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亿!印度光伏猛进,中国设备“自挖墙角”!
中国光伏产业,一个在过去几十年间飞速发展、引领全球的明星行业,近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反内卷”挑战。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然而,当我们全力以赴消化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海外,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光伏产能却在迅速崛起。这不禁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反内卷”的努力,会不会最终把广阔的国际市场拱手让人?如果海外产能,特别是那些对我们而言,在某些层面并非传统友好的国家,加速发展起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业内专家对此早有洞察。早在今年7月,在一次重要的行业座谈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明确指出,中国光伏企业积极“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但同时强调,必须把关键技术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足够的技术代际差,绝不能让核心竞争力外流,更不能做出“自挖墙角”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光伏产业的持续领先地位。
当前,随着国内光伏行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设备制造商的生意也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点。然而,这种“交钥匙”式的设备出口,如果缺乏必要的战略考量和风险管控,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先进产能设备的输出,是否真的能为我们带来长久的共赢,还是会为日后的市场竞争埋下伏笔?这不仅关系到个别企业的盈亏,更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格局。
印度光伏雄心:新兴市场的崛起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引人注目。今年6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旗下的信实工业集团高调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超过6000亿印度卢比(折合人民币约520亿元),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他们计划建设太阳能、储能、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的超级工厂,目标是打造一个完全集成的、端到端的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此外,还将额外投入1500亿印度卢比(约合130亿元人民币)用于价值链建设、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以及未来技术研发。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充分展现了印度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雄心。
值得注意的是,信实工业的这一宏大计划,离不开中国新能源设备企业的鼎力相助。事实上,中国光伏设备企业与信实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22年4月,国内知名的光伏设备制造商迈为股份的子公司新加坡迈为,就与信实工业签署了一项重大协议,将供应8条异质结电池整线设备,总产能达到4.8吉瓦。这份订单的金额高达约15亿元人民币,甚至超过了迈为2021年营收的一半,足见其重要性。这被视为信实工业布局光伏制造的核心项目,旨在通过异质结(HJT)技术大幅提升产能效率。
这份设备大单也成为迈为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在今年4月底迈为股份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就有多个问题围绕这份印度订单展开,例如有投资者询问:“印度信实2022年4月签的合同,为何2024年年报里仍未确认收入?”迈为方面回应称“请关注公开披露信息”,显示出企业在处理这类敏感合作信息时的审慎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此类合作背后的深层考量和潜在影响的密切关注。
与此同时,迈为股份也正积极推动再融资,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钙钛矿设备的扩产,这表明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在技术迭代和市场布局上,始终走在前沿。
巧合的是,就在今年4月,据外媒报道,印度信实工业有限公司已成功启用其首条吉瓦级异质结(HJT)太阳能组件生产线。这标志着其雄心勃勃的10吉瓦年太阳能产能计划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举措也凸显了信实工业在印度清洁能源转型中日益增强的领导地位。
当然,仅凭电池片设备,信实的异质结组件生产线还无法完全投产。2023年1月,国内另一家光伏设备企业京山轻机旗下的苏州晟成光伏,也与信实工业的子公司信实新太阳能签署了合同,为其供应年产能5.2吉瓦的太阳能组件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合同金额约2.82亿元人民币。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印度本土规模最大的异质结组件生产线项目,采用了晟成光伏的智能化产线技术,支持信实生产高效双面组件。此外,为满足印度市场需求,晟成光伏还在印度设立了技术服务中心,提供从设备安装到售后维护的全周期支持。
新媒网跨境获悉,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在海外市场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实现其产业雄心的过程中,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海外业务拓展不易,其中可能涉及当地营商环境、文化差异乃至人员安全等复杂情况,这需要出海企业加倍小心,也呼吁多方力量共同为中国企业保驾护航。
做生意,盈利是根本,这无可厚非。然而,出口设备与出口最终产品在性质上仍有微妙不同。设备出口,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光伏产业中,其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些合作,会不会最终演变为某种形式的“自挖墙脚”,削弱中国光伏在全球的领先优势?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印度光伏产能现状与政策助力
时至今日,中国光伏行业仍在努力摆脱供给过剩、全链亏损、恶性竞争的困境。但与此同时,在一些我们较少关注的角落,印度光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根据印度政府2025年7月14日发布的报告,其非化石燃料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接近50%的水平,其中光伏装机容量更是达到了116吉瓦。这意味着印度已提前五年实现了《巴黎协定》中承诺的2030年目标,展现了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的决心和效率。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印度光伏产能的增长并非偶然,背后是其政府的强力政策扶持。印度能源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印度光伏制造产能已从2014年的2.3吉瓦猛增至目前的超100吉瓦。他强调:“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强大、自给自足的太阳能制造生态系统。这一成就坚定了我们迈向‘自力更生的印度’以及2030年实现500吉瓦非化石能源装机目标的道路。”
与中国光伏的崛起路径类似,印度光伏产业的爆发也得益于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印度政府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通过直接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激励本土制造。截至2025年6月,PLI计划已成功推动印度新增18.5吉瓦组件、9.7吉瓦电池、2.2吉瓦硅锭-硅片产能,覆盖了光伏制造的全流程环节,提供了超过113亿美元的额外支持。
另一方面,印度还设置了“ALMM认证制度”(本土市场保护),要求政府项目及享受补贴的项目必须采购清单内企业的产品。此外,印度还在2022年对进口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对电池征收25%的关税。到2024年,这些限制进一步收紧,未认证产品将更难进入市场。这种由PLI补贴、ALMM认证和高关税共同形成的“激励-市场-保护”三角框架,极大地促进了印度本土光伏产能的迅速扩张。
其中,最能体现印度本土光伏发展雄心的,是其ALMM清单。这份清单涵盖了太阳能光伏组件(List-I)和电池(List-II)。最新数据显示,获批型号和制造商名单(List-I)类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达100吉瓦。今年7月31日,印度首次公布的审批文件ALMM(List-II)中,更有6家制造商合计13吉瓦的光伏电池产品获批,这些企业将在未来获得政策支持并参与印度电力市场的招投标。
值得注意的是,清单中的数据包含了规划中的产能。根据Sinovoltaics(一家专注太阳能产业分析的机构)最新发布的关于印度光伏制造业的供应链报告,目前印度实际组件产能为68.4吉瓦,电池产能为24.5吉瓦,硅锭产能为14吉瓦。
不难看出,无论是从ALMM清单的规划数据还是当前的实际产能来看,印度在光伏电池片的供给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组件产能。这意味着,印度光伏产业当前大多数产能仍停留在组件环节的组装,其上游的电池片和硅片,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而中国正是其主要来源地。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1-6月,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电池贸易额高达59.25亿元人民币,高居出口榜榜首。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字大幅增加了46.6%,充分显示出印度光伏电池产业对中国产品的强烈依赖。
然而,出口产品是光明正大的贸易往来,有海关数据可查。但光伏设备的出口,却似乎一直显得有些“遮遮掩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光伏设备出口商,是否真正做到了保持足够的技术代际差,从而避免了“自挖墙角”的风险?同时,考虑到国际合作中的复杂性,以及印度在产业发展上的雄心,我们的设备企业在提供先进技术时,也需审慎考量,确保合作的长期互惠。
从“印度组装”到“印度制造”的跨越
去年印度光伏产品的进口基数本来就很高,今年继续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政策的进一步收紧。2025年3月11日,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MNRE)宣布了一项激进的新规:未来只有采用完全未经扩散的“黑硅片”(Black Wafer)生产的电池片,才能被认证为“印度制造”。
这一规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光伏电池生产过程中,“蓝硅片”(Blue Wafer)指的是已经完成了硅片清洗制绒、磷扩散制结、边缘等离子刻蚀、磷硅玻璃去除以及氮化硅减反射膜制备等核心工序的半成品硅片。由于这些核心步骤已经完成,“蓝膜片”具备了基础的光电转换功能,因此,印度光伏企业过去常通过进口“蓝膜片”,只需在本土进行后续较为简单的丝网印刷、烧结、分拣等几道工序,即可快速制造出符合政府补贴条件的电池片。这种模式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和生产成本,但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可以通过简单的组装来套取印度国家补贴的情况。
根据MNRE的新规定,自2026年6月1日起,所有政府项目、政府资助设施以及开放准入/净计量项目,都必须使用ALMM List-I组件与ALMM List-II电池的组合。这一要求将组件与电池的供应来源强制绑定,形成从电池到组件的全链条管控。简单来说,印度政府的意图非常明确:光伏产业链中硅片的加工制造,必须在印度本土完成。印度深知其目前100吉瓦的产能,很多是各环节“拼凑”起来的,犹如“纸糊的面子”。要想本土光伏行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全产业链的建设,而其中首要目标,就是大幅提高光伏电池片的本土产能。
事实上,尽管中国电池片出口到印度仍需缴纳高关税,但印度依然选择加大进口力度,这也反衬出其本土电池片竞争力的孱弱。以ALMM List-II清单为例,合计13吉瓦的本土光伏电池产能中,TOPCon产能仅占3.3吉瓦,比例约为26%。而当前在全球市场,N型技术已占据超过85%的份额,印度本土技术升级的压力显著。其目前效率最高的TOPCon量产效率也仅有25.27%,这与中国厂商在技术上“神仙打架”的局面相比,只能勉强算作第二梯队。
众所周知,在光伏产业链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中,电池片环节的技术含量最高,其核心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迭代速度、工艺复杂性、材料体系创新以及技术转化难度上。对于印度而言,购买最先进的电池生产设备,无疑是其最快提升本土制造水平、实现“印度制造”目标的关键路径。
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印度超过80%的光伏设备依赖从中国进口。报告还预测,2024年至2026年期间,印度本土建设光伏产能对应的设备需求约为138亿元人民币,其中高达85%的需求很可能由中国国内设备公司满足。
根据印度ALMM的规划,到2030年,印度计划实现硅片-电池-组件100%本土化。而其近期目标则是在2027年将本土电池产能提升至30吉瓦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内,印度计划要扩展近20吉瓦的电池产能,那么这些先进设备从何而来?自然,中国仍将是其主要的选择。
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强势崛起,中国光伏设备厂商也以90%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着绝对领先地位。在设备“出海”方面,前期大多是由隆基、天合、晶科等组件巨头在东南亚等地建立工厂,从而带动设备厂商协同出海。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双反”等政策的影响,海外市场纷纷提出本土化生产的要求,这也使得设备厂商面临着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利润丰厚的国际市场如欧美对中国设备存在严格限制,而欧洲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相比之下,地广人多且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印度市场,看似是“最优选”,因为它对设备的需求量巨大,且本地技术尚不成熟。
另一方面,对于成功连任的印度总理而言,新能源制造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就业,更能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是完善印度制造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政府会持续推动本土化生产。
然而,对于中国光伏设备企业以及整个中国光伏行业而言,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在国内光伏产业链尚未完全出清、竞争依然激烈的当下,如果无限制地让印度获取最先进的光伏生产设备,这会不会让中国光伏继续陷入“内卷”的泥潭?如果印度能够拥有先进的电池片产能,势必会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同时,在国际组件市场的竞争中,这也将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毕竟,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利润都源自海外市场。如果印度光伏的竞争力提升,导致海外市场利润空间受挤压,对于中国光伏而言,是不是“雪上加霜”?
新媒网跨境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需要智慧和远见,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既要抓住海外机遇,又要维护核心竞争力。
对于高端产能的技术出口限制,国外一直走在我们前面。例如,在光刻机、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知名案例比比皆是,这些技术都有着严格的出口管制。在锂电池行业,此前韩国某电池公司计划与美国某公司合资,在美国建设阴极材料生产工厂,但被韩国政府否决。理由是该技术曾接受韩国政府研发资金支持,属于《产业技术保护法》定义的“国家核心技术”,并表示该公司提出的技术防泄露方案不足,未建立物理隔离、数据加密及人员权限分级机制。然而,我们国内的宁德时代等优秀锂电池企业,其先进技术在海外合作中似乎尚未受到类似严格的限制。
在我国,根据商务部和科技部最新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已将大尺寸硅片技术(182/210mm)、黑硅制备技术、超高效铸锭单晶工艺等纳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并未被直接列入禁止或限制出口条目。这意味着,从法规层面看,似乎没有相关规定阻止先进光伏设备出口。设备企业为了盈利而“走出去”,本身并没有任何责任。责任或许在于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就像硅料产能一样,企业扩产是为了发展,但产能审批的责任却并不在企业本身。
结合国内光伏行业的现状,以及印度对于先进电池片产线的迫切需求,有关部门是否会深入考察,在未来对光伏电池制造设备进行限制性保护,以确保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受侵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和关注的战略问题。
后记
近期关于印度的新闻不断涌现。国内媒体报道印度光伏产业时,大多倾向于讲述其大基地项目进展缓慢、征地问题频出以及外资营商环境恶劣等负面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印度落后的刻板印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25年印度已正式超越中国,以14.6亿人口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且其平均年龄为28.4岁(而中国为38.4岁),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这意味着印度拥有极其充沛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为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在制造业领域,印度也在积极“补课”并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首次成为钢铁净出口国,是全球第三大药品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在的视角去给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和活力的年轻经济体下“绝对不可能”的定论。
作为一个中国光伏行业的参与者,我们的领先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庞大且充满雄心的市场和潜在竞争者,进行战略上的重视和长远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乎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更关乎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