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一个符号,终结3天互联网“口水战”!

2025-11-20Twitter/X

1982:一个符号,终结3天互联网“口水战”!

1982年9月19日,一个平常的秋日,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助理研究教授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在校内的“bboard”电子公告板上,发布了一条后来深刻改变了我们在线交流方式的消息。他提出了一个建议:使用“:-) ”和“:-( ”这两个简单的符号,来区分帖子是玩笑还是严肃的评论。虽然法尔曼教授自称是这个后来被称为“笑脸表情符”的发明者,或者至少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故事的完整呈现,远比一个“孤独天才”的灵光一现要有趣得多。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个充满智慧和巧合的故事,其实开始于三天前。当时,一位名叫尼尔·斯沃茨(Neil Swartz)的计算机科学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bboard”上,向同事们抛出了一个物理难题。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物体在自由落体电梯中会发生什么。斯沃茨教授具体描述了一个场景:在一个自由落体的电梯里,一根点燃的蜡烛和一滴水银会如何表现。当天晚上,另一位计算机科学家霍华德·盖尔(Howard Gayle)以“警告!”为标题,发布了一条半开玩笑的信息。他声称,由于一场物理实验,一架电梯被“水银污染”,并遭受了“轻微的火灾损失”。尽管随后有人发帖澄清这只是个玩笑,但仍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恐慌。
A DECSYSTEM-20 KL-10 (1974) that was once located at the Living Computer Museum in Seattle.
A DECSYSTEM-20 KL-10 (1974) seen at the Living Computer Museum in Seattle. Scott Fahlman used a similar system with a terminal to propose his smiley concept.

这起事件立刻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在那个文字交流的早期时代,如何避免此类误解,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口水战”(因误读意图而引发的激烈争吵),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法尔曼教授后来在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网站上回忆道:“这个问题促使我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半开玩笑地)提出,也许明确标记那些不应被认真对待的帖子是个好主意。毕竟,在使用基于文本的在线交流时,我们缺乏面对面或电话交流时通过肢体语言或语气传达信息的方式。”他道出了当时大家共同的困扰。

1982年9月17日,也就是卡内基梅隆大学bboard上误解发生后的第二天,斯沃茨教授提出了第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也许我们应该约定一个惯例,在任何被视为玩笑的通知的主题字段中加上一个星号(*)。”仅仅几个小时内,多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就提出了替代方案。约瑟夫·金德(Joseph Ginder)建议使用百分号(%)代替星号。安东尼·斯坦茨(Anthony Stentz)则提出了一个更细致的系统:“好的玩笑用星号,坏的玩笑用百分号,怎么样?”基思·赖特(Keith Wright)力推“&”符号,他认为这个符号“看起来很有趣”,“听起来也很有趣”。而伦纳德·哈梅(Leonard Hamey)则建议使用“{#}”,因为“它看起来像两片嘴唇中间露出了牙齿”。与此同时,一些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用户已经在使用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在Gandalf VAX系统上的一群用户后来透露,他们一直在使用“\__/”来标记玩笑,认为它“普遍被认为是微笑”。然而,这个方案似乎并没有超越他们本地系统,未能广泛传播。

巧妙的“表情”密码

在斯沃茨教授最初提出建议两天后,法尔曼教授带着他如今家喻户晓的帖子加入了讨论,这一刻成为了数字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写道:“我建议用以下字符序列作为玩笑标记::-) 请侧着读。”他还补充说,严肃的信息可以使用“:-(”,并指出“也许我们应该标记那些不是玩笑的帖子,考虑到当前的趋势。”

法尔曼教授的提议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因为他首创了玩笑标记的概念——这其实是斯沃茨教授首先提出的。也并非他发明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微笑符号,因为“\__/”的符号此前已经存在。新媒网跨境认为,法尔曼教授的真正贡献在于,他巧妙地综合了正在进行的讨论中最优秀的元素:单字符方案的简洁性、类似人脸符号的视觉清晰度、哈梅教授“{#}”中暗示的侧读原理,以及一个涵盖幽默(:-))和严肃(:-()的完整二元系统。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创新,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Early computer terminals like the DEC VT-100 did not support graphics, requiring typographic solutions for displaying
Early computer terminals like the DEC VT-100 did not support graphics, requiring typographic solutions for displaying “images.”

法尔曼教授的表情符之所以能被迅速采纳并广泛传播,其简洁性是关键。当时的大学网络主要运行在大型DEC主机上,用户通过视频终端访问(法尔曼教授本人就是通过连接到DECSYSTEM-20的终端发布帖子的)。这些系统严格限制在US-ASCII字符集的95个可打印字符内,根本不支持图形显示,也无法绘制像素。法尔曼教授的解决方案,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唯一可用的工具:标准标点符号。他将这些符号重新排列在终端屏幕的严格网格中,形成了一个“图片”,生动地传达了情感。

这种基于文本的表情符以惊人的速度在阿帕网(ARPAnet)上传播开来。阿帕网是现代互联网的雏形,连接着各个大学和研究实验室。不到两个月,到1982年11月10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员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就已经开始向美国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们介绍笑脸表情符的概念,并且还附带了一份不断增长的变体列表。这个最初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内部形成的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在线交流的标志性特征。它经常被简化,例如省略掉连字符构成的鼻子,变成 :) 或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无数种变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方式。

“数字考古”的惊喜发现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多年来,最初的bboard讨论串只存在于人们逐渐模糊的记忆中。那些电子公告板上的帖子早已被删除,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也早已更新了系统,旧消息似乎永远丢失了。这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感到惋惜。

在2001年至2002年间,一位名叫迈克·琼斯(Mike Jones)的前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员,当时就职于美国微软公司,资助了一个被法尔曼教授称为“数字考古”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找回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录。杰夫·贝尔德(Jeff Baird)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设施管理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四处寻找1982年的旧备份磁带,努力寻找能够读取这些过时介质的旧式磁带驱动器,然后解码旧的文件格式,最终才得以搜索到那些实际的帖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团队最终成功恢复了整个讨论串,不仅发现了法尔曼教授那条著名的帖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原了导致其诞生的整整三天的社区讨论。这些被恢复的消息,向我们展示了表情符是如何在协作中诞生的——它并非某个“孤独天才”的单一时刻,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是群体不断提出、完善和发展共同想法的结晶。法尔曼教授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综合性方案会成为人类在数字文本中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同样,最初建议标记玩笑的斯沃茨教授,或者那些已经在使用自己微笑符号的Gandalf VAX用户,也都没有预料到这一深远的影响。

从表情符到表情包:进化的旅程

当法尔曼教授基于文本的表情符在西方在线文化中传播开来,并长期保持文本字符形式时,在地球的另一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日本手机用户也发展出了一套平行的符号系统:表情包(emoji)。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日本NTT DoCoMo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设计的表情符号集是其“鼻祖”。然而,最近的发现揭示了更早的起源。例如,日本软银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手机上发布了一套基于图片的字符集;而更早的1988年,日本夏普公司生产的PA-8500个人管理器就已经具备了可选择的图标字符功能。

与需要侧着阅读的表情符不同,表情包是小型象形图片,它们能够以更丰富的细节传达情感、物体和想法。2010年,Unicode组织将表情包标准化,随后,苹果公司在2011年将表情包键盘添加到iOS操作系统中,这一举措使得表情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爆炸式增长。如今,在日常休闲交流中,表情包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表情符。尽管如此,法尔曼教授发明的那些“侧脸”表情,依然会定期出现在短信和社交媒体帖子中,它们以一种经典而独特的方式,继续扮演着数字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IBM's Code Page 437 character set included a smiley face as early as 1981.
IBM’s Code Page 437 character set included a smiley face as early as 1981.

正如法尔曼教授本人在他的网站上所指出的,他可能并不是“第一个打出这三个字母序列的人”。在他之前,包括电传打字机操作员和私人通信者在内的其他人,可能早在1982年之前就已经使用过类似的符号,甚至可以追溯到1648年。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82年之前就曾建议,“应该存在一个特殊的印刷符号来表示微笑”。甚至原版美国IBM个人电脑早在1981年就包含了专门的笑脸字符(这也许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表情包)。

然而,法尔曼教授的贡献之所以意义重大,并非仅仅在于其绝对原创性,而在于他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背景下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从那里开始,笑脸符号得以在新兴的全球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播,并且从那以后,人们在线上沟通时再也不会误解一个玩笑的含义了。:-) 这个简单的符号,承载着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不断推动着我们交流方式的进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982-smiley-ended-3-day-text-war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快讯速览:表情符起源揭秘!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创新提出用“:-) ”和“:-( ”区分在线交流中的玩笑与严肃内容,开创了表情符时代。此前,因误解引发的“口水战”促使社区寻求解决方案。法尔曼巧妙整合各方提议,创建了简洁有效的文本表情,并通过阿帕网迅速传播,成为数字沟通里程碑。一项“数字考古”项目成功恢复了原始讨论串,揭示表情符实为集体智慧结晶。从早期的文本表情到如今丰富的表情包,这一创新持续演变,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数字表达方式。新媒网跨境快讯:法尔曼的贡献在于在正确时机提供了正确方案,其影响深远。
发布于 2025-11-20
查看人数 175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NMedia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