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电池新标:2小时不起火,行业洗牌在即

2025-07-14跨境电商

Image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正迎来一场静水深流的技术升级。据新媒网跨境获悉,明年7月即将实施的电池安全新标准,将把行业安全门槛提升到全新高度。不同于现行规范仅要求热失控前5分钟预警,修订后的国标明确规定:当电池最小单元"电芯"发生异常导致热量扩散时,整个电池系统必须确保至少两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

在福建宁德时代的总部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反复验证新开发的热阻隔材料。当人为触发单体电芯故障后,监控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在触及临界点时突然趋于平缓——这是新标准要求的安全冗余在发挥作用。同样在深圳比亚迪的碰撞测试场,搭载"刀片电池"的测试车经历严苛撞击后,电池包结构依然保持完整。这些头部企业三年前就开始布局技术储备,如今已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容应对。长三角某中型电池厂技术总监坦言,新标准要求的被动防护技术需要重构电池包设计,仅模组结构改造就增加了15%的生产成本。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轮技术升级可能加速市场整合,缺乏研发实力的企业或将面临转型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五年来首次修订电动汽车电池强制标准。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修订工作组参考了包括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在内的多国安全框架,但最终制定的技术指标更具前瞻性。例如针对电池整包浸水、高海拔环境等极端场景的测试要求,均超出当前国际主流标准。

这种技术引领力正在产生外溢效应。当德国大众工程师在狼堡总部拆解中国产电池包时,其独特的"电芯-模组-系统"三级阻燃设计引起研发部门重视。而美国特斯拉近期提交的专利文件中,热失控延缓方案与中国新标准的技术路径存在诸多相似点。外媒《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中国正在通过技术标准重塑全球动力电池安全范式。

新标准背后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测试数据显示,国产电池系统的热失控控制时间从2018年平均8分钟提升至如今35分钟以上。这种进步源于材料科学的突破:中科院团队研发的陶瓷基隔膜材料,成功将耐热温度提升至300摄氏度;上海交大开发的阻燃电解液,使电池在极端工况下仍保持稳定性。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场安全技术升级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上游材料企业开始扩建阻燃剂产能,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开发岗位需求激增,第三方检测机构新建的10米跌落试验台已排满测试档期。当全球消费者关注电动车续航里程时,中国产业界正将安全打造为新的技术标签。这种对生命安全的极致追求,或许比任何市场数据更能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含义。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4820.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新标准将于明年7月实施,要求电池系统在热失控情况下确保两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提前布局技术储备,而部分中型企业面临成本压力。新标准参考国际框架但更具前瞻性,正通过技术外溢影响全球动力电池安全范式。
发布于 2025-07-14
查看人数 1092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