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内卷至0.2%!百亿红利下无巨头

2025-09-04跨境支付

Image

我们聊起跨境支付,很多人脑海中或许只有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SWIFT电汇,以及美国的花旗银行、英国的渣打银行、还有汇丰银行这些历史悠久的国际金融巨头。但当我们深入到行业内部,那些更专业的玩家,像美国的Visa、PayPal、Stripe,荷兰的Adyen,美国的Worldpay,还有Payoneer、Dlocal等一系列名字,却往往让我们这些中国的支付从业者感到一丝复杂。因为放眼望去,它们大多带着浓厚的海外背景。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根据外媒发布的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100强企业榜单,拥有华人背景的企业只有寥寥8家。这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中国支付巨头——蚂蚁集团和腾讯,它们依托国内庞大的支付生态,逐步向跨境业务延伸;也有跨境电商的先行者,如希音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平台,它们在满足自身全球业务需求的同时,也构建了强大的支付能力。而真正从零起步,专注于跨境支付领域的企业,比如连连国际、PingPong、Airwallex和Sunrate,它们大多是在2016年前后才崭露头角。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连连国际在2024年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但其市值大约在100亿港币左右,与国际支付巨头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不禁引人深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已24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也已超过11年。为何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上,尚未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华资全球支付巨头呢?这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说起中国的商业生态,有一个词常常被提及,那就是“内卷”。在跨境支付这个领域,这个现象同样显著。我们的许多创业者,从公司起步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扛起了“价格战”的大旗。他们深知中国出口商户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易,因此,通过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为商家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费率。

我们曾听说过“伟大的1%”的说法,指的是早期行业中相对较高的费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伟大的1%”已经逐渐降至“伟大的0.3%”,甚至“0.2%”。这种对“极致成本效率”的追求,使得利润空间持续缩小。

毋庸置疑,这种“极致性价比”的策略,确实为中国的广大卖家们节省了一大笔钱。如果我们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累积起来,每年恐怕是百亿级别的巨大数字。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推动了贸易发展。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当行业毛利被大幅压缩时,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也随之变得狭窄。对于支付服务提供商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运营规模和发展潜力都受到了限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平衡点:如何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为行业自身积累足够的发展动力,从而支撑起长期的创新和投入。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多方共赢的生态。

有时候我们聊起一些公司,名字里带着“跨境”二字,听起来是那么的国际化、充满远见。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除了这个名字,其他方面却似乎还停留在“本土”的舒适区。在中国的跨境支付行业,我们常常看到:企业更多是在被动地响应市场需求,而非主动地去开创新的蓝海。这更像是追随者,而非引领者。

举个例子,当“代购”这种模式已演变为成熟的进口电商产业链时,我们的跨境支付企业才开始着手厘清进口电商的支付解决方案。同样地,在游戏、金融、社交、工具、电商等诸多领域,中国企业早已勇敢地“出海”,在全球市场中深耕细作。而我们的跨境支付行业,却似乎还在“浅海”徘徊,更多地关注着眼前的存量市场。

有人会说,跨境支付涉及金融领域,其业务开展受限于严格的监管和国界限制,一切都要看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这种说法确实有其道理。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在地理和资源上不占优势,却能在全球支付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企业。比如,荷兰的Adyen公司,以及来自南美乌拉圭的Dlocal公司,它们都凭借独特的创新模式和全球化视野,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说明,即便在金融监管严格的环境下,依然有探索和突破的空间。

再看国内两大支付巨头——蚂蚁集团和腾讯。它们在跨境支付领域的策略,也体现了各自在互联网领域的深厚基因。蚂蚁集团选择的路径,是通过深度整合全球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运营,以期在速度和效率上占据先机。而腾讯则更多地倾向于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与全球伙伴携手并进。目前来看,蚂蚁集团凭借其更深的整合度,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速度优势,但这种优势依然是相对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提醒我们,真正的“跨境”不仅是业务的地理范围,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敢于探索未知、主动布局全球的远见和勇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放在跨境支付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回顾华人背景的跨境支付企业在早期的一些实践,在正规业务牌照尚未完善,银行服务尚不能完全覆盖需求时,一些非官方渠道便应运而生。它们承担了大量银行无法承接的跨境资金流动需求。

为了规避当时的监管限制,这些非正规渠道确实发展出了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创新手段”。然而,这些“创新”的根本目的,往往是为了赚取“快钱”,而非着眼于构建一个长期、合规、健康的行业生态。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短平快”而非合规的路径依赖。这种模式使得行业在发展初期,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合规体系构建的投入和思考,更多追求短期利益。这无疑加大了监管部门的难度,对既有的金融管理制度造成了冲击,也间接延缓了跨境支付行业整体开放的步伐。

正如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一个行业没有一开始就建立在合规、健康的发展路径之上,那么它就可能面临一系列挑战:短视的规划会阻碍长远发展;市场可能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熟不透”的状态;而行业参与者也可能因此安于现状,缺乏自我革新和突破的动力。最终,这可能导致一个行业逐渐走向低效、缺乏活力。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的跨境支付行业而言,树立长远的眼光,坚持合规发展,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行业生态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在全球支付的舞台上展现出我们的实力与担当。

在任何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中,专业精神和人才队伍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而当我们回顾中国的跨境支付行业,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有时,一些华人背景的支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带有国际视野,中层团队偏向流程规范,而基层员工则多是新入行者。这种组合,在文化融合和经验传承上或会遇到挑战。

目前,跨境支付领域有四大主流产品形态:全球账户服务源于传统银行;钱包收单服务脱胎于互联网巨头;以及卡收单和全球发卡业务与国际卡组织紧密相关。这三者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和专业知识体系。

然而,我们发现,来自传统银行、互联网巨头和卡组织这些专业领域的资深人才,鲜有大规模投入到跨境支付领域的初创企业中。行业内更多流传的故事,是依靠资本的力量、抓住周期性的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能见效,但如果缺乏扎实的行业基础设施、精湛的产品设计、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优质服务作为支撑,其长期发展和壮大的动力难免受到限制。

当团队成员缺乏归属感和对企业长期的忠诚度时,行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高管可能寻求新的机会,初级员工在艰难成长中寻找方向,这无疑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沉淀和核心竞争力的积累。

新媒网跨境认为,中国的跨境支付要真正走向全球化,从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管理制度到职业素养,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清晰的战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建议所有跨境支付行业的从业者,不妨慢下脚步,沉下心来,立足长远,仔细审视和思考自身的基础业务盘、当前的利润结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坚实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共同书写属于中国的跨境支付在全球舞台上的精彩篇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5224.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跨境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缺乏全球支付巨头。文章分析了内卷的价格战、本土化思维、合规问题以及人才短缺等原因,并指出行业需要长远眼光、合规发展和专业人才,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成功。
发布于 2025-09-04
查看人数 6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