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跨境巨变:用户狂跌51%!关税骤降,全托管重启,卖家新局已开
眼下,跨境电商的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牵动人心的变局。我们中国卖家,正面临着来自美国市场政策与流量算法的双重考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新机遇的十字路口。
曾几何时,一款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应用,凭借其独特的低价策略,在美国市场掀起波澜,用户数量一度飙升。然而,新媒网跨境获悉,从2025年3月到6月短短几个月间,这款应用的美国市场月活跃用户从峰值的5800万骤降至4020万,跌幅高达51%。用户活跃度也随之降温,仅有18%的美国消费者在近期使用过这款应用,而他们的购买意愿预期更是跌到了-25%的冰点。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款平台在数字广告上的投入也几乎“熄火”。4月中旬,它在某个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购物广告中的展示份额从一度高达19%骤降至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广告的数量也大幅缩减,社交广告支出削减超过八成。
这场流量的“寒流”并非无迹可寻。它背后,是5月份美国方面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冲击了我们卖家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
第一部分:美国市场的新变局与挑战
新的关税政策,无疑是击中许多平台低价策略的“关键一击”。今年5月2日,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豁免”政策,这一变化使得跨境直邮小包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对于我们中国卖家而言,这意味着原本可以免除的税费现在成了新增的成本负担。
在此背景下,平台不得不迅速做出调整。原有的全托管模式一度暂停,紧急转向半托管模式。在半托管模式下,卖家需要自行承担关税成本,这直接导致商品终端售价平均上涨了30%到40%。
市场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面对价格上涨,消费者迅速“用脚投票”:
- 用户活跃度跌至历史新低,近期只有18%的美国用户使用过该应用。这表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一旦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他们的消费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 应用下载量同比下滑了85%,流量和访问量也分别下降了81%和78%。这清晰地显示了政策调整对市场吸引力的巨大影响。
广告引擎的“熄火”也同步进行。该平台在美国数字广告排名从前十位跌出了前六十名,过去三个月的广告预算削减了87%。这种大幅度的广告收缩直接导致了平台获取新客户的能力受挫,从而陷入一个“涨价——用户流失——停止广告投入——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对于许多依赖平台流量的中国卖家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过去,我们通过优化产品、精细运营,在流量的海洋中捕获订单。如今,流量闸门紧缩,每一个订单都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全托管模式的重启与市场新机遇
然而,市场总是在变化中寻找平衡。就在许多卖家对美国市场前景感到迷茫之际,希望的曙光悄然出现。今年7月底,全托管业务全面恢复——这款平台在6月12日的官方宣布,犹如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众多中国卖家看到了新的转机。
此次全托管模式重启的核心驱动力,是关税政策方面的积极调整。具体而言,小额包裹的从价关税税率,从一度高达90%下调至30%。同时,原定于6月1日上调至200美元的固定关税计划也宣布暂停。这些调整虽然不能完全回到免税时代,但无疑为中国卖家减轻了部分成本压力,使得跨境经营变得更具可行性。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了两国间新的贸易协议,尽管具体条款尚未完全公开,但已确认稀土与芯片出口的解禁。这些积极的信号,无疑也为整体贸易环境带来了更多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跨境电商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基础。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平台方面也并非坐以待毙。早在去年11月,他们就已经悄然启动了美国前置仓备货计划。通过海运,将爆款商品提前运抵美国洛杉矶、芝加哥等地的仓库,备货量足以支撑未来三个月的销售。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不仅可以缩短物流时效,提升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规避部分跨境关税的直接影响,为全托管模式的重启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和供应链的重构,平台的广告火力也随之重启。在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宣布中美新贸易协议后,该平台在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广告从原先的寥寥数条激增至610条,在搜索引擎的广告也从6条增加到300条。这标志着其在北美市场的用户争夺战重新打响。对于我们中国卖家而言,这意味着平台又将重新开始为我们导入流量,尽管竞争依然激烈,但至少,我们有了更多的“舞台”和“曝光机会”。
第三部分:多元化运营矩阵,筑牢风险防线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多变的政策,单一的运营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这款平台深谙此道,正在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抗风险的运营矩阵,为我们中国卖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更稳健的出海路径。
目前,平台主要推行三种核心模式:
- 全托管模式: 这项服务已于7月底全面恢复。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将承担运营、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大部分工作,卖家只需专注于商品的设计、生产和供货。这对于那些希望减轻运营负担、专注于供应链优势的中国卖家来说,无疑是一个省心省力的选择。平台凭借其强大的运营能力和规模效应,能为卖家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
- 半托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卖家需要自行将商品备货至平台指定的仓库,但可以保留对商品定价、营销策略等运营环节的控制权。这种模式在德国、波兰等欧洲市场已经成功跑通,它赋予了卖家更大的自主权,但也对卖家的库存管理和市场洞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本地仓直发业务(“本本”业务): 这是平台为了进一步提升物流时效、优化用户体验,同时规避跨境关税而推出的一项重要创新。通过平台自营仓库结合本地配送网络,能够实现商品“24小时达”的极致时效。这意味着商品在美国本土直接发货,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也有效地规避了直接跨境运输所产生的关税问题。对于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和时效性的卖家,以及希望将库存前置、风险后置的卖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为了鼓励卖家积极利用其仓库体系,平台此前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例如面单补贴(每单0.3-0.5美元)和尾程物流补贴(每单1-2美元)。这些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卖家的物流成本,提升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过,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从4月起,这些补贴的力度已经有所缩减,降低了约40%。这也提醒我们,任何优惠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卖家需要密切关注平台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营策略。
第四部分:中国卖家如何突围,韧性与创新是关键
面对政策波动与流量竞争的双重挑战,我们中国卖家必须重塑原有的生存逻辑,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和全球化布局。这不仅是应对挑战的需要,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成本穿透式核算变得至关重要。跨境电商的链条长、环节多,关税浮动、汇率变化、物流成本、平台佣金等23项成本都需要被精准识别和核算。我们必须建立动态定价模型,实时根据成本变化和市场行情调整价格。举例来说,当竞品最低价是10美元时,我们自己的定价可能需要控制在12美元以下,否则就可能触发限流机制。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本,还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做到知己知彼。
其次,类目错位竞争是避免内卷的有效途径。在服饰、3C电子产品等早已饱和的红海类目中,算法比价机制常常让我们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此时,我们应将目光投向那些“功能型赛道”,例如厨房多功能工具、家居收纳系统、创新型宠物用品等,这些产品往往更能满足消费者特定的痛点需求,且不易被简单的价格比较算法所“绞杀”。通过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可以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第三,欧洲市场卡位也是分散风险、拓展增量的重要策略。虽然美国市场体量庞大,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过高。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用户同比增长达到64%-76%。然而,进军欧洲并非一劳永逸,我们需要提前取得CE、RoHS等必要的商品认证,确保产品符合欧盟标准。同时,也要警惕欧洲市场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例如欧盟计划征收2欧元/包裹的关税,以及法国等国家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立法监管。只有提前预判、充分准备,才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最后,多平台分散风险是构建坚韧出海体系的基石。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疑是高风险的。通过易仓ERP等专业的管理工具,我们可以高效管理在同一家平台、亚马逊、沃尔玛等60多个不同平台上的订单。这不仅可以避免对单一平台的过度依赖,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捕捉不同市场的商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便某个平台出现波动,也不会对整体业务造成致命打击。
虽然欧洲市场用户高达76%的增速令人振奋,但我们也要看到,欧盟2欧元包裹税的阴影以及英国免税政策的终结,也预示着全球跨境贸易规则正在趋严。美国全托管模式的重启,固然为卖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平台将更多流量导向“愿意付费的高转化商家”这一残酷现实。
正如某外媒预测,这款平台在美国市场的商品交易总额到2030年有望达到390亿美元,这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但新媒网跨境认为,今天的中国卖家已无法仅仅依靠低价和平台红利生存。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供应链韧性、数据化运营、全球化布局——这些曾经可能被忽视的能力,正成为我们穿越周期的唯一船票。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那些能够把根系深深扎进全球供应链土壤,并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的中国卖家,必将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中破土而出,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