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盲投血亏!3招助你狂赚人生十万!
今天,咱们来聊点营销实战里的“弯路”和“明路”。相信不少做自媒体或者线上推广的朋友,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铆足了劲儿去发内容,结果却像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水花。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对目标用户的理解。
我早些年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那时候,总觉得资源越多越好,所以吭哧吭哧地收集了几千个可以发推广内容的网站。当时的考量非常简单粗暴,就是网站的网址和它的流量数据,觉得流量大就肯定有机会。一股脑儿全收录进来后,心里还挺得意,以为以后再也不愁没地方发内容了。
然而,实战才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当我把精心准备的内容发布到这些流量巨大的平台上时,数据反馈却像泼了一盆冷水。短时间内可能确实能引来一些访客,但这些访客的跳出率高得吓人,转化更是无从谈起。很多时候,内容刚发出去,没多久就被淹没在海量的其他信息中,根本触达不到真正感兴趣的人。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大餐,却摆在了对口味完全不搭的人面前,最终只能是无人问津,白费力气。
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后来我琢磨明白了,问题症结就出在目标网站和咱们要推广的项目之间,调性根本不匹配。就拿某个专注于新产品发布和技术交流的海外社区平台来说,它的流量确实非常庞大,上面活跃着大量的自由职业者、产品经理以及程序员。这些群体,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最新的技术趋势、高效的开发工具、项目管理的心得体会等等。如果你把一个侧重生活方式的内容营销站点,或者一个销售日常消费品的外贸电商站点硬生生地推上去,即便内容再好,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的需求和你的产品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这就好比你给一群饿着肚子的食肉动物端上了一盘素菜,结果可想而知。
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用户属性的重要性,简直是营销的“命门”!咱们在选择任何一个平台进行营销之前,都必须做好最基础、最深入的信息调研工作。这个平台到底做什么的?它的用户构成是怎样的?这些用户有什么痛点?他们喜欢聊什么?有没有同类型的优秀产品在上面进行营销,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问题,都是咱们开展营销前必须弄清楚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才能让咱们的每一分投入都物有所值,而不是盲目地广撒网,最后却颗粒无收。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别急,这调研工作其实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只是需要咱们多花点心思和耐心。
在信息获取方面,现在咱们可以选择的工具和渠道非常多。比如,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智能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搜索,找出对应平台的用户属性报告。像那些用户基数庞大、影响力广泛的海外平台,这方面的公开数据通常都非常丰富,值得咱们花时间好好研读一番。这些报告往往会详细描绘出平台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兴趣偏好、职业背景等关键信息。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报告,咱们就能对目标用户有一个初步但清晰的画像,这对于后续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这类官方或者第三方提供的用户属性数据,那也不用慌,咱们可以采取一个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那就是亲自去这个网站上走一走,看一看,有没有同类型或者类似的网站、产品正在上面做推广。这其实和咱们分析竞争对手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搜索引擎的高级命令,或者直接在站内搜索,很快就能了解到大概情况。咱们要做的,就是观察那些做得好的同行,他们是如何与用户互动的?发布了哪些类型的内容?取得了怎样的反响?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可以为咱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新媒网跨境认为,光了解用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用户聚焦的地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营销。说到这里,我个人觉得,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管理和营销案例,比如那些倡导“小而美”理念的书籍中,就分享了不少通过在论坛、社群中精耕细作而成功的案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价值。
具体的实操办法,我总结了以下三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运用各种办法,找到咱们的目标用户经常出没的“根据地”。这些地方可能是一个个垂直的网站、某个小众但活跃的论坛、抑或是社交媒体上某个私密的社群群组。挖掘这些信息的方法并不复杂,但处理起来确实比较琐碎,需要咱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和归纳。
咱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搜集。比如,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与你产品或服务高度相关的行业论坛、博客评论区。也可以利用一些社媒分析工具,追踪行业KOL(关键意见领袖)的粉丝群体,看看他们主要活跃在哪里。还可以关注一些行业报告,里面通常会提及特定用户群体的在线行为习惯。
在搜集过程中,我个人的习惯是,准备一张详细的表格,将所有挖掘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包括:网站网址、论坛名称、社群ID、主要用户群体画像、活跃度评估、内容发布规则等等。并且,每一次的探索和分析工作内容,我都会清晰地记录在案,方便后续查看运营轨迹,评估不同渠道的效果。这个过程看似繁琐,但却是构建精准营销地图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张地图,咱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投放。
第二步,有了这些用户聚集的信息之后,千万不要急着冲进去就吆喝卖货。第一时间要做的,是“打入内部去”,但先不要着急说话,更不要急于发营销内容。这就像咱们第一次去一个陌生人家做客,总要先观察观察,了解了解人家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氛围。
咱们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像一个“观察员”一样,先潜伏起来,认真观察这些用户在聊什么,他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有什么困惑,有什么痛点,又有什么渴望。他们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社区有没有什么不成文的规矩?谁是这个社区里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语气是轻松活泼还是严谨专业?
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咱们真正了解这个社群的“生态”和“文化”。切记,贸然地进行硬性推广,是非常让人反感的行为。很多时候,管理员会第一时间删除你的帖子内容,甚至会直接对你禁言,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行为不仅达不到推广目的,反而会给你的品牌留下不好的印象,得不偿失。咱们要做的,是成为社群的一份子,而不是一个闯入者。只有真正理解了社群的脉搏,咱们才能知道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融入进去,并传递咱们的价值。
第三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那就是“先给予,后索取”,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咱们要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咱们的营销内容,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介绍,而应该更多地围绕用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分享经验,传递知识,或者带来愉悦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则,咱们可以设想两个不同的内容方案。
方案一:咱们直接上来就硬邦邦地推广某款“A产品”。内容上,着重介绍“A产品”的功能有多么强大,性能有多么优越,以及它能为用户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直白地强调产品的各种优势和卖点。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往往缺乏人情味,容易让用户感到被推销,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对于这种赤裸裸的广告,已经变得非常疲倦和麻木。
方案二:咱们换个思路。分享我自己通过努力赚到人生第一个十万的真实经验。在这个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巧妙地、自然地穿插提到,自己是如何通过使用“A产品”提供的某个小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从而加速了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个“A产品”在这里不是主角,而是作为一个“助攻者”出现。整个故事的核心,是围绕着“我如何成功”这个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的,而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显而易见,方案二在各方面的数据表现上,绝对是吊打方案一的。为什么呢?因为方案二首先提供了用户感兴趣的价值——“赚钱经验”。在分享价值的过程中,又自然而然地展示了产品的作用。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广告,而是主动地汲取知识和经验。当他们看到“A产品”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这种认同感和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他们会觉得,这个产品可能真的有用,因为它帮助了别人成功。
更妙的是,在方案二中,咱们甚至都不用直接给出“A产品”的购买链接。只要咱们的分享足够真诚,内容足够有价值,并且产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足够明显,那些真正感兴趣的用户,会主动去搜索引擎上搜索这款产品,甚至会主动向你咨询。这种由用户自发产生的兴趣和行动,其转化率和忠诚度,远高于被动接受的硬广。
这种“先给予,后索取”的营销策略,体现的是一种智慧和远见。它要求咱们跳出仅仅关注产品本身的局限,去思考用户真正关心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梦想和挑战。当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时,用户也会感受到这份善意,并最终以信任和支持来回报。这不仅能带来短期的销售转化,更能帮助咱们在社群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形成长期的品牌影响力。这才是真正可持续,并且富有生命力的营销之道。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