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跨境支付大爆发,贸易结算更轻松
2025-05-08跨境支付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正迈向新高度,跨境支付互联互通成为双方深化金融合作的关键抓手。随着区域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人民币在东盟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支付便利化、贸易融资普及化和结算环境优化三大趋势共同推动着这一进程。
支付方式更便捷
跨境二维码支付技术的落地,为区域企业和个人提供了高效的资金流通渠道。中柬双向跨境二维码支付已实现常态化运营,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在加速推进同类项目。例如,银联国际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的合作,标志着中越跨境支付网络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云闪付及银联合作钱包在柬埔寨的二维码交易金额同比激增超200%,创历史新高。这一成果得益于双方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协同——目前东盟国家已有超100家银行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实时清算提供了技术支撑。
贸易融资更普及
人民币在东盟贸易中的“硬通货”属性日益增强:
- 2024年中国-东盟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中国外贸总额15.9%
- 同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提升35%,占区域贸易总额28%
- SWIFT统计显示,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占比5.8%
具体到国别,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突破1020亿元(+27%),中柬业务量达50亿元(+45%)。对企业而言,采用人民币结算可年均减少3%的汇率损失,这对年出口额近3万亿美元的中国外贸企业群体意义重大。
结算环境更优化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的完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产业转移带来的供应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升人民币使用需求:
- 东盟10国全面接入CIPS系统
- 中资银行实现东盟地区人民币业务全覆盖
- 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多个东盟国家展开
SWIFT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已达4.33%,稳居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深化,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
这场金融互联互通的变革,不仅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更重塑着区域经济治理格局。当支付壁垒被技术突破,当货币选择因需求进化,中国与东盟正携手书写区域金融合作的新范式。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