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年“丑鞋”逆袭,营收飙升19%,DTC破千万!

2025-08-27Shopify

Image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品牌——Birkenstock。它一开始因为独特的“丑萌”设计而备受争议,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最终不仅卖爆全球,最近发布的2025财年Q2数据更是亮眼:单季度营收高达5.74亿欧元,同比增长19%!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品牌竟然已经默默陪伴了我们整整250年,它就像一位长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

新媒网跨境获悉,Birkenstock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坚持与蜕变。

从“丑小鸭”到“天鹅”:一场跨越世纪的逆袭

1774年,在美丽的德国,Birkenstock诞生了。它最初并不是靠花哨的外表来吸引眼球,而是凭借一种实实在在的“脚感”赢得了口碑。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当许多鞋履还在追求传统美学时,Birkenstock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一种厚底、圆头、带有独特凸起足弓设计的鞋子。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有点“另类”,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丑鞋”。

然而,这种看似“丑陋”的设计,恰恰是其舒适度的秘密所在。鞋底根据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完美贴合足部曲线,为脚弓提供坚实支撑,让行走变成一种享受。这种对舒适度的极致追求,让Birkenstock在欧洲市场默默耕耘了近200年,逐渐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它不追求短期的流行,只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许多百年老店的生存哲学。

真正让Birkenstock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不是它迎合了某种潮流,而是它始终如一的坚持。上世纪70年代,当美国一股追求自由、自然、真实的嬉皮士文化兴起时,Birkenstock那种不加修饰、回归本真的设计理念,与这种思潮不谋而合。它因为其舒适实用性,迅速在美国(USA)的嬉皮士群体中走红。虽然这让它一度被贴上“亚文化”的标签,似乎只属于一个小众圈层,但正是这份独特的“小众”底色,为它未来的腾飞埋下了伏笔。它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反而因此找到了最能理解它的第一批“知音”。

翻身的关键:读懂用户,而不是迎合潮流

Birkenstock的真正转折点,发生在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对时尚的认知也在悄然变化。人们开始厌倦那些过度修饰、华而不实的产品,转而投向“真实舒适”的怀抱。当这种追求自我、注重内在感受的风潮成为主流时,Birkenstock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它并没有主动去“追赶”潮流,而是潮流自己转了个弯,来到了Birkenstock的面前。

这时,品牌巧妙地抓住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合作,让“丑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例如,英国(UK)著名模特凯特·莫斯(Kate Moss)曾穿着Birkenstock出现在《The Face》杂志封面上,这种不经意的搭配,瞬间让这款鞋子显得时尚而个性。美国(USA)设计师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也在自己的秀场上,大胆地将Birkenstock融入到高端时装设计中,让它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符号。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2013年,英国(UK)设计师菲比·费罗(Phoebe Philo)在巴黎时装周上,竟然用皮草和丝绸这样奢华的面料来搭配Birkenstock,这种出人意料的组合,直接将Birkenstock推上了高定时装的舞台,震惊了整个时尚界。这不仅是对Birkenstock舒适度的认可,更是对其独特美学和文化内涵的重新解读。

你看,有时候,“丑”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这份“丑”变成一种独特的态度,一种引领潮流的宣言。Birkenstock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品牌价值,在于对自身核心的坚守,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它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自信地展现,最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品牌重塑:从卖货到卖生活方式

Birkenstock之所以能够持续爆发,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它一场系统而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不仅仅是产品上的创新,更是一次从内到外的品牌重塑,它不再仅仅是卖一双鞋子,而是开始售卖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用户运营方面,Birkenstock做得非常精细。他们将客户群体清晰地划分为四类:追求极致舒适的实用主义者、独立思考并看重个性的消费者、渴望获得外界认同的时尚追随者,以及那些在生活和健康之间寻求平衡的品质生活家。通过这样的精准分层,品牌能够集中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那些对品牌价值有高度认同的高价值人群,并果断砍掉了那些与品牌核心理念不符的子品牌。这种聚焦策略,使得品牌形象更加清晰,用户粘性也大大增强。

更重要的是,Birkenstock开始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它不再只是简单地强调“我是一双舒适的鞋”,而是上升到倡导一种“真诚生活”的态度——不刻意讨好别人,不盲目追随潮流,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这种价值观的输出,犹如一股清流,直接触达了当代年轻人的心智。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表达,Birkenstock恰好满足了这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与消费者建立了情感上的深度连接。

同时,Birkenstock还在全渠道进行了焕新升级。从产品分类上,他们不再仅仅按传统品类划分,而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引导消费者选择,例如“居家休闲”系列、“城市漫步”系列等,这种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分类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在门店设计上,他们也大胆采用了前卫的视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时尚又舒适的购物体验。此外,各种创意十足的快闪店、跨界联名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每一个与消费者接触的触点,都在传递着同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息:我们不是在固守复古,我们是在创造复古的未来。这种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表达方式,让品牌焕发出勃勃生机。

DTC模式:增长的终极引擎

对于我们这些关注跨境电商的从业者来说,Birkenstock在DTC(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费者)模式上的实践,简直就是一份教科书级别的“作业”,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借鉴。

DTC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让品牌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更好地掌控品牌形象、用户体验和数据反馈。Birkenstock深谙此道,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看到,其DTC渠道的销售额占比从2020财年的30%猛增至2022财年的38%,这清晰地表明了品牌策略重心向直销的倾斜。

而在这其中,线上电商渠道更是占据了DTC销售额的89%,这无疑告诉我们,数字化、线上化已经成为品牌增长的主战场。品牌通过自有的电商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更个性化的购物体验,还能收集到宝贵的用户数据,为产品研发和市场策略提供精准支持。

Birkenstock也巧妙地运用了渠道协同策略:传统的批发渠道,依然是品牌铺广市场、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而DTC渠道,则承担了获取更高利润和沉淀忠实用户的核心任务。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品牌的强大销售网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用户忠诚度。截至2025年,Birkenstock的DTC会员数增长了25%,忠实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这意味着品牌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高度粘性的用户社区,这些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品牌的传播者和拥护者,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亚太市场的增速高达30%,这一数据非常引人注目。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深刻地说明了东方消费者对“舒适即正义”这一理念的认可和追求。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品质、舒适度和个性化表达,而Birkenstock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无疑也给正在“出海”的中国品牌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深入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是赢得全球市场的关键。

写在最后:传统品牌的跨境启示录

Birkenstock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双鞋的传奇。它在2023年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了高达14.8亿美元的资金,并且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计划将门店总数扩充至100家,这无疑是市场对其未来前景投下的信任票。

它的经历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品牌力量,并不在于盲目追赶稍纵即逝的潮流,而在于坚定不移地坚守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产品本质。同时,它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智慧,勇敢地重构品牌的表达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无论是DTC模式的精细化运营,通过数字化手段直接触达消费者,构建深度关系;还是品牌价值观的持续输出,用“真诚生活”的理念去感染和连接消费者,这些都是正在努力“走出去”的中国跨境电商从业者们可以从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和“干货”。

如果你也在积极探索品牌出海的道路,请牢记Birkenstock的启示:“丑”本身并非原罪,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一种个性鲜明的标签。真正阻碍品牌发展的,是“无感”——是那种让消费者感受不到温度、感受不到价值、感受不到共鸣的平庸。唯有大胆创新,坚守品质,并用真诚的故事打动人心,才能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9897.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Birkenstock是一家拥有250年历史的德国品牌,以其独特的“丑萌”设计和卓越的舒适度而闻名。2025财年Q2营收达5.74亿欧元,同比增长19%。文章分析了其从“丑小鸭”到“天鹅”的逆袭之路,以及通过DTC模式、品牌重塑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而取得成功的经验。新媒网跨境报道。
发布于 2025-08-27
查看人数 169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