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狂飙536万亿!智算中心提速60%,风险7天预警!

2025-10-31AI工具

Image

智能世界的未来图景,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AI智能体不再仅仅是辅助执行的工具,它们正加速演变为我们重要的决策伙伴,深刻驱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将有望实现惊人的10万倍增长。这股算力洪流的背后,既是对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严峻挑战,更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算力需求狂飙突进,数据中心建设面临多重考验

算力需求的激增,早已不再是停留在预测层面的纸上谈兵。它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愿景走向现实。国家数据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初,中国每日的Token消耗量约为1000亿,到了2024年底,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000亿量级。而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到了今年6月,这个数字便达到了30万亿的量级,与2024年初相比,增长了超过300倍。权威机构数据揭示,2024年全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高达114万亿Tokens,而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536.7万亿,这清晰地反映出AI应用已全面进入规模化爆发阶段。

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自然带动了智能算力需求的激增。这股汹涌的需求,对作为底层支撑的算力基础设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AI正以“算力吞噬者”的姿态,全面重构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格局。全球数以亿计的活跃AI用户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使得承载这一切的AIDC(AI数据中心)正从传统的“辅助设施”,升级为当今时代至关重要的“核心生产力”。

在AI时代,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智能算力对底层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业内共识已然形成,计算领域将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束缚,在计算架构、材料器件、工程工艺、计算范式这四大核心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最终催生新型计算的全面兴起。

中国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能源拓展部专家石忆表示,算力增长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指出,当前智算中心的建设主要面临安全可靠性、弹性敏捷性、高功率密度、高能耗等多重挑战。除此之外,作为长期运营的重资产项目,数据中心的建设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安全:AIDC的生命线

谈及安全,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连续性的要求,比传统通用计算提升了整整两个量级。试想,一个10兆瓦的智算中心,其算力密度相当于100个传统通用算力中心。一旦发生供电中断,每一秒钟都可能造成数十万元的算力损失。对此,石忆指出,传统数据中心对故障响应时间的要求通常在2分钟以内,但智算中心却需要将这一时间压缩至惊人的30秒。更令人担忧的是,故障影响半径也扩大了3倍,任何单点故障都可能迅速引发整个集群的瘫痪。安全事件带来的,除了数据、服务器等直接损失,更可能导致数月、乃至数年的模型训练成果付诸东流。同时,安全事件的发生,还会对AIDC服务商的品牌价值和客户信任度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更为严峻的是,传统集中式架构中普遍存在的单点故障风险,在AI计算对连续性要求极高的背景下,被放大了10倍以上。在AIDC领域,安全已不再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坚守的“底线问题”。任何一次故障,都可能直接终结企业在AI时代参与竞争的资格。

高功率:挑战与重构

除了安全问题,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问世,人们不难发现,数据中心机柜的功率密度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攀升。过去300瓦的单颗CPU芯片,早已不足以支撑如今的业务需求;500瓦的单颗CPU芯片已成为主流。与此同时,AI对GPU的巨大需求,更是让单个机柜的功率进一步水涨船高。曾经2.5千瓦的标准机柜已成为历史,8千瓦、10千瓦,甚至20千瓦乃至50千瓦的机柜不断涌现,使得单机柜功率屡创新高。即便摩尔定律逐渐接近极限,在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算力与其功耗仍将大幅提升,这无疑将持续推动机柜功率的增长。

机柜功率的持续攀升,对数据中心的供配电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持续保障供配电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一个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传统数据中心中,“白空间”(即用于放置服务器的区域)与“黑空间”(即用于放置配电、制冷设备的区域)的比例大致为2:1。但在AIDC时代,这个比例将被彻底颠覆,某些高密度的AIDC甚至出现了1:3的极端情况,这意味着四分之三的场地都被配电、散热设备占据。对于AIDC客户而言,“白空间”是用来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而“黑空间”则属于纯粹的成本支出。因此,争取更多的“白空间”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交付周期:与时间赛跑

与此同时,在AI时代,用户对数据中心交付周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作为算力底层支撑的数据中心,其建设周期之长,一直是业内公认的痛点。AI等IT技术的演进日新月异,数据中心机柜密度也随之飞速提升。石忆坦言:“传统建设方式下,规划阶段的单柜功率普遍在5-10千瓦/标准柜,而目前单台支持大模型的AI服务器功耗就已达10千瓦以上,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速度,难以满足各行业对算力持续高速增长的迫切需求。”

此外,一个尖锐的矛盾摆在眼前:服务器的更新周期通常在3到5年,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设计寿命则长达10至15年。对此,石忆向我们透露,传统数据中心18到24个月的建设周期,与算力“一年一迭代”的飞速发展形成了致命的错配。客户对交付周期的要求,已从过去的“年”压缩至“月”,甚至出现了“6个月必须上线”的硬性指标。这种情况无疑对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而在这些挑战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AI时代带来的,是从传统异步计算向同步计算的转型。这个过程使得供电、制冷、网络的协同要求达到了“微秒级”,而现有基础设施的“烟囱式”架构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精细的协同。更严峻的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标准混乱问题——不同厂商的GPU、液冷设备接口不统一,导致AIDC建设陷入“定制化陷阱”,这进一步拉长了建设周期,推高了整体成本。

铸就AIDC安全基石:可靠性是首要前提

面对智能算力时代带来的重重挑战,业内有专家提出,AIDC建设应遵循RAS理念,即Reliable(安全可靠)、Agile(弹性敏捷)、Sustainable(绿色低碳)。这三条路径,正是驱动AIDC建设向前迈进的关键方向。而在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R”——安全可靠。AIDC的安全底线,不仅关乎设备的持续运行,更决定着算力服务的连续性。正如业界常说的,“安全是1,没有安全,一切都是0。”AIDC的安全可靠,绝非某个环节的孤立保障,而是要构建一个涵盖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防护体系。不同于传统数据中心的单点防护思维,有领先企业构建了覆盖产品、架构、管理、运维的四层防护体系,实现了从器件到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可靠。

构建数据中心体系化的安全保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集中式架构转变为分布式架构。这需要摒弃传统集中式设计,从根本上确保单一故障点不会引发系统性的崩溃。例如,在制冷系统设计中,需要实现风冷或液冷单元的相互隔离,并能够按需灵活部署。这样,即使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其他单元也能迅速补上冷量,保证冷却不中断。

其次是主动安全策略,特别是在锂电池储能这样的高风险环节。在智算时代,通过采用锂电池取代原有占地面积大、生命周期短的铅酸电池,已成为数据中心降低后续运营成本、提升数据中心“白空间”面积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国内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他们在数据中心锂电池安全方面提出了“既要快速响应,也要预知风险”的策略。石忆向我们透露,在锂电池出现安全风险时,仅仅实现快速处置、避免损失只是基本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故障发生前就能精准定位并更换有风险的电池,如此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目前,他们的锂电池告警覆盖率达到了92%,报警准确率高达97%,而且最高可以提前七天发出预警,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

弹性需求:如何精准把握?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安全的基础“打牢”之后,如何满足用户在智算时代不断变化的弹性需求,成为服务商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份额的关键。业界普遍认为,“智算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弹性是应对变化的唯一选择。”这句话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事实,也深刻指出了当前许多数据中心“建成即过时”的痛点。面对这一挑战,有领先企业给出了“解耦化、模块化、预制化、高密融合”的“四化”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创新方案,能够让AIDC的建设速度与IT技术迭代实现同频共振,相较于传统方案,将数据中心的交付周期缩短60%以上,大大提升了响应速度。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种敏捷的建设模式,正是当下市场迫切需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实现子系统的解耦。在传统数据中心中,基础设施层与服务器的供配电、供冷系统往往是紧密耦合的。一旦其中一方发生变化,无异于要将整个数据中心“推倒重建”。即便在通用计算时代,一代服务器的“寿命”平均在5年左右,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的设计寿命则应在10至15年左右。这意味着,一个数据中心需要兼容三代服务器的更迭。而当时间进入智算时代,服务器更迭的速度只会比通用计算时代更快。在这种紧耦合的状态下,对于需求敏捷的客户来说,数据中心建设显得一点也不敏捷。因此,在石忆看来,数据中心实现弹性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彻底的解耦。他介绍道,有企业将AIDC拆分为IT、供配电、制冷三大独立子系统,从而实现了从串行施工向并行施工的转变。例如,在某重要数据中心项目实践中,基础设施与服务器的解耦设计,使得机电安装仅用71天就顺利完成,比传统方案节省了50%的时间,整体项目耗时仅3个月。石忆进一步指出,这种设计还支持“按需扩容”,“客户可以先部署基础框架,待确定服务器功率后再灵活上马配电单元,大大提升了灵活性。”

当系统都实现了有效解耦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在工厂进行预生产,再运到现场进行组装即可完成数据中心建设。互联网“快”的特点,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得以延续,用户对数据中心交付周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模块化似乎已逐渐成为近年来数据中心建设的主流方式。石忆告诉我们,模块化并非终点,还要将模块预制化,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施工工程量,将现场的设备安装、集成、调试提前在工厂来完成,真正实现工程产品化。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工厂的标准化、高质量生产和测试,确保了高效率以及高质量,将现场的工程变得最小化,极大减少现场安装,从而助力AIDC快速高质量建设。

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还能实现硬件设备的即插即用。这通过预留通用接口的方式得以实现,使得后续无论是制冷系统,还是服务器的更换,都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傻瓜式”即插即用,进一步大幅提升了部署速度。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加速了建设进程,还能大幅降低数据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的降碳,这正好呼应了RAS理念中至关重要的——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从“社会责任”到“生存需求”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危机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低碳已不再仅仅是AIDC的社会责任,它已然升级为AIDC能否持续发展的“生存需求”。在传统模式下,AIDC服务商与客户都普遍存在“降低能耗总量”的误区。然而,随着机柜功率的不断攀升,简单地降低总能耗,已然成为一条“不可行之路”。面对这一困境,有领先企业提出了“提升系统效率”的核心思路,通过高效供电、高效制冷、系统高效、算电协同这四大路径,实现数据中心全链路的降碳。

在高效供电方面,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损耗。例如,有先进的UPS设备在S-ECO模式下,效率高达惊人的99.1%,这极大地减少了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浪费。在高效制冷方面,随着智算时代液冷技术的普及,制冷能耗得到了进一步降低。然而,风冷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因此,风冷和液冷系统走向融合化,冷源统一化,并通过AI手段对制冷系统进行系统级的能效调优,将进一步降低制冷能耗,全面提升制冷效率,这对于未来AIDC的发展至关重要。

系统协同方面,其核心是通过系统级的协同,实现能源与算力的智能匹配。石忆强调:“打通L1能源基础设施与L2算力基础设施的信息流,通过AI算法根据负载波动智能调节设备状态,就能让每一瓦电力都能承载更多算力,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算电协同方面,绿电直供、就近消纳,是目前数据中心实现绿色低碳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从国家规划的八个算力枢纽节点的战略布局上,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绿电直供、就近消纳方面的深谋远虑。这八个节点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算力需求高度集中的一线城市之外,其余节点几乎都布局在盛产绿色电力的区域,这为构建清洁、高效的算力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面对行业中存在的“安全与低碳不可兼得”的误区——即认为冗余设计会增加能耗,而节能措施会牺牲安全时,石忆表示,高安全与高能效完全可以协同实现,其关键在于系统级的优化设计和创新技术应用。

整体来看,当前数据中心正朝着超高功率、超高密度和超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智算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务实选择,更是赢得未来AI竞争的战略布局。同时,数据中心的设计思路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正从传统的“大系统”向“标准化+模块化分布式架构”演变,以更强的弹性来应对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此外,还需要从软硬件层面全面考虑网络安全、供应安全和备电安全等诸多问题。可以说,AI算力的洪流既带来了“最好的时代”的机遇,也引发了“最焦虑的时代”的挑战。在这场AIDC的深刻变革中,唯有以全栈专业能力与经验沉淀为底色,才能实现智能进化、再造卓越。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power-surges-aidc-60-faster-7-day-warning.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2025年下半年,AI应用爆发式增长推动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对AI数据中心(AIDC)提出更高要求。AIDC面临安全、高功率、交付周期等多重挑战,需要构建RAS理念(可靠、敏捷、可持续)的全方位防护体系,实现分布式架构、模块化建设和绿色低碳运营,以应对AI时代带来的变革。
发布于 2025-10-31
查看人数 166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