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狂赚百亿!这独角兽700万粉玩转“反套路”

2025-08-27Shopify

Image

当一罐“不务正业”的水,竟然成了估值百亿的独角兽?

说起当下全球饮料界最亮眼的新星,来自美国的Liquid Death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短短几年间便在美国和英国市场掀起波澜,连续三年保持着令人咋舌的三位数增长。新媒网跨境获悉,凭借其独特的品牌魅力,Liquid Death的最新估值已高达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百亿元),一举超越众多老牌劲旅,成为继红牛、怪兽之后,全球范围内粉丝数量第三多的饮料品牌,妥妥的“独角兽”范儿!

根据专业数据显示,就在2024年,Liquid Death的收入达到了3.33亿美元,相当于23.9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又增长了26%。要知道,这可是自品牌创立以来,收入翻了整整110倍的成绩!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简直是“现象级”:截至目前,Liquid Death在抖音国际版(TikTok)上的粉丝量已经突破700万大关,足见其强大的号召力。

最近,一档聚焦电商策略与洞察的播客节目《Shopify Masters》,特别邀请到了Liquid Death的创意副总裁安迪・皮尔森。这位优秀的管理者,正是带领团队把一罐看似普通的饮用水,打造成估值超百亿热门品牌的关键人物。在节目中,安迪・皮尔森与美国主持人塞雷娜・史密斯展开了深度对话,围绕Liquid Death的品牌核心、构建历程以及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解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罐“不走寻常路”的水,到底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1. 品牌核心:不只卖水,更是健康与趣味的巧妙结合

塞雷娜・史密斯在对话伊始,就直接抛出了核心问题:“Liquid Death到底卖的是什么?仅仅是水,还是有别的门道?”

安迪・皮尔森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远不止是卖水那么简单。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健康饮品品牌,旗下产品涵盖了山泉水、风味苏打水,还有冰茶。我们的核心理念很简单:就是想给人们提供更健康、更环保的饮品选择,但同时又不想让大家觉得这是在‘被迫健康’,或者是在‘将就’。你看看我们的包装,是不是很像啤酒或者能量饮料?这样大家喝的时候,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感觉更酷,更有趣。”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健康品牌总觉得,要想强调健康,就必须得板着一张脸,用特别规矩的方式去宣传,从外观到感觉都透着一股‘健康味’。但我们观察发现,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最吸引人的品牌,恰恰很多都是那些对健康不太‘友好’的:比如啤酒、能量饮料、糖果、薯片。你看每年超级碗上那些最精彩的广告,大多也都是这些品牌贡献的。于是我们就想:既然这些‘不太健康’的品牌能圈粉无数,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有趣、吸引人’的特质,直接移植到健康产品上呢?这,就是Liquid Death的品牌核心理念。”

塞雷娜・史密斯听后会心一笑:“这个理念听起来大胆,但仔细一琢磨,其实特别简单易懂,对吧?为什么健康的东西非得像菠菜一样,让人觉得乏味呢?要是能给它加点趣味和个性,肯定更能吸引咱们的消费者。”

安迪・皮尔森也认同:“没错,我们的产品只有区区10卡路里,既健康又美味。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人们对健康饮品的刻板印象,让健康变得‘好玩’起来。”

2. 品牌构建:不被传统束缚,让品牌像“角色”一样生长

塞雷娜・史密斯好奇地问:“从创意的角度来看,Liquid Death的品牌构建过程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安迪・皮尔森回忆道:“品牌最初的灵感和创意火花,都来自我们的创始人迈克。是他率先提出了‘把水装进易拉罐’这个核心点子。我刚加入公司的时候,‘干掉口渴’这个标语和那个非常吸睛的骷髅头Logo就已经有了。但更关键的是,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他进一步阐述:“很多传统品牌在起步阶段,会先制定一整套厚厚的品牌手册,详细规定‘哪些词能用,哪些词不能用’,结果反而把自己未来的可能性给框死了。幸运的是,我加入时,我们还处于那种‘边造船边开船’的阶段,没有那种僵硬的品牌手册,也没有明确的‘清规戒律’。但这恰恰是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它让品牌能够自由自在地自然生长。Liquid Death不是为了填补市场空白而硬生生‘造’出来的一个刻板品牌,它更像是迈克、我,还有团队里其他伙伴们,各自内心真正喜欢和认同的东西,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所以,当大家觉得我们品牌‘特别真实’的时候,那正是因为它源于一群有自己喜好、有幽默感,并且真心想做点有趣事情的人,而不是那些会议室里PDF文件上写出来的冰冷条文。”

塞雷娜・史密斯感慨道:“这真是与创造力的本质不谋而合,创造力本就不该受到过多的约束。”

安迪・皮尔森深以为然:“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必须要有生命力,能够不断地自我演变和生长。我之前也尝试过整理品牌手册,想把我们共同认同的原则记录下来,但每次写完都觉得‘不对劲’。那些本来充满力量和趣味的东西,一旦被写成文字落在纸面上,那种独特的魅力似乎就消失了。大概五个月后,我彻底放弃了制作品牌手册的想法,反而觉得如释重负。后来我意识到,Liquid Death与其说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鲜活的‘角色’。我们会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风格去表达,但它的内核始终是统一的。我们甚至同时使用着两个Logo,这在常规品牌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因为它的核心统一,所以反而没有冲突。”

“当我们想要推广冰茶,或者计划与其他品牌进行合作时,我们都会像编剧一样,去琢磨‘如果这个品牌是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在这种场景下,它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而不是去绞尽脑汁盘算‘我们该搞什么样的营销活动’。这种‘站在角色立场思考’的思路,反而能找到那个‘正确答案’,有效地排除了主观臆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塞雷娜・史密斯追问:“这种‘角色’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清晰起来的呢?”

安迪・皮尔森解释道:“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清晰起来的。就像要完整描述一个人很难,因为人是复杂的,有各种动机和不同侧面。我们这个品牌‘角色’也正是源于我们这群人的集合,所以它自然也就具备了各种不同的特质,并在合适的时机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这就像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就能猜到他会怎么做一样。我们了解这个品牌‘角色’,就知道它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甚至有时候它还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但又完全符合其本性的举动。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让我们能够放手去做一些传统品牌绝不会碰的活动,因为它们往往被那些刻板的规则限制住了,而我们的运营方式则更加自然和富有生命力。”

3. 营销策略:独辟蹊径,玩转“反套路”

3.1 用喜剧元素和用户产生共鸣:敢于试错,不怕被“笑”

塞雷娜・史密斯:“你们品牌在营销上非常依赖喜剧元素,但喜剧这东西挺主观的,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

安迪・皮尔森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反倒觉得喜剧才是最不主观的。它的核心在于,两个人同时看到一件事,能对其中蕴含的真实感产生共鸣。如果大家对一个笑话的主题和它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达不成共识,那这个笑话就不会让人发笑。幽默,其实是和人快速拉近距离、产生深层共鸣最快的方式,而我们发出的笑声,就是对这种联结最本能的反应。”

塞雷娜・史密斯好奇地追问:“既然喜剧这么有效,那为什么没多少品牌愿意用喜剧来做营销呢?”

安迪・皮尔森坦言:“因为这事儿确实难度大,还得承担风险。你得敢于放开自己,不断地去试错,才能找到感觉。我们就像脱口秀演员试新段子似的,把各种创意雏形快速地放到社交平台上,看看大众的反应。很多品牌在推出一个大项目之前,会先做大量的前期测试、搞焦点小组讨论,结果往往把内容磨得平淡无棱角。而我们呢,直接把创意原型推向市场,根据大众的反馈来总结经验,靠这种快速、低成本的持续尝试来判断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

“这其实和传统营销部门的做法完全反过来了——他们花好几个月时间策划大型活动,投入几百万美元进去,推出来之后就只能盼着它有用。而我们却能及时调整方向,快速迭代。”

塞雷娜・史密斯:“那你们是怎么判断营销内容算不算成功的呢?”

安迪・皮尔森分享了他们的独特方式:“我们的衡量方式确实不太一样。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公式,会分析帖子(尤其是短视频内容)的各项数据,然后给内容表现打分排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总结出规律,比如‘和这类品牌或名人合作,效果好像更好’。我们发现,转发可比点赞有价值多了,因为它代表着用户真正的认同和分享意愿;评论也同样重要,它反映了内容的互动性和话题度。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排个序,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内容表现怎么样了。一般来说,帖子发出去几分钟,我们就能初步判断它有没有火的潜力。”

塞雷娜・史密斯:“在很多人看来,Liquid Death几乎就是个‘爆款制造机’,总能产出热门内容。那有没有一些内容表现没达到预期的呢?”

安迪・皮尔森坦率地承认:“有是有,但确实不多。偶尔会有一些内容没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小成本试错’,所以就算偶尔失败了,我们也完全扛得住,毕竟没在上面投入太多时间和金钱。同样的道理,那些后来爆火的内容,其实在创作初期,也没花费我们多少时间和金钱。这就像喜剧演员,不是每个笑话都能逗乐所有人,但他们会从失败中学习,调整表达方式、组织内容,慢慢就能找到新的方法。所以,我们并不介意偶尔‘搞砸’一两次,这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3.2 尝试多种风格:守住底线,不惧争议

塞雷娜・史密斯:“对于那些也想打造品牌、尝试用喜剧元素做营销的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安迪・皮尔森建议道:“最重要的就是多尝试,别害怕失败,就像脱口秀的‘开放麦之夜’那样,在试错中不断学习。很多品牌都害怕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价,但我想说,我们的活动从没引发过大规模的抵制,因为我们心里有一条明确的底线:不冒犯任何人、不刻薄、不嘲笑任何人。有人打了个特别贴切的比方:评论区有五个人吐槽,就像一万人的足球场里,只有五个人在顶层看台发出嘘声。但人性总让我们盯着负面评论,却忽略了大量的正面反馈。所以,要是你做得内容特别好,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这反而是件好事。我们发内容的时候,要是没人不喜欢,反而会觉得有点失望。我们之前和美国名人玛莎・斯图尔特合作过一个‘砍下别人的手做蜡烛’的创意,本来还担心她的粉丝会反感,结果发现根本没有。所以,你得敢于做一些有人不喜欢的内容,才能真正做出让更多人喜欢、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东西。”

塞雷娜・史密斯:“你们的营销看起来很敢突破,那怎么确保守住底线不越界呢?”

安迪・皮尔森解释道:“我们内部有明确的原则,非常清楚哪些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当然,我们说的‘敢突破’还有另一层意思:很多我们做的内容,会先抛出一个看起来傻乎乎、甚至有点离谱的想法,然后再用60秒的时间,努力说服你,让你觉得这个想法其实挺明智的。比如说,我们和美国品牌Depend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现场纸尿裤’的产品。因为很多观众在演唱会喝了Liquid Death之后,前排的人总得上厕所,来回很不方便。我们就设计了一款带铆钉的皮质纸尿裤,让大家在演唱会上用起来既方便又酷。这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挺蠢的?但我们会非常认真地去讲道理,去解释它的‘必要性’,最后让观众觉得‘虽然一开始觉得这很傻,但他们说得好像有道理,有点被说服了’。这种‘又傻又明智’的感觉就特别有意思,我们不是为了疯而疯,而是带着思考和目的去‘疯’。”

塞雷娜・史密斯:“那你们的创意灵感通常从哪儿来呢?”

安迪・皮尔森回答:“灵感来自各种各样的地方,很少是从别的广告里找。我们更喜欢从《周六夜现场》这类节目里寻找灵感,然后去恶搞那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广告。因为大家都看过,恶搞起来才有意思,才能引发共鸣。我们会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然后再用我们Liquid Death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表达出来。无论是和美国喜剧演员伯特・克赖舍、美国音乐人特拉维斯・巴克合作,还是和美国名人玛莎・斯图尔特、美国品牌Depend合作,都是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文化碎片捡过来,再用Liquid Death那种‘异次元’的方式呈现出来,既让人觉得熟悉,又像来自一个特别的专属世界。”

3.3 用“反套路”营销:颠覆认知,连接情感

塞雷娜・史密斯:“你们之前说营销上更偏向小成本试错、快速调整,不太搞大投入的动作,但超级碗广告可是笔不小的投入啊。当时的流程是不是不一样?压力会不会更大?还是说你们用了同样的方法?”

安迪・皮尔森回应道:“当然,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大投入,但从我们当时的业务现状和品牌目标来看,拍这则广告是完全合理的。很多人看超级碗,就是为了看那些有趣的广告。我们发现,现在的超级碗广告都拼命想用华丽的画面和明星来吸引观众,所以我们反而想反着来:拍一则看起来傻乎乎的‘啤酒’广告,配上很普通的顺口溜,故意不用名人,让那些不了解Liquid Death的人,误以为是别的产品广告。这更像是一种‘反套路’的娱乐方式。”

“了解我们的人会觉得‘哦,这是Liquid Death,他们又在模仿啤酒广告了,真有意思’,而不了解我们的人则会好奇‘这啥啊?超级碗怎么放这种广告?’最后再揭晓答案,这种认知反转就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品牌总是在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自己,让你和它的联结更紧密。当你发现那个看起来像啤酒或能量饮料的罐子里,其实是清爽的水或冰茶时,这种认知上的反转,会让你和品牌的关系更加深入。所以,虽然是大投入,但我们是想做一则既贴合场景又充满创意的广告内容。据外媒数据分析公司EDO评估,这则广告是当年超级碗效果第三好的。我觉得,运营Liquid Death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品牌、业务、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问自己一句:‘有没有别人没试过的新方法?有没有我们可以去颠覆的传统?’”

塞雷娜・史密斯:“比如‘为啥水都用塑料瓶装?’这些事儿太主流、太被大家接受了,以至于没人会去追问背后的原因。”

安迪・皮尔森深有同感:“我刚加入公司的时候,Liquid Death还很小,几乎没人知道。我们打电话去介绍产品时,还得说‘我们是Liquid Death,卖罐装水的’,还得详细解释这是什么产品。那时候,有人甚至会当面说‘没人会喝罐装水的’,因为几十年来,大家早就习惯了塑料瓶装水。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水的营销一直主打‘纯净’,而为了体现‘纯净’,就得让人们能看见水,才能觉得它干净。甚至可以追溯到进化层面,比如浑浊的池水,如果你看不见,就不知道干不干净。但你去便利店拿能量饮料时,哪怕里面含有不知道多少化学成分,装在不透明的罐子里,你却从没怀疑过。”

“可我们打电话去推广罐装水时,却有人说‘罐装水?这不靠谱吧’之类的话。后来有意思的是,大概一两年后,我们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功,和美国名人玛莎・斯图尔特等人的合作也让品牌有了名气,这时候我们再打电话,对方会说‘天啊,罐装水,这主意太明显了,真不敢相信我之前没想过’。你看,大家的态度从‘这主意太蠢了’变成了‘这主意太明显了,只是没人想到’。”

新媒网跨境认为,很多事在被大众接受前,都会被当作“蠢主意”。大概每个创业者都有过这种经历,别人会说你的想法不切实际,甚至有点可笑,但如果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有独特的价值和魔力,总有一天它会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还记得苹果公司发布iPad的时候吗?当时很多人也觉得这产品太蠢了,不知道它有啥用,可现在,几乎每个咖啡店都能看到iPad,它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有些超前的想法,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被大众慢慢接受和理解。

3.4 加强付费媒体的投资:因势利导,扩大影响

塞雷娜・史密斯:“当品牌规模扩大后,是不是很难再保持最初那种活力和创意了?”

安迪・皮尔森却信心满满地回答:“没有,恰恰相反!现在我们有了更多创作素材,各种品牌、名人都主动来找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以,这非但没有让我们的创作变得更难,反而给了我们更多机会,把这种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推向更广阔的人群和更大的范围。”

塞雷娜・史密斯:“那为什么Liquid Death最近才开始在付费媒体上投入大量资金呢?”

安迪・皮尔森解释了策略的转变:“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必须产生十倍的回报才行。与其把钱投到那些大家根本不想看的传统广告上,不如用这些钱去做真正的娱乐内容,让大家真心愿意看、乐意分享。所以,我们主要是靠社交媒体和口碑营销快速成长起来的。”

“最近我们才开始在付费媒体上,比如电视广告上,投入更多。有意思的是,那些原本在网上自然传播效果很好的内容,当我们把它们改编成30秒的电视广告后,效果竟然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我们的内容策略是成功的。所以,即便现在开始投入付费媒体广告,我们的创作风格也丝毫没有改变,我们依然想做那些大家想看、同时在网上也能火起来的娱乐内容。我们始终坚信,好的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9977.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Liquid Death是一家美国罐装水公司,以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迅速崛起,估值达百亿。该公司通过健康与趣味结合的品牌核心、不被传统束缚的品牌构建以及独辟蹊径的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粉丝数量第三多的饮料品牌。
发布于 2025-08-27
查看人数 455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