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GPT-5令人失望。千亿投资AI或成泡沫。
那些未曾深入涉足人工智能热潮的人们,或许并未察觉,但公众对AI无休止地迈向超越人类智能、甚至构成人类威胁的认知,在2023年8月7日戛然而止。这一天,备受全球关注的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了其最新产品GPT-5。在此之前,该公司曾长期宣称这款产品将令所有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并掀起一场所谓革命性技术的新浪潮。
然而,事与愿违,GPT-5的实际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它不仅在用户友好性方面有所欠缺,在许多功能上甚至不如OpenAI自家产品线中的前代版本。GPT-5在回答用户指令时,依旧会犯下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其数学能力也未见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差。这与OpenAI及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此前大肆宣扬的进步幅度相去甚远。
新媒网跨境获悉,对于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科技评论家、《AI骗局:如何对抗科技巨头的炒作并创造我们想要未来》一书的合著者亚历克斯·汉娜(Alex Hanna)指出:“人工智能公司正在支撑着美国经济,而这种支撑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泡沫形态。”他进一步补充道:“人们曾以为这种增长将是指数级的,然而事实是,我们正面临瓶颈。”
GPT-5的失利所带来的影响,远超许多商业领袖和普通美国人对AI融入日常生活的预期甚至恐惧。目前,风险投资家以及包括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在内的科技巨头,已向OpenAI及众多其他AI实验室投入了数千亿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AI实验室至今无一实现盈利。
为了推动股价上涨,许多上市公司争相宣布对AI领域的投资,或宣称其产品具备AI能力,这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企业通过宣称自己是“dot-coms”以吸引投资者目光的做法如出一辙。当下,作为AI研究核心动力的高性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其在股市中的领导地位,几乎与上世纪90年代的芯片巨头英特尔(Intel)扮演的角色相似——都帮助支撑着牛市的持续上扬。若人工智能的承诺最终被证实如同“互联网泡沫”那般只是海市蜃楼,那么股票投资者或将面临一场痛苦的清算。
GPT-5的黯淡发布,或将加速清算日的到来。汉娜向外媒表示:“人工智能公司正在支撑着美国经济,而这种支撑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泡沫形态。”这次发布会的表现如此令人失望,以至于它将整个AI行业过度依赖炒作的程度,清晰地呈现在聚光灯下。
就在GPT-5揭幕之前,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曾将其与前代产品GPT-4o进行比较,他表示:“如果说GPT-4o像是在与一位大学生对话,那么GPT-5现在就像是在与一位专家交流——一位在任何你需要的领域都能随时提供服务的、真正博士级别的专家,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一位用户要求GPT-5生成一张标注有所有州名的美国地图时,它却绘制出了一幅“幻想世界”的地图,其中包含“Tonnessee”(田纳西)、“Mississipo”(密西西比)和“West Wigina”(西弗吉尼亚)等拼写错误百出的“州名”。另一位用户则要求模型列出美国前12位总统的姓名和图片,但GPT-5仅列出了9位,其中包括“Gearge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John Quincy Adama”(约翰·昆西·亚当斯)和“Thomason 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这些错误的人名。
GPT-5的经验用户对这款新版本感到震惊,尤其是OpenAI决定关闭旧版本访问权限并强制用户使用新版本的做法。一位用户在Reddit上写道:“GPT-5太糟糕了。回复简短且不充分,更令人反感的是人工智能程式化的‘说话方式’,缺乏‘个性’……而且我们没有其他模型可供选择。”面对巨大的负面反馈,OpenAI迅速妥协,重新开放了旧版本的访问权限。
科技媒体对此也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外媒Futurism网站将其评为“有点失败”,而Ars Technica则称这次发布是“一团糟”。新媒网跨境就GPT-5令人失望的公众反响向OpenAI寻求评论,但未收到回复。
尽管如此,支撑着大多数公众对AI预期的炒作机器,并未因此停歇,反而依然全速运转。由“AI未来项目”(AI Futures Project)发布的一份名为“AI 2027”的报告,对未来几年AI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其中提到:“我们预测,超人AI在未来十年将产生巨大影响,其程度将超越工业革命。”
该文件的其余部分,描绘了一条通往2027年末的路径,届时AI代理“最终理解其自身认知”。其描述之夸张,以至于令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旨在讽刺AI过度炒作的产物。新媒网跨境曾向其创作者求证,但未收到回应。
GPT-5令人失望的发布所暴露的一个问题是,它彻底颠覆了AI领域一个奉为圭臬的原则:即“规模化”(scaling up)——通过赋予技术更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将使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更近一步。正是这一原则,支撑着AI行业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芯片上投入巨额资金。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计,到2028年,仅是满足对更多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就将需要约3万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这甚至将超越全球信贷和衍生证券市场的承载能力。然而,如果AI无法有效实现规模化,那么这笔巨额资金中的大部分,乃至全部,都将付诸东流。
正如本德(Emily M. Bender)和汉娜在其合著中指出的那样,AI推广者通过模糊公众对“智能”一词的理解,成功地让投资者和追随者为之着迷。人工智能机器人之所以显得“智能”,是因为它们在语言使用上展现出连贯性。但这与真正的认知能力存在本质区别。汉娜表示:“我们倾向于在语言背后想象一个‘思想’,并将其与意识或智能联系起来。但‘通用智能’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一现象就被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所注意到,他设计了开创性的聊天机器人ELIZA。ELIZA能够令人信服地模仿心理治疗师的反应,甚至让那些明知在与机器对话的测试对象,也认为它表现出了情感和同理心。维森鲍姆在1976年写道:“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即使是极其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在短暂接触后,也能让非常正常的人产生强烈的妄想思维。”维森鲍姆警告说,对计算机的“鲁莽拟人化”——即将其视为某种有思想的伴侣——会导致对“智能的简单化理解”。
当今的AI推广者正利用这种倾向。他们将AI机器人频繁出现的错误和捏造内容,标签为“幻觉”,这暗示着机器人具有可能略有偏差的“感知”。然而,本德和汉娜指出,机器人“并没有感知”,而暗示它们有感知,则是一种“更无益的拟人化”。
普通大众或许终于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普遍性承诺并未兑现。曾有预测称,AI将导致创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领域的大规模失业,这可能促使人们认为,整个AI事业从一开始就是科技行业的一场骗局。
AI将带来工人生产力大幅提升的预测至今未能实现;在许多领域,生产力反而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在于,企业需要额外安排人员对AI输出进行双重核查,以防止其错误或捏造的内容混入关键任务应用中,例如法律简报中出现不存在的先例,或医疗处方中包含可能危及生命的隐患等等。
一些经济学家正在对更普遍的经济增长预测泼冷水。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经济学家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在2024年预测,在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将使美国生产力仅增长约0.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1%,这仅仅是AI阵营所宣称预测的九牛一毛。
本德和汉娜的著作,以及GPT-5事件的教训,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并非一个科学或工程术语,它本质上是一个营销术语。关于人工智能最终将接管世界的各种言论,也同样如此。
本德和汉娜在书中写道:“关于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宣称,是推销人工智能的一种策略。”同样地,关于AI将带来数十亿、乃至数万亿美元利润的言论,也如出一辙。与任何技术一样,利润将流向少数精英,而我们其他人则将为此付出代价——除非我们对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什么,有更清晰的认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