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促陷阱!跨境利润狂降60%,快学这招保命!
大促硝烟散去,跨境卖家如何告别“赔本赚吆喝”,实现盈利突围?
每逢海外电商大促,跨境圈总是备受关注。然而,在流量与销量的激增背后,许多卖家却发现,今年的光鲜数据之下,实际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曾经倾注百分之百心血策划的促销活动,其效果竟与平日的普通秒杀相差无几,这让不少深耕多年的老卖家感到一丝无奈。新媒网跨境获悉,一位在海外电商摸爬滚打五年的资深卖家,在一次线下交流会上感慨:“忙活半天,感觉不只是赚个辛苦钱,更像是在为平台‘打工’。现在首要任务,就是赶紧调整价格策略,先保住我们的本钱。”
这种情绪并非个例。大促前夕,不少卖家为了冲销量,不得不持续降价。然而,数据显示,有些产品的销量反而下降;大促结束后,市场热度冷却,销量又会迎来一波回落。整个七月下来,忙忙碌碌,最终账本上却还是颗粒无收。有卖家甚至苦笑着表示,正考虑启动公司财务BP(业务财务伙伴)的清滞计划,但又隐隐担忧:“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窘境会不会再次上演?
在如今流量成本高企、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促销期间常见的“以价换量”策略正变得异常危险。当商品定价未能守住利润红线,即使销量数字看起来再亮眼,企业也可能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泥沼。更令人警醒的是,促销期间未能及时出清的滞销库存,其高昂的长期仓储费用会像“吞金兽”一样持续吞噬本已微薄的利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无论卖家采取何种销售策略,此时,财务BP的战略价值都显得尤为关键。一个懂经营、会算账的财务BP,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调整策略,不仅要能精准把控企业利润,更要能灵活制定定价方案。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不少卖家在发愁“是不是又要清库存了”的时候,往往感到迷茫,就像“骑在了一匹精力不足的老虎背上”,担心受怕却又找不到方向。此时,以财务思维为引导,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如何科学定价。
我们可以将定价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它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可以组合运用,帮助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找到最佳平衡点:
- 成本导向定价:稳住利润的“压舱石” 这种策略以产品生产和运营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利润空间来定价。它确保了企业的最低盈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仅仅依靠成本定价,可能会错失市场机遇。因此,它更多是作为定价的“底线”,而非唯一的考量。
- 市场导向定价:挖掘价值的“金钥匙” 这种定价方式更侧重于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竞品价格。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从而制定出能最大化营收的策略。它要求企业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创造价值。
- 竞争导向定价:巧妙生存的“智慧杆”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依据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定价是一种常见策略。它可以是略高于、持平或低于竞争对手,旨在通过价格策略获取市场份额或维持竞争优势。这需要企业知己知彼,灵活应变,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 撇脂与渗透定价:把握时机的“双刃剑” 对于新产品上市,可以采用“撇脂定价”,即初期设定高价,快速收回研发成本,后期再逐步降价;或者采用“渗透定价”,初期设定低价,快速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这两种策略都强调抓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把握市场机遇。
- 需求差异定价:精准收割的“绣花针” 这种策略是指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不同购买时段或不同销售渠道,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会员专享价、促销套装价等。它要求企业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通过价格区分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谈到库存管理,新媒网跨境认为,公司近六成的利润被积压的产品“吃掉”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曾服务过一家从事清滞业务的跨境企业,由于其SKU数量庞大,滞销品管理成为了一个核心痛点。我们给出的建议是,专门设立“清货专员”岗位,负责紧盯那些销售不佳的库存(主要看库龄和动销率等核心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库存,就立刻与销售团队协商,讨论能否通过打折、捆绑销售等方式尽快卖出。如果确实难以售出,则要考虑是作为赠品随其他畅销品送出,还是进行员工内购,甚至直接报废处理。结合其他几点优化建议,该公司的滞销品清理速度提升了两倍,成本回收额也比以前高出不少。
许多卖家可能从未认真计算过滞销品的实际成本。不妨拉出过往的产品毛利情况,仔细看看那些“负毛利”甚至“大负毛利”的产品总额,您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仅仅是对滞销品进行一番管理,就能为公司省下大笔开销。让公司在滞销品上少亏钱,这正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更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开源节流。
对于滞销品,首先要做的不是凭感觉“卖不掉了”就直接丢弃,而是要算清楚,到底是卖掉划算,还是直接报废处理更划算。在决定丢弃之前,不妨再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作为赠品送出去,或者打折让员工内购,这不仅能处理库存,也算是一种员工福利。如果选择销售,可以设定一个最低售价,确保至少能回收一部分成本,例如,设定目标回收成本的五成或八成。同时,为了激励销售团队,可以设计配套的销售提成方案,让员工在清货过程中有动力,公司的利益也能最大化。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严格配套政策的支撑。例如,要严格定义何为“滞销品”,避免将原本不滞销的产品当作滞销品亏本处理。还要卡好清货的进度,避免清货太慢而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再次侵蚀利润。
无论是亚马逊会员日还是其他海外电商大促,促销日的喧嚣终有淡去之时。唯有扎实的定价策略与科学的清货机制,才是跨境卖家穿越市场周期、守护利润的基石。对于各位跨境企业的管理者们,我们真诚建议,不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财务团队伙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您分忧解难!因为,防范滞销的成本,远低于清理滞销——定价与库存管理的智慧,最终将决定企业是在市场风浪中沉没,还是在潮头稳稳站立。
给各位跨境财务岗位的朋友:财务BP作为企业核心业务伙伴,需将定价能力内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让每一次调价都精准指向盈利目标,让每一次清货都成为成本优化的契机,从而助推企业稳健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promo-trap-60%-profit-drop-biz-survival.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