,投钱进行规模化生产、运输和广告推广。这是一种对风险的敬畏,也是一种对资金的负责。
按照我们现在团队的熟练程度和效率,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就能搞定一款产品的前期市场调研、链接创建和样品寄送等所有准备工作。这样一来,这种前期的测试投入,就相当于给我们后续的大规模资金投入上了一道“保险”。有了这道保险,我们每一步都会走得更加踏实,更加有底气。
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赚钱固然是最终目标,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保证不亏钱,或者说,不亏大钱。避免一次大的失败,不仅能保住辛苦积累的本金,更能保护自己和团队的信心,这才是头等大事。因此,我由衷地强烈建议大家,不妨也按照我分享的这个方法试一试。至于早期样品成本、商业快递费用以及拍摄几张简单产品照片的投入,用一句我们中国人的俗语来说,真的可以说是“洒洒水”啦,与可能规避的巨大风险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衷心希望,你的跨境电商创业之路能够不再被那些无形的“刺客”所困扰,愿你的赚钱之路,从此少些坎坷,多些顺遂!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ads-money-pit-10-sample-test-saves-million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