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for X”模式陷阱:5年亏1.6亿,跨境警惕!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科技初创企业的成长故事常常令人瞩目。它们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迅速吸引大量投资,在短时间内估值飙升,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成为行业领跑者。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探究这些高增长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其商业模式的韧性与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以全球出行巨头Uber为例,它曾是“独角兽”企业中的佼佼者,估值一度超越了当年作为私有公司时期的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这种高速发展的势头,无疑在全球范围内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效仿。
然而,近日有海外信息披露了Uber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些关键财务数据,这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观察其增长背后的运营成本。数据显示,Facebook在成立五年之际,已实现2亿美元的健康净利润,而其营收为7.77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Facebook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根据2025年最新财季的报告,其运营利润率达到了31%。
相比之下,Uber在早期阶段的财务表现有所不同。根据披露的信息,在2023年,即Uber运营的第四年,公司在1.04亿美元的营收基础上,亏损了5600万美元。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即Uber运营的第五年,公司的亏损额更是激增至1.6亿美元,同期营收为1.01亿美元。这意味着,在营收翻倍的同时,亏损额却几乎翻了三倍。
另一份海外报告也指出,Uber曾在某个未公开的时间段内,在4.15亿美元的营收基础上,亏损了4.7亿美元。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Uber在初期阶段的财务图景,显示出其在高速扩张中伴随的巨大投入。
对于初创企业在早期阶段出现亏损,市场通常会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现象。许多创新型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扩大用户规模,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市场推广、技术研发和团队建设。它们寄希望于通过“烧钱”换取市场份额,待形成规模效应后再实现盈利。然而,这些披露的财务数据也提醒我们,高速增长并非盈利的代名词,成功的路径并非坦途。
风险投资的本质便是高风险、高回报。在硅谷乃至全球的创业生态中,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追求稳健和低风险,或许更适合选择那些生活方式型企业或服务代理机构。但对于像Uber这样怀揣宏大愿景的初创企业而言,它们往往选择更具挑战性的道路。然而,即便拥有远大的抱负,其财务报表上的亏损数字依然引人深思。
回顾历史上的科技巨头,或许能提供不同的视角。例如,微软在1981年首次融资时,以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获得了公司5%的股份,这笔投资当时约合5.25亿美元估值中的5%股份。当微软于1986年上市时,其税前利润率已高达34%。这意味着,微软在上市前已经通过自身盈利实现了多年的可持续增长。
当然,将Uber与微软进行简单对比并非完全合适。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电脑用户在家庭中的普及率不足10%。而如今,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接近30亿,市场规模和用户触达能力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微软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关于“自我造血”能力的启示,这对于那些业务模式尚未完全验证,却通过“一对一协议”(即以10亿美元估值获得1亿美元投资)寻求巨额融资的初创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外媒数据,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100家初创企业获得了一亿美元或以上的融资。而2023年全年,此类交易共有126笔,其中2023年下半年仅有23笔。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近年来创投市场对于“超级融资轮”的热情持续高涨。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尽管每年投入到私有科技公司的500亿美元资金规模巨大,但与共同基金和公开市场投资者部署的数万亿美元相比,仍属于小范围。同时,由于这些交易主要发生在私有市场,普通投资者相对而言承担的风险较小,不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那样直接影响退休基金。
只要Uber的财务信息保持私有,外界对其的看法就可能更加偏向于其“成功者”的形象。它的商业模式被赞誉为具有颠覆性、开创性和必然性,甚至引发了无数模仿者。许多通过应用程序提供按需服务的初创企业,都以“X领域的Uber”来描述自己的战略。从按需杂货、上门清洁,到搬家、割草,甚至是医生上门、按摩、理发、鲜花预订、酒水配送、遛狗和披萨外卖,几乎所有服务领域都出现了“Uber for X”模式。
然而,如果像Uber这样的行业先行者,需要每个季度烧掉数千万美元才能维持业务增长,那么对于那些仅仅因为“看起来像是稳赢模式”而效仿其商业模式的无数“Uber for X”初创企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2024年投入到按需服务初创企业的41亿美元资金,其未来前景又将如何发展?
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一些信号。例如,一家名为Homejoy的“家政版Uber”公司,在获得了3970万美元融资后,于2025年7月宣布关闭。尽管其官方声明将其归因于针对员工分类方式的集体诉讼,但也有观点认为,监管部门对员工分类的关注,可能只是对Homejoy本已陷入困境的业务的最后一击。值得注意的是,Uber目前也正试图应对类似的集体诉讼。
2025年,硅谷一些知名投资人已发出警告,关注初创企业过度烧钱的问题,尽管他们同时强调这并非科技泡沫。其中,Uber的投资人比尔·格利(美国知名投资人)和Lyft的投资人马克·安德森(美国知名投资人)最为直言不讳。然而,他们都谨慎地避免点名具体哪些公司存在过度烧钱的问题。或许,这些警告也触及了他们自身投资组合中的一些企业。
对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无论是从事电商、游戏、支付还是贸易领域,观察这类全球性科技巨头的成长与挑战,都具有深远的参考意义。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财务的稳健性与盈利的可持续性。盲目追随市场热点,忽视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可能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面临更大的风险。理解和借鉴这些国际经验,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布局,实现健康而长远的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ber-for-x-trap-5-yr-loss-160m-aler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