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电池爆容量!手机将破万毫安时,巨头为何观望?

2025-09-14前沿技术

Image

在移动互联深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智能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我们连接世界的窗口。用户对于手机的期待也水涨船高:更轻薄的机身、更强大的性能、更持久的续航,似乎成为了永恒的追求。特别是在电池技术领域,小型化与大容量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硅碳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正目睹一场深刻的变化,它不仅推动了智能手机设计的迭代,也重塑了全球不同市场的电池配置策略。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硅碳电池的广泛应用。这种新型电池技术,使得在相同体积下能够集成更高的电池容量,或者在保持现有容量的同时大幅缩小电池体积。例如,国产品牌荣耀推出的荣耀Power手机,其高达8000毫安时的电池容量,甚至超越了一些平板电脑的续航表现;而OPPO Find N5这样的折叠屏手机,则在极致轻薄的机身中实现了5600毫安时的电池容量,其纤薄程度与美国三星的Galaxy Z Fold 7不相上下,电池容量却足以媲美一些超大杯旗舰机型。

硅碳电池的崛起与市场布局

荣耀和OPPO并非孤军奋战。包括华为、小米、vivo、一加以及Nothing等众多国内及新兴品牌,都已在其2023年及2024年发布的多款手机中采用了硅碳电池技术。这股潮流不仅限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领域也早已受益。比如,Whoop可穿戴设备自2021年起便与硅拉纳米技术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合作,开始应用硅碳电池。更宏观地看,从美国通用汽车到德国保时捷,电动汽车制造商们也对这项技术投入了大量研发和资金,可见其在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巨大潜力。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苹果、美国三星和美国谷歌这三大巨头,迄今尚未在他们的主流产品线中广泛采纳硅碳电池。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一方面是这些品牌不断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设计美学,另一方面却是对这项已显现出明显优势的技术保持观望。尤其是在美国三星和美国谷歌的折叠屏手机以及如近期发布的美国苹果iPhone Air这类超薄机型上,硅碳电池的潜在应用前景显而易见。这种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技术采纳速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技术解析:硅碳电池的机遇与挑战

“硅碳电池”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对现有锂电池技术的一种升级。它并非替代锂电池,而是锂电池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从最基本的原理来看,电池主要由正极(阴极)和负极(阳极)构成,锂离子在这两者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完成充放电过程。

在绝大多数现代锂电池中,正极通常以锂化合物为基础,而负极则主要使用石墨。硅碳电池的创新之处,恰恰在于负极材料的改变,它采用了硅和石墨的混合材料。相比于石墨,硅的能量密度几乎是其十倍。这意味着,即使只添加少量硅,也能显著提升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例如,荣耀在2023年推出的Magic V5折叠屏手机,率先将负极石墨材料的15%替换为硅;而其他一些手机的硅含量甚至低至5%。

提升硅含量,意味着在相同的电池体积内可以封装更多的电量,因此,各大制造商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硅的比例。然而,将石墨完全替换为硅,目前仍面临一个关键障碍:尽管硅的能量密度极高,但它在寿命方面存在一个显著的缺点。

当石墨负极在充电过程中吸收锂离子时,其体积会发生轻微膨胀。相比之下,硅负极在吸收相同数量锂离子时,体积膨胀的幅度要大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复的显著膨胀和收缩会逐渐损害电池的内部结构,最终导致电池寿命的缩短——这对于那些习惯长时间使用同一部手机的用户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电池老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极膨胀与电池鼓包导致外壳变形并非同一现象,但它确实是影响电池长期性能的多个因素之一。简单来说,硅负极能够带来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但其长期稳定性仍需更多验证。

行业巨头的审慎与合规考量

这种潜在的寿命问题,或许正是美国苹果、美国三星、美国谷歌等巨头尚未全面拥抱硅碳电池的原因之一。这三家公司都将长期的产品支持和可靠性作为重要的卖点,如果转向可能过早出现性能衰减的电池,无疑会对其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欧盟的法规也对智能手机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最新的规定,智能手机电池在经过800次充电循环后,其容量必须至少保留初始容量的80%。尽管有硅电池制造商如Group14表示其产品能够达到这一标准,但对于科技巨头而言,在引入新技术时,他们通常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除了技术寿命和法规合规性,电池容量本身也受到国际运输规定的制约。根据现行规定,容量超过20瓦时(Wh)的电池单元,会被标记为“危险品”,在国际运输,特别是空运过程中,会面临更为严格的限制和更高的运输成本。以标准3.7伏电压计算,20瓦时大约相当于5400毫安时。这为制造商设定了一条隐形的界限,鼓励他们将电池容量控制在这一阈值之下。

例如,Nothing Phone 3在印度市场发售的版本配备了高达5500毫安时的电池,但其欧洲版本则降至5150毫安时,恰好低于增加运输成本的临界点。这仅仅是众多区域性电池尺寸差异的例证之一。外媒报道称,一加也曾向行业媒体Android Authority承认,正是受限于运输规则,其Nord CE4 Lite在欧洲市场使用了容量较小的电池。这些实例共同描绘了一个全球市场背景下,电池技术应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图景。

手机型号 销售区域 电池容量 (mAh)
Nothing Phone 3 印度 5500
Nothing Phone 3 欧洲 5150
一加 Nord CE4 Lite 欧洲 较小容量

未来展望:技术演进与市场分化

硅碳电池技术在智能手机中首次应用至今已两年有余,我们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制造商能够更清晰地评估这些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长期性能和寿命表现。如果初步数据反馈积极,没有出现重大问题,那么我们可以预见这项技术将迎来更激进的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硅在电池负极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从目前的15%甚至5%逐步向20%乃至更高迈进,直到达到收益递减的临界点。这将直接体现在“常规”手机电池容量的不断增长上。例如,OPPO已确认其下一代旗舰机型Find X9 Pro在中国市场将配备7500毫安时的大容量电池,而有传言称荣耀Power 2的电池容量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10000毫安时,这几乎是某些便携式充电宝的两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对极致轻薄的追求,市场上也将涌现出更多效仿美国苹果iPhone Air和美国三星Galaxy S25 Edge设计的机型,它们无疑将在保持纤薄的同时,通过硅碳电池技术实现更大的续航能力。

真正的悬念在于,美国苹果、美国谷歌和美国三星何时以及是否会全面采纳这项技术。当前,硅碳电池的研发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继续提高硅的比例以追求更高能量密度;二则是专注于探索如何有效降低硅带来的副作用,例如通过新的材料配方或结构设计来改善循环寿命。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方向正是这些行业巨头所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正在等待,直到硅碳电池的各项性能达到一个更为平衡、妥协最小化的状态,就像他们此前在快充技术应用上的缓慢而审慎一样。美国三星尤其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毕竟在过去九年里,其一直对重蹈Note 7电池事件的覆辙心有余悸。外媒曾有报道,美国三星表示,尽管他们正在研究硅电池技术,但会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

一些行业观察

顺便提一下,请勿将“硅碳电池”与“碳化硅”混淆。碳化硅是一种化合物材料,它在当前科技领域也日益活跃,应用范围广泛,从电动汽车的半导体元件到美国Meta公司AR眼镜中的光学镜片,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两者虽都含“硅”和“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技术概念和应用方向。

回顾过去,我们手机电池的容量一直在增长,但早期的大容量手机往往厚重如砖。想象一下,如果将如今的硅碳电池技术,应用到那些追求极致续航的特色手机上,例如一些特殊用途的户外手机,能实现怎样的突破性表现?

当然,如果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更纤薄的手机,那么硅碳电池能提供的帮助也并非无限。目前,一些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其厚度已经接近USB-C接口的宽度。未来如果想要进一步突破极限,或许还需要在接口、内部结构等更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取舍。

值得关注的动态

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持续关注以下行业动态:

  • 近期外媒对智能手机充电速度和温度进行了深入测试。这其中,电池寿命与充电速度之间的平衡,是许多制造商正在重新考量的重要领域。
  • 电动汽车行业在推动硅电池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外媒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硅电池的优缺点,以及它与正在兴起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之间的异同。这为我们理解电池技术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提供了视角。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0k-mah-phones-silicon-carbon-giants-wait.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硅碳电池技术日趋成熟,推动智能手机设计迭代。国内品牌如荣耀、OPPO等已广泛应用,提升电池容量或缩小体积。但苹果、三星等巨头尚未跟进。硅碳电池通过改变负极材料提升能量密度,但长期稳定性仍需验证。法规和运输成本也影响电池容量选择。
发布于 2025-09-14
查看人数 204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