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投资大变局:理性回暖!港股IPO火爆,AI出海成新宠!

2025-09-01AI工具

Image

在充满变数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一级市场正经历着一次深刻而又静谧的变革。它不像过去那样狂热激进,也没有那种骤然跌入谷底的恐慌,更像是一场理性与信心交织的“轻声回暖”。如今,行业内已鲜有人再提及“资本寒冬”,但“春天已至”的欢呼声也未曾响起。这其中,蕴含着投资人对市场环境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更为冷静的判断。

新媒网跨境获悉,一份近期发布的行业深度报告,通过对140位覆盖主流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企业风险投资(CVC)以及国家队基金/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各类型投资人的广泛调研,揭示了当前一级市场的真实面貌。这份报告聚焦了多个核心问题:当下投资人是否还在积极出手?他们青睐哪些领域?人工智能(AI)未来走向如何?香港股市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真的迎来黄金期了吗?哪些热门赛道开始冷却,又有哪些“出海”方向正悄然崛起?

从这份深度观察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资本的热情确实在回归,但这是一种带着深思熟虑的“冷静的信心”。投资的节奏明显加快,但项目筛选的标准却变得更加严苛。人工智能(AI)和具身智能依旧是市场的焦点,然而对它们的估值分歧却在逐渐扩大。香港股市不再是企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反而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最优解”。与此同时,企业走向海外的路径也发生了转变,过去备受关注的北美市场开始降温,而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则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积极寻求海外布局和分散风险,已成为不少投资机构的共识。

当前的市场并非盲目狂奔,而是在重建投资的理性逻辑,重新评估项目的退出策略,并深入思考产业发展的确定性。这恰恰是投资人集体认知转变的一个缩影。本文将结合这份权威报告的核心数据,深入剖析当前一级市场的真实判断,从情绪变化、赛道冷热、估值波动、退出路径和海外拓展策略这五个维度,为您呈现一个全面、立体且充满洞察的投资图景。

理性回暖,信心渐增

市场最直观的变化,便是投资人出手频率的显著提升。进入2025年上半年,投资机构对新项目的投资节奏明显加快。尽管调研数据显示,多数机构在上半年的投资次数并未超过10次,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零出手”的机构比例已大幅下降,同时,那些出手超过5次的活跃基金数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些非常活跃的风险投资基金,在上半年甚至投资了近15个,乃至更多的新项目,这无疑传递出市场活力增强的积极信号。

投资信心的逐步回暖,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两大坚实的支撑点。

其一,是估值结构趋于稳定,市场信心正在逐步修复。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赛道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估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此前存在的“估值倒挂”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对于一级市场而言,估值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投资人对项目未来退出的信心。在众多细分领域中,人工智能(AI)和具身智能这两个赛道,在一级市场被普遍认为估值偏高。有双币基金的合伙人坦言,不少具身智能项目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Demo)阶段,但其估值在A轮融资时便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起步,而清晰的回报路径却尚未显现。多位投资人对此类项目未来的估值承压持谨慎态度,他们担忧资本的热情过度推高了估值,而缺乏足够的真实商业收入支撑。

相较之下,消费、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板块,则被视为“低估中的机会”。特别是消费赛道,受益于香港市场消费股的强劲反弹,二级市场估值迅速回升,但一级市场尚未同步上涨,这为部分项目带来了结构性的“抄底”良机。

其二,香港股市正超越内地A股,成为目前最受青睐的主流退出通道。调研结果清晰表明,不仅是外币基金普遍倾向于推动被投企业在香港上市,就连以人民币为主的投资机构中,也已有超过半数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支持被投企业赴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推动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上市流程的确定性高;二是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三是发行估值相对合理。目前,科技、消费、医疗、软件、自动驾驶以及新兴的Web3.0/数字资产等方向,都被认为具备在香港上市的巨大潜力。

调研中,接近一半的投资人认为,2025年香港股市的IPO发行节奏将持续高涨,整体上市数量和融资金额有望超越去年同期水平。面对这种市场机遇与政策利好叠加的“窗口期”,约有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近期已与被投企业积极沟通,全力推动其加快IPO准备进程。其中不少机构甚至主动配合企业,进行资源对接、协助选择投行、梳理法务细节等前置工作,生怕错过这一波难得的行情。一级市场投资人普遍对能够借助这股香港IPO浪潮,有效解决被投项目退出问题抱有较大的期待。

当然,也有少数投资人暂时不考虑香港IPO,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发行定价可能不及预期;被投企业所处的行业属性较为敏感;或者认为香港市场后续再融资能力有限等。

随着退出路径的日益明朗,投资节奏的回暖也显得更加稳健。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投资人计划在未来半年内“显著增加”投资次数;而表示将“显著减少”出手的比例,则比去年第三季度末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从具体的机构类型来看,风险投资基金(VC)和企业战略投资者对下半年的投资表现出最为积极的态度。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轮投资节奏的提升,并非源于情绪化的盲目出击,而是建立在“估值合理、退出路径清晰、产业匹配度高”的多维度评估框架之上。对投资人而言,真正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具备确定性价值的项目,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硬资产”。

热赛道背后,冷思考涌现

在众多细分领域中,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应用无疑是当前一级市场交易中最为活跃的赛道。调研结果显示,这两个赛道的活跃度远超整体平均水平。这不仅得益于像DeepSeek等头部项目的成功融资所产生的“引爆效应”,更在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落地正日益成为核心驱动力。具身智能作为融合了AI大模型“大脑”与机器人“身体”两大关键技术的领域,具备将算法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的独特优势,在过去一年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积极布局。

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真正实现持续营收并具备规模化交付能力的项目却凤毛麟角。从短期来看,绝大多数具身智能公司仍停留在概念验证(Demo)阶段,其在工业、商业等场景的落地解决方案也趋于同质化,缺乏明显的差异性。一位来自大型互联网企业产业基金的投资总监坦言,进入2025年下半年,具身智能赛道的投资可能会遭遇瓶颈。他指出,去年投资人更多地关注技术路线和团队实力,而今年对“端到端”、“分层”、“仿真”、“真实数据”等深层讨论减少了许多,更多地转向关注项目融了多少钱,能否熬过行业可能出现的“冷周期”。因此,那些估值仍在5亿元以下、专注于本体和大脑的早期项目,未来大概率将难以获得主流投资的青睐。

从中长期来看,投资人的关注点正悄然转向两个重要方向:一是高度关注具身智能模型解决实际任务的能力,以及它们能否带来高质量的商业化收入;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具备深厚技术壁垒的零部件和上游智能硬件公司,比如芯片、关节、电机、灵巧手等领域,这些成为了人民币基金重点关注的“补链”方向,旨在完善国内产业链的布局。

更进一步细看,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AI硬件/消费电子、跨境出海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等方向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其中,AI Agent的排名显著上升。通用Agent和垂直Agent都受到了投资人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更多投资人看好面向消费者(C端)或专业消费者(Prosumer)群体、且具备海外拓展能力的Agent产品公司。相比之下,To B领域的Agent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国内企业客户付费意愿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这条路显得更为艰难。

同时,投资人普遍认可人工智能(AI)“出海”的长期价值。然而,对于中国AI初创公司想要走向海外,特别是要进入北美市场并获得当地风险投资的青睐,普遍认为整体难度依然相当大。多数投资人建议企业应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在产品方面,需要迅速抓住一部分用户的痛点甚至“痒点”,借助模型能力的跃升,打造出在特定圈层内有影响力、有“酷”感的产品,并快速在海外达到一定的收入规模。在营销方面,则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亲身在海外进行本地化打磨和营销推广,花费大量时间与核心用户群体和资本圈进行深度交流,帮助产品在海外迅速“破圈”。此外,企业也可以尝试曲线入局,例如:首先争取有华人背景基金的支持,或者从美国Salesforce、Zoom等企业战略投资部门寻求合作;也可以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架构、寻找本地联合创始人等方式,来降低跨境合作中的信任成本。

在热门赛道持续高涨的另一面,一些过去曾风光无限的赛道,其热度却显著下降。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赛道的活跃度,已从去年第三季度的首位下降至当前的第三位。这类赛道的共同特点是:技术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支持,商业化路径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应用场景相对单一或尚不清晰。在当前市场更注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下,它们的吸引力自然有所减弱。新能源与新材料、新能源车以及医疗等赛道,整体活跃度也显得较为低迷。投资人普遍认为,新能源赛道目前仍处于行业周期的低谷,从产能角度来看,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从细分领域的具体投资机会来看,部分双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更关注新能源“出海”的机会,或者直接投资海外新能源资产,例如电站等。

而医疗投资的低迷,则是因为过去两年,一级市场估值虚高,二级市场退出难度增大,导致医疗投资的热度一度下滑。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投资人对医疗行业的态度已从过去的“冷眼旁观”转向了“精准筛选”,并形成了三大策略:首先是“看利润”,不再盲目投资创新药,而是倾向于投资那些已经具备盈利能力的仿制药、器械以及专科医院等项目;其次是“看AI与交叉创新”,AI4S(AI for Science)、AI制药、脑机接口等科技与医疗融合的方向成为关注焦点,但这需要团队具备深厚的跨学科背景和技术转化能力;最后是“看并购潜力”,不少机构已转向从“PE+并购”的逻辑入手,积极参与那些具备整合价值、业务模式已成型的中后期项目。

全球化布局,寻求多元路径

在全球市场竞争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投资机构越来越意识到“出海”战略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下,如何借助国际化平台,比如香港市场,来完成资本的有效闭环,正成为中国一级市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调研数据显示,关注北美市场的投资人比例已从去年的约17%大幅降至8.8%。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欧洲地区正逐渐成为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区域。多位投资人强调,东南亚市场具备灵活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丰富的并购机会,未来在企业“出海”战略中必将占据更大比重。而欧洲地区,作为美国市场在高价值消费品、科技与能源等领域的替代选择,已成为投资人关注的第二大市场。

在企业“出海”方式上,供应链和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在海外进行“绿地投资”已成为未来投资人关注的首选,而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海外销售网络。这种转变表明,“出海”不仅仅是市场扩张的问题,更是提升企业全球化战略能力和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有34%的投资人关注绿地投资形式的“出海”,他们希望中国企业能受海外人口、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主动“走出去”,逐步实现从国内出口到生产属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位双币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总监表示:“去年到今年,国内传统新能源领域可投资的好项目不多,我们今年上半年在密集考察新能源的‘出海’机会或者直接投资海外的能源资产。未来我们还计划设立一个基础设施基金,专门投资海外电站的开发,从中长期来看,这可以作为以电站资产为核心的固定收益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与文化类“出海”项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例如,中国潮玩品牌Labubu等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红,引发了市场对人工智能(AI)玩具、智能硬件等产品的新一轮投资热潮。某券商系美元基金的副总裁提到:“在消费领域,我们今年会关注各类AI玩具、智能硬件等,如果收入能做到5亿人民币以上,相对就比较好推进。最好能具备‘出海’属性,哪怕项目阶段早一些、产品形态新颖一些都可以。市场上还有一些‘水下’的新品类等待发掘,比如我们曾考察过做文具、卷发棒、房车、电动船等领域的中国公司。”

当前,在中美贸易谈判和关税博弈反复拉锯的影响下,投资人对关税政策的未来走向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受到影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鞋服、3C消费品、跨境服务、新能源和大宗商品等领域。考虑到这些行业与当前一级市场主流投资赛道的重合度较低,因此,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不过,多位投资人仍提醒中国企业,应尽快降低对美国业务的依赖,通过转移供应链或在其他海外市场寻求替代性布局来分散风险,从而减轻关税可能带来的利润冲击。这不仅是一种风险规避策略,也代表着在全球市场重构背景下,中国企业战略重心的积极转移。

综合来看,从过去的“走出去”到如今“依托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回流”,全球化战略正日益成为投资机构布局的重要方向。无论是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是香港股市提供的“走出国门+安全退出”的双重优势,都为中国企业和投资人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投资人而言,挑战已不再仅仅是押注本土增长,而是要进行全球配置、实现双向突破。这不仅是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结果,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下最理性、最积极的应对体现。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积极拥抱全球市场的战略调整,无疑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结

从140位投资人的视角望去,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变化和赛道更迭,更是一种集体认知的深刻转向:投资人不再仅仅为了追逐风口而盲目出手,而是会更清晰地评估项目的退出路径、技术壁垒以及其与产业的深度联动。他们不再一味地追逐高估值的明星企业,而是转而深挖那些处于估值洼地、结构清晰、逻辑坚实且能实现“静水流深”价值的项目。这正是中国一群有远见的投资人,在当前宏观复杂背景下,对长期主义的一次集体回应。可以说,一级市场的“下一轮周期”已经悄然开始,它可能不会来得像过去那样猛烈激进,但它所带来的,却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稳健而可持续的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3170.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一级市场呈现理性回暖态势,投资人信心渐增。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仍是热点,但估值分歧扩大。香港IPO成为企业上市优选,企业出海重心转向东南亚和欧洲。投资逻辑重建,关注项目退出策略和产业确定性。
发布于 2025-09-01
查看人数 187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