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万碳信用变废纸!跨境企业避雷必读

2025-08-29跨境合规

Image

在当前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并行的时代背景下,碳信用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目标成为共识,碳信用作为一种市场化工具,被寄予厚望以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众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中国跨境企业而言,理解并妥善应对碳信用市场的复杂性,不仅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规避潜在风险、把握绿色发展机遇的关键。近期,全球碳信用市场的一些动态,尤其是部分交易巨头遭遇的困境,正提醒我们必须以审慎和专业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新兴但充满挑战的领域。

碳信用,简单来说,是一种代表了从大气中减少或清除一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凭证”。这些凭证通常来源于风力发电、植树造林等减排或固碳项目。购买方可以将其用于抵消自身的排放,以达到环保目标或满足监管要求。一旦用于抵消,这些信用额度就会被“核销”,以防止重复使用。全球碳信用市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强制性的“合规市场”,如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受严格监管;另一类是“自愿碳市场”,企业和个人出于自愿的环保承诺购买碳信用,以抵消其碳足迹。然而,正是自愿碳市场在近年来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全球碳信用交易巨头面临的挑战

今年以来,一些大型碳信用交易商发现,其持有的部分碳信用额度可能已变得一文不值。这不仅仅是价格波动,而是资产价值的完全丧失,对行业参与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巨头托克集团(Trafigura Group)是全球最大的碳清除信用交易商之一。据外媒报道,该集团目前已暂停了一批碳信用额度的交易,这些额度与柬埔寨南部豆蔻(Southern Cardamom)的一个林业项目相关。事件的起因是该项目正接受调查。面对这一情况,托克集团不得不与企业客户协商,用其他碳信用额度替换了原合同中的部分。这批被暂停交易的信用额度,目前仍滞留在托克集团自身的账簿上。

托克集团全球碳交易主管汉娜·霍曼(Hannah Hauman)女士此前曾是一名石油交易员。她表示,自愿碳市场中出现的这种“资产价值完全丧失”的情况,与她在石油市场所经历的“面临困境或不合格货物”的情况截然不同。石油交易中,即便货物出现问题,通常仍有残余价值;但在碳市场,一旦项目完整性受质疑,相关信用额度可能瞬间归零。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全球最大的独立大宗商品贸易商维托尔(Vitol),其账面上也滞留了超过7500万个碳信用额度,这些额度目前处于闲置状态。荷兰贸易商Act Commodities Group及其子公司Act Financial Solutions在今年也注销了约150万个信用额度。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自愿碳市场在资产可靠性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案例解析:从项目到交易的挑战

碳信用额度之所以面临“归零”风险,核心在于其所依据的减排或清除项目的真实性、额外性和永久性受到质疑。

  • 柬埔寨南部豆蔻项目: 托克集团从该项目购买的碳信用,在今年6月被碳信用认证机构Verra暂停了额度发放。Verra表示,暂停是基于对“利益相关方评论”的调查。这些评论可能涉及项目实施的合规性、社会效益或环境影响等方面。一旦项目真实性受到质疑,其产生的碳信用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 津巴布韦卡里巴项目: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案例是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林业项目。据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一家公司已经注销了与该项目相关的碳信用额度。原因是发现该项目实际实现的减排量与签发的信用额度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存在过度签发(over-issuance)的问题。过度签发意味着项目方声称的减排量高于实际,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碳信用未能真实代表其环境效益。

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在碳信用生命周期中——从项目设计、实施、监测、报告到核查认证——任何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对最终信用额度的价值产生致命影响。特别是在独立科学分析项目减排主张方面,其验证过程往往滞后于相应碳信用额度的签发,这使得买家在2025年价值约20亿美元的自愿碳市场中,面临潜在的巨大损失。

交易模式的演变与风险加剧

面对市场中存在的这些不确定性,碳信用买家开始寻求更紧密地接触抵消项目,以期更直接地监督其运营情况。然而,托克集团的汉娜·霍曼女士指出,这种趋势可能反而增加了买家承担“无效”碳信用额度的风险。

她解释道,当客户希望与项目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时,通常会倾向于签订长期承购协议(term off-takes),而非一次性的现货交易。这种长期协议虽然能确保未来的稳定供应,但也意味着买家将更大量的资金锁定在少数几个项目上。一旦这些项目出现问题,买家所面临的资本风险将显著增加,可能导致大量投资陷入停滞,甚至血本无归。

历史遗留问题与“垃圾”碳信用的困境

碳信用市场并非首次遭遇信任危机。自大约在1990年前后,首批碳信用额度开始交易以来,该市场就曾经历过一系列丑闻,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甚至估值崩溃。

维托尔和Act Commodities Group账面上滞留的许多信用额度,被称为“减排单位”(Emissions Reduction Units, ERUs)。这些单位最初是在联合国的一个旧项目下签发的。该项目后来受到了广泛批评,目前约有75%的ERUs被认为是无效的。

  • 维托尔公司 滞留在其账簿上的7500万个信用额度,相当于2024年全球发行量的三分之一,或是瑞士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两倍。维托尔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不打算交易或核销其持有的任何减排单位,并且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前被核销为零价值。
  • Act Commodities Group 则向外媒表示,其在今年销毁了约150万个减排单位,因为这些额度已失去价值。

即便如此,市场上仍然存在对“垃圾”碳信用额度的需求,一些卖家仍在寻找新的买家和分销渠道。例如,Act Commodities Group的一位客户在今年核销了75万个单位,表面上是为了宣称已抵消排放。当全球领先的碳信用注册机构Verra和Gold Standard对一些可再生能源抵消项目施加限制后,一个新的注册机构在卡塔尔设立,以吸收和管理这部分供应。这表明,市场对碳信用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其背后的信任和合规问题却日益复杂。

价格波动与市场分化趋势

自愿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一直非常剧烈,项目的年代、地点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感知价值。减排单位曾一度接近20美元/单位的高价,但在2012年跌至约2美元,此后不久更是降至几美分。根据外媒收集的经纪商数据显示,2024年,南部豆蔻和卡里巴项目的碳信用额度售价约为10美元。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恢复市场信心和提升碳信用额度的完整性,一些新的标准和框架正在逐步建立。

  • 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 推出了“核心碳原则”(Core Carbon Principles, CCPs)。ICVCM理事会主席安妮特·纳扎雷斯(Annette Nazaret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迫切需要让投资者能够轻松识别并评估高诚信度的碳信用额度,我们的CCP标签正是为此而设计。”
  • 联合国新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 也在逐步推进。这一机制旨在为合规市场之外的碳信用提供可信度,特别是当这些额度附带有会计调整,以确保它们不会被重复使用时。

托克集团的汉娜·霍曼女士认为,新的标准将带来积极的变化,她表示:“未来的趋势是,不再仅仅是‘买家自负’,而是卖方有责任按照这些规范提供高质量的碳信用额度。这对于买家信心至关重要。”

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经理Andurand Capital Management的气候研究主管马克·刘易斯(Mark Lewis)也认为,联合国的第六条机制“为合规计划之外的碳信用提供了可信度”,例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类似的机制。但他同时指出,“对于那些不具备准合规地位的碳信用,风险确实存在。”

刘易斯先生预测,未来的碳抵消市场将出现分化,形成两个主要的市场板块:“一个市场将是具有准合规地位、价值非常高的碳信用;而另一个市场则不具备这样的地位。”这种分化将促使市场走向更加成熟和透明。

中国跨境企业:关注全球绿色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众多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中国跨境企业而言,全球碳信用市场的这些动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的日益重视,绿色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和企业环境责任正成为国际合作和市场准入的关键要素。

  1. 提升风险意识与尽职调查能力: 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碳信用市场或进行与碳排放相关的绿色投资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潜在风险。对项目本身的真实性、核查认证的严谨性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持续变化,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至关重要。避免盲目跟风,尤其要警惕那些承诺过高回报或背景不透明的碳信用产品。
  2. 关注国际标准与合规要求: 随着ICVCM的CCPs和联合国《巴黎协定》第六条等新标准的推出,国际社会对碳信用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中国跨境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些国际标准的发展,了解其对碳信用项目开发、交易和使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确保其绿色声明和抵消行为符合国际认可的规范。
  3. 积极布局绿色供应链和低碳转型: 碳信用市场的问题也提醒我们,企业最根本的减排路径是自身的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应将战略重心放在优化生产流程、采用清洁能源、提升能效等内生减排上,并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行动,从源头上减少对外部碳抵消的依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声誉。
  4. 探索新兴的绿色金融工具: 除了传统的碳信用交易,企业还可以关注和探索更多新兴的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以多元化方式支持自身的绿色发展。
  5. 加强行业交流与信息共享: 鉴于碳信用市场的复杂性和快速演变,中国相关从业人员应加强与国内外行业机构、专家学者的交流,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和市场动态,共同提升对该领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总而言之,全球碳信用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与重塑。虽然其中存在挑战和风险,但同时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加强专业知识积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全球绿色浪潮中行稳致远,抓住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113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全球碳信用市场面临挑战,部分交易巨头碳信用额度价值归零。文章分析了碳信用额度“归零”的风险因素,以及交易模式的演变。对中国跨境企业而言,提升风险意识,关注国际标准与合规,积极布局绿色供应链是关键,同时探索绿色金融工具并加强行业交流。
发布于 2025-08-29
查看人数 148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