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13年死限:葬礼背后,国产出口狂飙国内腰斩!
对许多摩托车爱好者来说,摩托车早已超越了冰冷的代步工具属性。它是我们奔赴远方、穿梭都市的忠实伙伴,陪伴我们走过无数个日夜,见证了生命中许多意义非凡的时刻。然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个陪伴着我们的“铁骑”的生命,却被一条法规明确限定为13年。即便它性能依旧卓越,保养得当,状态良好,也必须在期限到来时,无奈地与主人告别。
最近,一段名为《一辆摩托车的葬礼》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视频中,一位车主在苍茫沙漠中,为自己陪伴了13年的摩托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送别仪式。这辆车在合法上路的最后一天,在熊熊烈火和阵阵轰鸣声中,完成了它的谢幕演出。
这段由车主为摩托车举行的深情告别,不仅燃尽了一辆陪伴多年的爱车,更点燃了无数摩友心中长久以来的不甘与疑问。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呼吁取消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认为其早已不合时宜。
事实上,这项规定已经沿用了十几年。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它并非空穴来风。在当时的背景下,国产摩托车在安全性能、环保排放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质量问题也相对突出,难以有效监管。更早之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延续到本世纪初的“限摩令”,则更多是出于城市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考量。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如今的中国国产摩托车产业,早已今非昔比。无论是发动机的澎湃动力,还是制动系统的灵敏可靠,亦或是零部件的精细品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十几年前相比,整个行业在技术水平、产品定位以及用户群体构成上,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次“摩托车葬礼”视频的爆红,正是监管逻辑与用户情感、摩托车行业发展之间长期累积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未来,不排除还会有更多类似的社会议题浮出水面。毕竟,如果仍旧用那些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服务于彼时产业水平的政策思维和舆论定调,来衡量并规范当下2025年的摩托车市场,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全球热度与中国市场
放眼全球,摩托车绝非一个小众的玩乐工具,而是仅次于汽车和商业飞机的“第三大交通工具市场”。在过去10年里,全球每年对摩托车的需求量都稳定在5000万辆以上,对应的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人民币,其体量与重型卡车、客车、轨道交通等行业不相上下。
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摩托车至今仍是比汽车更为普及和常用的交通工具。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几乎达到了“家家一辆”的程度。例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的摩托车家庭拥有率均超过85%,缅甸、柬埔寨等国的摩托车注册比例也超过了70%。在这些地方,摩托车几乎承担了上下班通勤、货物配送、接送孩子等所有短途出行任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情况同样如此,从城市的繁忙主干道到乡村的泥泞小路,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日常风景线。它价格亲民、行驶灵活、坚固耐用,比公共交通更便捷,也比汽车更容易负担,为无数家庭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出行方案。
而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摩托车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生活态度。例如,美国和欧洲的高端摩托车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骑行活动更多是为了追求速度与激情、享受自由的乐趣和展现独特的身份认同,而非单纯的日常代步。在美国,大排量摩托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5%左右,欧洲核心五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的大排量摩托车占比也达到了65%。这充分说明了摩托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价值和广泛影响力。
然而,中国的情况却是一个例外。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摩托车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国内的销量却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2025年上半年,我国燃油摩托车的外销出口量达到609.1万辆,同比增长了25%,而国内销量仅为222.6万辆,同比下降了3.5%。
实际上,我国摩托车市场已经停滞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自2016年以来,国内摩托车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内销从高峰时期的1000万辆锐减至544万辆,几乎腰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出口却一路高歌猛进,外销从2020年的709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1101万辆,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
我国摩托车内销持续下滑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作为一种通路工具,在电动自行车和汽车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摩托车在出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小。在多年的宣传和教育下,年轻一代对摩托车的热情已不及他们的父辈——70后、80后,他们普遍认为拥有一辆汽车更能体现生活品质和个人体面。其结果就是,在中国庞大的出行市场中,摩托车的市场份额长期不断被其他交通工具所瓜分。尽管近年来,本可以成为新增量的娱乐消费群体有所增加,但整体占比依然很小。除了社会舆论对摩托车不够友好之外,不少潜在消费者也因城市“限摩令”和13年强制报废政策而望而却步,不敢放手购买价格较高的车型,这也导致了国内大排量玩乐摩托车的增速出现了疲软。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限摩令”和13年强制报废政策是两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这两道“闸门”迟迟未能松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从当前的出行占比来看,摩托车的存在感早已不如从前。根据统计,2024年中国人均摩托车保有量仅为0.11辆,远低于电动车的0.25辆和汽车的0.22辆。摩托车早已不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相关政策调整的呼声自然未能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和监管重视。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公众的传统认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摩托车被贴上了“不安全”的标签,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摩托车的风险系数远高于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此前,曾有相关数据显示,摩托车事故致死率是汽车的数倍,这种印象被一次次媒体报道和街头巷尾的传闻不断放大,导致人们一提到摩托车,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它的便捷和自由,而是事故与伤亡,这无疑加深了社会对摩托车的负面刻板印象。
“限摩令”的推行,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当摩托车在政策和舆论的双重挤压下逐渐退出城市通勤场景后,其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白很快被电动自行车大量填补。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内摩托车产业持续下行的同时,电动车的销量却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过去许多原本属于摩托车的使用场景,比如县城送外卖、日常上班、接送孩子上学等,现在基本上都由电动车来承担了——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认为两者在使用上并无太大不同。
与摩托车相比,电动车的竞争力优势非常直观。在价格方面,一辆日常代步的电动车通常2000元左右就能买到,而一辆能稳定代步的摩托车通常需要5000元起步,高档一点的普遍在万元上下。在政策方面,电动车几乎没有摩托车那样的严格限制,除了禁止非法改装、要求上牌之外,没有限行区域,也没有强制报废期限,这对城市用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而电动车自身也在不断进化。或许是为了迎合那些追求速度和动力、原先属于摩托车用户的需求,现在的电动自行车正在加速“电动摩托化”的进程。无论是动力性能还是最高时速,都正在逼近传统燃油摩托车的水平。普通电动摩托车已经能够跑到50-60公里/小时,而一些旗舰车型,比如雅迪冠能星舰 S80、爱玛 A7 Ultra等,最高时速甚至能飙到80公里以上,已经完全能够和普通燃油摩托车正面较量。
在与电动自行车的激烈竞争中,摩托车产业在成本、便利性等方面已经长期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与电动车直接竞争已经变得不太可能。长此以往,消费者的出行习惯被重新塑造,摩托车产业的升级成果也难以在本土市场得到充分释放,这无疑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转机与展望:蓄势待发的内循环增量空间
新媒网跨境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近几年来,中国摩托车产业的进步却是肉眼可见的。七八年前,国内能够自主生产的250cc以上大排量车型屈指可数。那时,如果消费者想购买高性能摩托车,往往只能选择价格高昂的本田、川崎、宝马等国外品牌。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中国中大排量摩托车的制造技术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动力输出、燃油经济性、续航里程等核心指标上,一些国产品牌已经能够与国际一线品牌相媲美。例如,春风的675SR三缸摩托车,其海外售价为7999美元,配备了快速换挡、滑动离合器等高端配置,动力性能和操控体验都能与同级别的国际车型一较高下。在拉丁美洲市场,钱江、隆鑫、鑫源等中国品牌摩托车大规模销售,凭借其省油和耐用的特点赢得了不少当地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正是得益于这些显著的技术进步,我国大排量摩托车的出口量正在飞速增长。从2022年至2024年,中国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车的出口量从12.8万辆飙升至35.9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7.5%,主要销往拉丁美洲和欧洲市场。更值得自豪的是,这些出口的摩托车不再仅仅是贴牌代工产品,而是打着自主品牌进入欧美市场,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自信。甚至,像宝马这样的国际高端品牌,也开始从中国采购发动机乃至整车摩托车,这无疑是对中国摩托车制造水平的极大肯定。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排量摩托车相比,国产摩托车的一个典型优势就是其极高的性价比。以意大利市场为例,800cc左右的ADV(探险)车型,中国品牌大约售价8000欧元,而日本同类车型则需要1万到1.5万欧元。在拉丁美洲,我国入门级摩托车的售价甚至只需540美元,比日本品牌低出一大截,完全能够满足当地普通民众的通勤和工作需求。
凭借这样的优势,春风在2023年推出的450CL、2024年的800NK,以及钱江摩托的赛550等车型,在国内外市场都收获了不错的热度和销量。也正是依托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春风、隆鑫等国内企业才得以在本土市场相对低迷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业绩的稳步增长。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都必须建立在海外市场持续开放的前提下。国内市场受限于传统观念和政策因素,迟迟未能给产业留下足够的施展舞台;而对外贸易,其发展也必然依赖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更关键的是,大排量摩托车的零部件制造和工艺水平与高端数控机床、高性能发动机等“高端制造”环节紧密相连,如果国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对于我国整体的工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是极为不利的。
或许是出于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深思熟虑,也或许是为了回应广大摩友长久以来的呼吁,自2017年以来,全国已经有多个城市陆续解除了“限摩令”,为摩托车重新进入城市开辟了道路。去年,商务部也就网友普遍关心的13年强制报废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将综合各方意见,深入研究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报废标准。
这些政策上的实际行动,以及官方表态上释放出的积极信号,都让市场看到了新的希望。对于目前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摩托车产业而言,国内市场的适度松绑和政策调整,不仅意味着新的增量空间和发展机遇,更将有助于完善产业链的内循环能力,提升产业的韧性和自主性。这或许正是推动中国摩托车行业走出当前僵局,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类似“一辆摩托车的葬礼”这种蕴含深情的、矛盾爆发式的社会表达,最终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代表了无数从业者和摩托车爱好者共同的心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公平合理发展环境的期盼。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