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er全员创作者转型实战:内部员工共创内容促进品牌增长

2025-08-20海外获客

Image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团队效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命题。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海外顶尖企业如何通过“全员创作者”战略,实现品牌升级与业务增长的实战案例。这不仅是一项内部管理创新,更是一种深刻的市场洞察与用户连接新模式。
A Zoom grid view of Buffer teammates during the first Creator Café workshop, displayed on a laptop screen with colorful ambient lighting in the background.

如果你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海外知名社媒管理工具Buffer的员工频繁现身,别感到意外,这可不是偶然,而是他们精心策划、刻意为之的战略布局!Buffer这家公司正在有意识地投入资源,将“全员创作者”打造成一项公司层面的核心倡议。

这项工作的核心,源于一个非常朴素却深刻的信念:只有我们自己也成为创作者,才能真正理解用户,从而持续推动Buffer取得长远的成功。通过亲身经历创作者的成长旅程,我们不仅能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决策,更能与我们所服务的用户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有意义的连接。

“全员创作者”是Buffer在2025年开启的一项标志性品牌策略,他们以此由内而外地构建Buffer的品牌影响力。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深入剖析,看看他们是如何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的。从他们为团队成员设计的支持系统和系列工作坊,到目前已经显现的初步成效,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从“内部自用”到“全员创作者”的演进之路

Buffer与“创作”结缘的故事,远在他们提出“全员创作者”这个概念之前。早在2010年11月,Buffer的创始人乔尔·加斯科因(Joel Gascoigne)为了解决自己推文发送间隔不均的问题,在一次创业冲刺活动中,搭建了Buffer的第一个版本。

在公司成立初期,Buffer规模尚小,产品功能也相对个人化。许多团队成员都习惯于“公开构建”(building in public),他们频繁发推,像普通用户一样使用Buffer。创作,在当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工作,但那时并没有正式的结构和明确的共同预期。

随着Buffer的成长,他们的内部策略变得更加有意识,演变为一种“内部自用”(dogfooding)模式——即内部员工使用Buffer发布自己的内容,测试新功能,并在产品推向用户前捕捉并修复漏洞。这种“内部自用”模式,确实让团队与产品保持了紧密联系,也带来了有益的反馈循环。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固然在使用产品,但却未必真正体验着用户的完整旅程。

战略转型:构建“全员创作者”团队

“全员创作者”模式,是Buffer从“内部自用”模式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转变,更是一项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差异化策略。

我们不再仅仅是内部测试产品,而是共同面向公众创作内容。这意味着,我们要亲身体验客户可能面临的犹豫、创意枯竭、以及从零开始的挑战;并学会如何克服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建立自己的声音和创作的持续性;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为创作者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最终将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卓越的产品体验。

“全员创作者”倡导的是,鼓励Buffer的每一位成员(Bufferoo)以他们最自然、最舒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声音。他们可以选择最熟悉的社交平台,并围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作。这意味着,一位设计师可以分享她在Instagram上的设计流程,一位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在LinkedIn上提供行业小贴士,或者一位同事在Threads上分享她的徒步旅行经历。这并非仅仅要求你发布与Buffer相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持续创作和连接的习惯。

在2025年6月的公司全体会议上,乔尔谈到了这一转变,他认为“全员创作者”标志着Buffer文化的一次自然演进:它超越了简单的透明度,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可见性”阶段,邀请每一位团队成员以自己的方式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An overview slide from Buffer's All Hands highlighting our four strategic themes.

设定明确的团队预期

这次战略性转变是公司层面的统一行动。过去,确实有部分团队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创作者,但现在,这已经扩展到公司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团队。

为了真正实现“全员创作者”的愿景,乔尔设定了一个清晰的预期:Buffer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并开启自己的创作者旅程;同时,各级管理者则要全程支持这项工作。
Slide from Buffer’s All Hands titled ‘How to think about Team of Creators in your role,’ outlining expectations and benefits of full participation.

我们不仅仅是赋能Buffer的全体团队成员,帮助他们壮大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建立公众信誉,分享幕后真实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设定一个卓越的高标准。

这次转变,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企业文化,搭建起与社区更坚实的桥梁,更创造了一种难以复制的品牌差异化。正如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所写:“一个公司只有建立并保持其独特之处,才能超越竞争对手。”

“全员创作者”正是我们保持这种差异化的方式:它以人为本,以“边学边做”为核心。一旦我们决定要真正成为一个创作者团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构建“全员创作者”生态系统

仅仅设定一个期望,与真正构建一个能让大家周复一周、长久投入并乐在其中的项目,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即使再好的创意,一旦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也可能后继乏力。为了让“全员创作者”项目兑现其承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最初的热情;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让团队成员轻松参与、充满活力并获得回报的长期机制。这意味着要有一个强大的骨架支撑:清晰的结构、触手可及的资源,以及让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和启发的途径。

为此,我们着手创建了一个能够独立运作、随时间演进,并真正帮助Buffer员工培养可持续习惯循环的框架。这也意味着要审慎决定优先事项,并建立一套能随着动能增长而扩展的系统。

为Buffer创作者搭建支持系统

第一步是确保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获得实用的支持、清晰的路径,并拥有一个能与其他创作者联系的场所。这个基础由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首先便是专用的Slack频道。

Slack频道:#buffer-creators

Slack自然而然地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因为我们日常协作已离不开它。我们希望这个空间能反映出Buffer在外部建立的社区精神,但将其内化到公司内部。

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控制沟通节奏,将这个频道打造成一个活跃的工作空间,用于交流想法、分享成就、征求反馈、并相互鼓励。
The #buffer-creators slack channel on Buffer's Slack.

这项策略的关键之一,是始终聚焦于以人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方式,而不是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引入任何系统自动化或集成。有时,这意味着我们会询问大家本周的创作计划;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位同事在外网上发布的优秀内容,截图并附上链接,以便其他人也能为之点赞或转发。当然,永远少不了“墨西哥卷饼表情包”——这是我们Slack上的传统,用来庆祝成就、践行价值观和纪念里程碑!
An example of giving Buffer teammates shoutouts on the #buffer-creators Slack channel.

我们还特别关注那些刚开始创作,或者性格比较内向的团队成员。这样做的目的有两重:鼓励和提升曝光度。那些已经小有成就的Buffer创作者——他们通常拥有现有受众和更丰富的创作经验——也常常加入其中,分享特定平台的操作技巧、AI工作流,或者拆解热门文章的框架。
A #buffer-creators Slack post from Simon, Director of Growth Marketing, sharing an automated workflow for LinkedIn posts using RSS, Notion, OpenAI, and Buffer.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自然的“倡导者”应运而生:他们总是持续地提供鼓励、技巧,并为任何在创作者旅程中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快速帮助。

这种有意的早期培育确实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如今,#buffer-creators频道成为了一个充满实验、坦诚对话和互助氛围的活跃角落。团队成员们会公开分享草稿、请求反馈,并庆祝来自排行榜上的“Buffer连胜”。许多内容在协作评审流程下,从草稿到发布仅仅用了几分钟。这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因为团队成员可以观察不同的人是如何塑造他们的想法,并将内容变为现实的。
⮑ Checkout what Suzanne (Finance) posted from the above Slack thread, on LinkedIn!🏆

随着这个空间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增加了一个轻量级的自动化功能——每周一签到——以保持这种势头。
Automated Monday check-in notification in the #buffer-creators Slack channel.

这是一种温和的责任机制,也能激发创意分享,为一周定下基调。但这个频道的核心始终如一:

真实的人们相互支持,共同成长为创作者。

创作者团队资源中心(Notion)

下一步,就是通过丰富且易于理解的资源,提升团队成员的创作知识水平。

我们不希望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知道从何开始。我们希望创造一些感觉像是轻量级、可以“选择你自己的路径”的入门指南:既容易上手,又能实质性地提升能力。

这便是基于Notion搭建的“创作者团队资源中心”;一个帮助大家启动或提升创作者旅程的工作资料库。
A peek at Buffer's Team of Creators Resources HQ on Notion.

在里面,团队成员可以找到:

  1. 关于这个倡议为何存在、为何重要以及如何开始的清晰背景信息。
  2. 关于如何确定利基市场、选择主要平台以及设定可实现的内容目标的实用指导。
  3. 关于内容批量制作和使用Buffer进行内容排期的实用技巧。
  4. 重塑常见创作者心态障碍的练习和策略。
  5. 各平台最佳实践,以及算法行为说明。
  6. 内容多平台复用策略,帮助内容传播更广。
  7. 与个人品牌目标对齐的内容包装工具。

鉴于团队成员需要在每周四天的工作时间内平衡这项任务与日常工作,我们非常小心,避免信息过载。整个中心枢纽的语气保持温暖而精准;页面简短且具有互动性。我们内置了诸如“用这些问题确定你的‘为什么’”等提示,以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定义目标。我们还将来自#buffer-creators Slack群聊的团队成员提示和知识分享帖子融入其中,这在想法的起点和记录点之间,创造了很好的连续性。
Amanda from Buffer’s Product team shares a Bluesky thread about finding her groove as a creator, highlighting consistency, learning, and community support.

资源中心里最受欢迎的部分是“胜利之墙”:一个精选的、每日更新的画廊,展示了来自Buffer团队成员在各个平台上的真实发布内容。它提供了快速、直观的灵感,并强调了一个重要的真理:无论你分享的是与Buffer相关的工作,还是你个人关心的内容,只要你出现,就很有价值。
The Wall of Wins on the Team of Creators Resources HQ

创作者团队资源中心的使用数据显示,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积极使用它!

我们最新的Notion分析快照显示,自发布以来,总浏览量已达773次,公司内部广泛分布;这证明人们正在将其作为活跃的工作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次性启动文档。棒极了!
Notion page analytics for the Team of Creators Resources HQ.

创作者咖啡工作坊

在推出Slack频道和资源中心之后,我们还希望定期、实时地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创建一个空间,让Buffer创作者们可以连接、学习、提问,而无需自己费心去创造这样的机会。

于是,“创作者咖啡工作坊”应运而生!

这些会议被设计成轻松、对初学者友好的线上聚会,旨在帮助团队成员以更自信的态度开启并持续他们的创作者旅程。由于我们是全远程团队,这些工作坊都是可选的,但每次会议都会被录制下来,并在会后分享内容,确保没有人错过。
The first Creator Café workshop held to support Buffer teammates in their creator journeys.

我们仍处于这段旅程的早期阶段,并已为未来几个月规划了三个阶段:

  1. 第一波(基础):提供实用的课程,帮助大家培养早期的创作习惯,克服心态障碍,并提供动手实践指导。
  2. 第二波(基于需求):根据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的具体挑战、策略或机会,举办有针对性的工作坊。
  3. 第三波(集体主题):聚焦团队范围内的趋势,展示成功的案例,并突出团队成员的创意实验。

我们的第一次“创作者咖啡”已于7月21日举行,它为接下来的活动定下了基调!
A snapshot of the slide deck created for the Creator Café workshop.

我们以参观新的资源中心作为开场,并分享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早期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我们集体发布内容的势头,成功激发了所有人的热情。接着,工作坊的核心是一个互动的Figma练习,配以“英雄之旅”的背景音乐,邀请大家绘制出阻碍他们发布内容的障碍:
A snapshot of the Creator Empathy Maps exercise, from the Creator Café workshop on Figma, showing teammates’ content challenges and shared solutions.

左边的第一块白板——“创作者同理心图”——分为四个象限:“冒名顶替综合症”、“完美主义”、“不知从何开始”和“时间/精力不足”,另外还有一个“其他”区域。团队成员很快就填满了它:

  • 冒名顶替综合症:“我担心我的内容不够原创。”
  • 完美主义:“我觉得在分享任何东西之前,我需要把所有事情都搞清楚。”
  • 不知从何开始:“我有太多想法,不知道该专注于哪个。”
  • 时间/精力不足:“等我完成一天的工作,我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思考创作了。”

右边的第二块白板——同样是“创作者同理心图”——则反转了对话。对于列出的每一个挑战,团队成员都提出了克服它的想法:从小的思维转变,到使用模板、批量制作内容,或者寻找一个共同进步的伙伴。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机地分享知识的方式,价值在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作者之间流动。

我们以一个关于内容创作和缓解常见焦虑的“破除迷思”环节,结束了这次练习。最后,会议以自由讨论和问答环节收尾,这激发了我们将在下一次工作坊中延续的许多新想法。

无论我们举办任何工作坊,目标都是使其保持轻松和令人难忘的氛围。第一次工作坊,我们围绕“意大利面”这个比喻展开:内容就像意大利面,形状和风格多样,有无尽的“调味品”(AI工具、个人系统、创意技巧)来满足你的口味。反馈清晰地表明,这次工作坊让团队成员们更自信、更有启发,并准备好去尝试。
Pasta-themed Creator Café icebreaker slide, showing ten pasta shapes used as a metaphor for the variety of content styles.

如今,我们的方法仍然是循序渐进、支持性的,并且以满足团队成员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每次会议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进行。未来可期!

将Buffer的社交渠道转化为共享空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找到了他们的创作节奏,下一步便是将这种势头从个人账户扩展开来。

我们希望将更多的创造力、个性和真实的生活经验融入Buffer自有的社交渠道;将它们变成反映产品背后人群的共享空间。

这是我们品牌呈现方式的一次转变:从由少数人集中管理,转变为一个由故事组成的鲜活的、协作式的流。我们开始将团队成员生成的内容置于中心位置;从行业观察和实用的创作者技巧,到Buffer企业文化的幕后花絮和个人里程碑,无所不包。
Buffer’s Instagram feed showing a diverse mix of teammates featured across content posts, reflecting team-wide participation in content creation.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成为了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可以逐渐投入到公开的内容创作中。在Buffer的官方账号上分享意味着他们可以进行试验,建立信心,并与更广泛的受众建立联系——同时清楚自己的声音依然是真实的自我。

对于我们的受众而言,这意味着更加真实、多样的故事讲述,这是单一视角永远无法复制的。它为我们的渠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展示了公司内更多不同面孔,也更丰富地展现了成就Buffer的人和工作。

此后,我们将同样的原则扩展到了我们的博客,邀请Buffer的任何人贡献内容。这为更广泛的声音和经验塑造我们的内容打开了大门——从工程师分享产品决策,到设计师拆解创意过程。它正在使我们分享的视角多样化,并为我们发起的对话增添更多深度。

为了保持这种势头,我们积极转发和同步团队成员的内容,在问答(AMA)式话题中突出他们的工作,并鼓励社区驱动的对话。结果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我们的团队和社区相互启发,强化了Buffer品牌由其中的人构建并由所有人共享的理念。
A syndicated post on Buffer’s LinkedIn featuring Buffer Creator Åsa Nyström, VP of Customer Advocacy, sharing thoughts on scaling customer support without losing the human touch.

结合数据与定性信号衡量成功

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白衡量“全员创作者”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场数字游戏。

我们并非为了追逐广告投资回报率(ROI),也不是为了证明媒体投放的成本节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刻意跳过了如赚取媒体价值(EMV)之类的指标。我们希望讲述的故事是关于集体动能、参与度,以及对我们所服务的人群建立同理心。它关乎数十位Buffer员工开始以他们自己的声音持续出现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在一个70人的团队中,你几乎可以立刻感受到变化,而无需打开任何仪表盘。这种变化体现在我们内容流动的节奏中,体现在我们与社区的对话中,也体现在我们不断在Buffer品牌渠道上转发的团队成员帖子中。

我们也能在“胜利之墙”上看到这种变化。它每日更新,是一个活生生的画廊,Buffer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正在创作什么。有些帖子与Buffer相关;有些则非常个人化,或者根植于行业专长。这种混合是故意的,我们从未设定过“你必须发布与Buffer相关的内容”的门槛。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帮助人们以自然、自主和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创作。

构建仪表盘

虽然文化信号已经清晰可见,但我们也希望以更具象的方式来锚定我们的进展。

在项目启动前,我们通过从连接到Buffer的团队成员社交账户中提取数据,设定了基线,并确保只包含他们自己发布(而非用于自由职业或其他副业管理)的账户。这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起点,并确保我们捕捉到与故事相符的正确数据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创作者团队仪表盘”;这是我们追踪几个关键信号的主页:

  1. 活跃团队成员: 衡量采纳率,并查看在特定周或月有多少人参与。
  2. 团队总发布量: 衡量内容数量,并发现与发布、活动或文化时刻相关的峰值。
  3. 每位成员发布中位数: 理解整个团队的发布习惯,而不仅仅是那些最活跃的声音。
  4. 团队总触达、曝光和浏览量: 展示我们内容在外部的集体影响力。
    The Team of Creators analytics dashboard, showing participation, posts, and reach metrics across Buffer teammates.

仅凭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有力视角。

更重要的是,曲线呈上升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找到自己的节奏,参与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攀升。接下来,我们正在探索如何监测每位团队成员的影响力,并追踪Buffer中每周发帖目标完成的百分比。这将为我们衡量和讲述这个故事增添更多深度。

鼓励性排行榜

虽然追踪数字很有用,但我们也希望有一种方式来表彰这些数字背后的人,而不是将“创作者团队”变成一场高风险的竞争。

这就是月度排行榜的由来!
The Team of Creators leaderboard, ranking Buffer teammates by posting streaks to celebrate consistency across the team.

它的设计旨在表彰参与度和持续性,而不仅仅是最高的触达量或最高的互动量。主要的排名因素是发帖连胜(posting streaks),因为持续性是比原始曝光量和触达量更公平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Buffer团队中,社交媒体关注者数量差异很大。

除了连胜,排行榜还突出了每个人的总发帖量、点赞数、转发量、评论和回复量、触达、曝光和浏览量。目的是让团队成员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势头,同时保持协作精神。

接下来,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团队排行榜,看看哪个团队在发帖持续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旨在激发一些友好的竞争,同时保持协作精神。

创作者自信心作为成功指标

持续性很重要,但它如何改变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同样重要。

为了衡量这种变化,我们创建了一份“创作者自信心”调查,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它要求团队成员以0-10的等级评估:他们作为Buffer创作者进行创作和分享的自信程度如何,他们能否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及他们目前的自信心与支持系统建立之前相比如何。

秉承Buffer一贯的风格,我们公开了所有结果!这项调查并非匿名,每一份回复都直接分享在“创作者团队资源中心”内部。这种透明度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能看到哪些做法有帮助,哪些地方需要更多支持,以及当我们为彼此的声音留出空间时,可能实现怎样的成就。
Team of Creators confidence survey responses showing individual scores, posting frequency, and resources teammates found most helpful.

自资源中心启动以来,团队成员的平均自信心分数比该倡议之前上升了整整两分!这是一个稳定且可衡量的变化,反映了参与的持续性以及人们在分享自己声音时所找到的舒适度。

目前的成果

早期的信号令人鼓舞!参与度很高,Buffer以外的人也开始在他们的信息流中注意到“Buffer无处不在”。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一战略已在海外社媒圈引发广泛关注。
Community reactions to seeing more Buffer teammates show up in their feeds.

Buffer来自各个团队的成员都在分享各种内容,从个人感悟到他们工作的幕后花絮。有些人在建立全新的内容垂直领域;另一些人,曾经对发帖感到更不自在,现在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涌现了许多突破性的时刻;有些帖子火爆传播,带来了稳定的粉丝增长;也有一些小的复合式胜利,它们形成了习惯循环,让团队成员更容易持续地出现。

自启动以来,我们已看到:

  • 90%的团队成员积极参与
  • 总计4132个帖子
  • 总触达量2,529,156次
  • 总曝光量3,705,897次
  • 总浏览量1,852,648次
  • 每位团队成员发帖中位数达43次

我们还注意到社区与我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帮助我们为产品发布和重要里程碑造势。

举例来说,对于LinkedIn个人资料分析功能的发布,Buffer的创作者和社区成员在发布前就发布了协调一致的预告。这使得产品发布成为了一场公司和社区范围内的盛事,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因此,针对特定团队成员的产品问题和建议也有所增加,这表明连接的圈子正在扩大。
Snapshot from our #buffer-launch-squad Discord channel; the Buffer community comes together around product launches, inspired by seeing teammates more active as creators.

明确的期望、可访问的资源以及共享的动能相结合,是这个项目在最初的兴奋期过后仍能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创作行为不再是我们在“业余时间”做的事情。它已融入到我们构建、连接以及服务用户的方式之中。

保持活力与未来展望

随着系统和结构的到位,“全员创作者”项目仍处于其早期阶段。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我们正有意识地努力保持其高涨的能量和稳定的参与度。

其中一部分是庆祝。在每月的全体会议上,我们会表彰排行榜上的团队成员——这些时刻总能带来笑容和掌声。同样的精神也体现在我们的#buffer-creators Slack频道中,那里每天都洋溢着鼓励,并且常常以墨西哥卷饼表情包的形式出现!
A slide from Buffer’s August All Hands highlighting teammates with the longest posting streaks on the Team of Creators leaderboard, celebrating 32–33 weeks of consistency.

我们同样有意识地倾听。这项倡议不断演进,以响应创作者们的需求——无论是新的资源、一对一支持,还是深入探讨特定、可操作话题的“创作者咖啡工作坊”。很快,我们将尝试轻松有趣的内部挑战;提供有趣、低压力的提示,以保持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如果你一直关注并好奇这样的模式如何在你的团队中运作;或者你对我们接下来会尝试什么感到好奇,欢迎随时与我们交流。我们总是乐于分享我们是如何构建的,正在学习什么,以及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你也可以通过LinkedIn私信我提出任何问题!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6663.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海外社媒管理工具Buffer推行“全员创作者”战略,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内容创作,旨在更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搭建支持系统、资源中心和工作坊,Buffer赋能员工成为创作者,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真实的声音和故事,从而构建更具人情味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业务增长。
发布于 2025-08-20
查看人数 1587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