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匿名呼吁对华友好:中国市场成德国经济命门

2025-06-16Zalando

Image

最近有件事挺有意思。德国一批大企业和小公司悄悄向政府递了份文件,呼吁制定更友好的对华政策。但您猜怎么着?整份文件从头到尾都是匿名的。新媒网跨境注意到,这份在德国政府组阁期间流出的文件,核心就一句话:别让"风险管理"变成"投资撤退",得帮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商报》的记者分析说,匿名可能是怕总部和驻华分部意见打架。但明眼人都懂——如今德国政坛对华强硬成了主旋律,谁公开挺中国市场,谁就容易惹一身腥。

其实"去风险"本身没啥毛病,做生意讲究未雨绸缪。制度差异也客观存在,该合作合作,该竞争竞争,求同存异嘛。最要命的是某些人把中德关系渲染成"零和博弈",好像非得你死我活才行。这种论调就像病毒,不光在中欧市场蔓延,连第三方市场也被传染了。

德国经济靠出口吃饭,眼见着中国制造后来居上,有人就坐不住了。学界政界把中国竞争力归结为"政府撒钱搞补贴",欧委会去年启动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就是这股情绪的产物。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有专家甚至宣称中德经贸从"双赢"变成了"零和"——当年德国靠中国成为欧洲经济引擎,如今反被中国制造逼到墙角。

这话听着吓人,可现实却啪啪打脸。一边喊着"零和",一边德国企业对华投资还在涨,大众宝马们眼巴巴盼着中国市场回暖。中国德国商会的欧阳利文说得实在:"把中国当制度对手?我们在一线的企业根本没这感觉!"中国市场早就是德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命门。

不过也有人冷笑:这些企业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某些西方中国专家笔下的驻华德企高管,活脱脱被描绘成温室里的花朵——天真,脱离实际,只顾眼前利益。

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的判断:和中国闹掰短期疼得要命,长期却能扛住。当我追问"难道在华德企都鼠目寸光?"时,对方抛出一个概念:"搭便车困境"——说白了就是谁都不愿当出头鸟,都指望别人去"去风险",自己闷声发财。

这种博弈背后藏着更深层的危机。有观察家预警:现在对华强硬是政府主导,但未来经济摩擦可能点燃民间情绪。当饭碗被冲击时,企业搞不好会调转枪口支持强硬政策。想想看,德国汽车城流水线要是真停了,机械厂工人下了岗,怒火会烧向谁?新媒网跨境预测,这种情绪一旦蔓延,整个欧洲的对华风向都会转向。

这就引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谁懂中国?德国《中国战略》文件里专门提到要培养"中国能力"——语言、文化、政经格局都得门儿清。可这份能力在谁手里?是柏林的官员?驻华的经理人?写报道的记者?还是隔着半个地球的分析师?怕是各说各话。

说到底,匿名文件本身就是个信号。当公开表态成了政治冒险,当理性讨论被极端声浪淹没,中德关系这根弦只会越绷越紧。新媒网建议,与其在"零和"与"共生"的标签里打转,不如先解决最实际的难题:怎样让敢说真话的人不必躲躲藏藏,怎样让真正懂中国的人不被口水淹没。毕竟商场如战场,蒙着眼睛打仗的,最后都是输家。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332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德国企业匿名呼吁制定更友好对华政策,担忧'风险管理'演变为'投资撤退'。文章分析中德经贸关系现状,指出'零和博弈'论调的危害,并探讨德国企业在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于 2025-06-16
查看人数 979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