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出口稻谷飙涨71%!亚洲万亿市场竟是它!

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大洲,稻谷在其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稻谷不仅是许多亚洲国家人民的主食,更是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基石。对稻谷市场动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洞察亚洲乃至全球农业格局的演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今年,海外报告对亚洲稻谷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当前消费、生产、进出口等多个维度的关键数据和趋势。这些数据不仅描绘了亚洲稻谷市场的现状,也为我们展望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市场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十年,在亚洲地区对稻谷需求持续增长的驱动下,稻谷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健的消费上升趋势。市场表现预计将延续当前的发展态势,预计从今年至2035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1.1%。按照这一预测,到2035年底,亚洲稻谷市场的消费量有望达到8.05亿吨。
在市场价值方面,预计从今年至2035年期间,稻谷市场的价值也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届时,以名义批发价格计算,市场总价值预计将达到8003亿美元。
消费趋势分析
亚洲稻谷消费概况
今年,亚洲稻谷消费量为7.14亿吨,较上一年略有下降,幅度为0.4%。这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结束了连续四年的增长态势。总体而言,在此期间,亚洲稻谷消费量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21年的增长最为显著,当年消费量较上一年增长了2.2%。在考察期内,消费量在2024年达到了7.17亿吨的峰值,随后在今年有所回落。
在市场价值方面,今年亚洲稻谷市场总消费额温和增长至708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2.7%。这一数字反映了生产商和进口商的总收入。回顾过去,消费价值曾一度在2016年达到7344亿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7年至今年,消费价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主要消费国家分析
今年,亚洲地区稻谷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
| 国家 | 消费量(百万吨) | 占总消费量比例 |
|---|---|---|
| 中国 | 208 | |
| 印度 | 205 | |
| 孟加拉国 | 58 | |
| 合计 | 471 | 66% |
这三个国家共同占据了亚洲稻谷总消费量的66%,充分体现了它们在区域稻谷消费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从2014年至今年,印度稻谷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其他主要消费国的增长步伐则相对平稳。
在消费价值方面,中国以2624亿美元的消费额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孟加拉国,其消费额达到984亿美元。印度则位居第三。从2014年至今年,中国稻谷市场消费价值保持了相对稳定。而孟加拉国和印度则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孟加拉国年均增长3.6%,印度年均增长2.1%。
人均稻谷消费情况
今年,亚洲地区人均稻谷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包括缅甸(每人478公斤)、泰国(每人475公斤)以及越南(每人436公斤)。这反映了稻谷在这些国家居民饮食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从2014年至今年,印度的人均稻谷消费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而其他主要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则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生产动态分析
亚洲稻谷生产概况
今年,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增长之后,亚洲稻谷产量出现小幅下滑,产量降至7.14亿吨,下降了0.4%。总体而言,在此期间,亚洲稻谷生产量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22年的产量增长最为显著,较上一年增长了2.2%。在考察期内,产量曾在2024年达到7.17亿吨的峰值,随后在今年有所回落。产量的总体积极趋势,主要得益于收获面积和单产数据的相对平稳表现。
在价值方面,今年亚洲稻谷产量以出口价格估算达到7108亿美元。回顾过去,产量价值曾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17年的增长最为突出,增幅达到19%。稻谷产量价值曾在2016年达到7482亿美元的峰值,但从2017年至今年,产量价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主要生产国家分析
今年,亚洲稻谷产量最高的国家同样是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
| 国家 | 产量(百万吨) | 占总产量比例 |
|---|---|---|
| 中国 | 208 | |
| 印度 | 205 | |
| 孟加拉国 | 58 | |
| 合计 | 471 | 66% |
这三个国家共同贡献了亚洲总产量的66%。从2014年至今年,印度稻谷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是主要生产国中增长最快的。其他主要生产国的增长速度则相对温和。
稻谷单产水平
今年,亚洲地区稻谷平均单产小幅下降至每公顷5吨,与上一年持平。总体而言,单产水平持续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19年的增长最为显著,增幅为1.5%。单产曾在2024年达到每公顷5吨的峰值,随后在今年有所缩减。
稻谷收获面积
今年,亚洲稻谷收获面积总计达到1.44亿公顷,与2024年大致持平。回顾过去,收获面积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21年的增长速度最快,收获面积较上一年增长了2.6%。收获面积曾在2023年达到1.44亿公顷的峰值,但从2024年至今年,收获面积未能恢复增长势头。
进口市场洞察
亚洲稻谷进口概况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增长之后,今年亚洲稻谷的海外供应量有所下降,达到130万吨,较2024年减少了6.9%。然而,从长远来看,亚洲稻谷进口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2021年的增长速度最为突出,较上一年增长了85%。在考察期内,进口量曾在2024年达到140万吨的峰值,随后在今年有所回落。
在价值方面,今年稻谷进口额显著增长至8.42亿美元。在此期间,进口额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其中,2023年的增长最为明显,增幅达到104%。回顾过去,进口额在今年达到峰值,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
主要进口国家分析
今年,越南(66万吨)和尼泊尔(45万吨)在亚洲稻谷进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国合计占总进口量的84%。紧随其后的是也门(8.5万吨),占据总进口量的6.4%。土耳其(5.4万吨)和菲律宾(2.6万吨)的进口量则相对较少。
从2014年至今年,越南的进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8.1%。而其他主要进口国的增长速度则相对平稳。
在进口价值方面,越南以4.53亿美元的进口额成为亚洲最大的稻谷进口市场,占总进口额的54%。排名第二的是尼泊尔,进口额为1.24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5%。菲律宾则位居第三,占总进口额的12%。
从2014年至今年,越南稻谷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5.3%。尼泊尔和菲律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和24.9%。
进口价格变化
今年,亚洲稻谷的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636美元,较上一年上涨了14%。在过去十一年里,平均进口价格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其中,2023年的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到19%。进口价格在今年达到峰值,预计近期将继续保持增长。
在主要进口国家中,平均进口价格存在显著差异。今年,在主要进口国中,菲律宾的进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吨3810美元。而尼泊尔的进口价格则相对较低,为每吨275美元。
从2014年至今年,土耳其的进口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率为3.5%。其他主要国家的进口价格增长则相对温和。
出口市场表现
亚洲稻谷出口概况
今年,亚洲稻谷出口量降至110万吨,较2024年的数据减少了11.1%。然而,在考察期内,稻谷出口量整体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2022年的增长速度最为突出,增幅达到187%。因此,出口量曾在2022年达到150万吨的峰值。但从2023年至今年,出口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在价值方面,今年稻谷出口额降至7.85亿美元。总体而言,出口额在此期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其中,2022年的增长速度最快,较上一年增长了188%。在考察期内,出口额曾在2024年达到8.55亿美元的峰值,随后在今年有所下降。
主要出口国家分析
今年,柬埔寨(63.3万吨)是亚洲主要的稻谷出口国,占据了总出口量的60%。紧随其后的是印度(35.5万吨),占据了总出口的34%。中国(3.6万吨)也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
从2014年至今年,在主要出口国中,柬埔寨的出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1.3%。而其他主要出口国的增长速度则相对平稳。
在出口价值方面,柬埔寨(5.1亿美元)仍然是亚洲最大的稻谷供应国,占据总出口额的65%。排名第二的是中国(1.42亿美元),占据总出口额的18%。
从2014年至今年,柬埔寨的出口价值年均增长率为70.4%。中国和印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和3.1%。
出口价格变化
今年,亚洲稻谷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742美元,较上一年上涨了3.3%。从2014年至今年,平均出口价格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其中,2023年的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到31%。出口价格在今年达到峰值,预计在近期将保持增长。
不同出口国的价格差异显著。在主要供应国中,中国的出口价格最高,为每吨3918美元。而印度的出口价格则相对较低,为每吨327美元。
从2014年至今年,中国在价格方面的增长最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1.9%。而其他主要出口国的出口价格则有所下降。
总结与启示
亚洲稻谷市场展现出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韧性。从消费、生产到进出口的各项数据都表明,稻谷作为亚洲粮食安全的核心,其市场动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挑战,但整体市场仍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而言,持续关注亚洲稻谷市场的最新动态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贸易的潜在机遇,也能为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深入了解各国的消费习惯、生产能力以及贸易政策,将有助于我们在跨境贸易、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共同推动亚洲区域粮食贸易的健康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