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亿!京东狂吞欧洲千家店,要用“小时达”掀翻Temu!

2025-08-31Temu

Image

新媒网跨境获悉,一场震撼欧洲零售业的大手笔交易悄然落定!2025年7月30日,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正式宣布,将通过旗下子公司,向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发起一项自愿公开收购要约。这笔交易计划以每股4.6欧元现金的价格,收购Ceconomy所有流通股,总估值高达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85亿元。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Ceconomy旗下拥有两大在欧洲家喻户晓的消费电子零售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据了解,它们在欧洲11个国家拥有超过1000家实体门店,雇佣员工接近5万人。这样庞大的商业版图,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消息传出当日,Ceconomy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应声上涨6.8%,而京东港股则略有下跌。这足以说明市场对这笔交易的期待与审慎。毫无疑问,这起中国电商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收购案,标志着京东国际化战略的一次关键转折,从过去的“轻资产试水”转向了“重资产深耕”。

从耐心谈判到战略联姻:一场跨国合作的智慧博弈

这场震动欧洲零售业的收购,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今年7月24日,Ceconomy就对外确认,正与京东进行深入谈判,京东计划出资每股4.60欧元现金发起公开收购要约。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京东第二次向Ceconomy伸出橄榄枝。早在2023年,双方曾进行过并购谈判,但彼时未能达成一致;2024年初,京东也曾尝试洽购英国电子连锁Currys,同样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一次的谈判过程却异常顺利,进展迅速。短短一周后,到了7月31日,京东便正式宣布了收购决定。更令人欣喜的是,Ceconomy的四大股东——德国Haniel、德国Beisheim、德国Freenet和德国Convergenta——都对此次交易表达了明确的支持,并已签署承诺接受要约,涉及合计31.7%的股份。其中,作为Ceconomy创始家族的投资公司,德国Convergenta在出售3.81%股份后,仍将保留约25.4%的股权,并选择成为京东的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强强联合,无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economy本身的历史背景也颇为深厚。它的前身是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集团旗下的消费电子业务板块,于2017年分拆独立上市。尽管近年来全球零售业面临电商浪潮的冲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Ceconomy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2025年第一季度,其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仍实现了66.6%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000万欧元,这已是其在市场疲软中连续第九个季度保持盈利增长,表现令人瞩目。

根据这次交易的条款,收购完成后Ceconomy将继续保持运营独立性,其现有的团队、员工协议以及办公地点都将不会有调整计划。德国Ceconomy首席执行官Kai-Ulrich Deissner对此评价道:“这正是在恰当的时机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足见双方对未来合作充满信心。预计这笔收购将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届时,一个融合了中国电商效率与欧洲本土优势的全新零售模式,将在欧洲大陆上绽放。

京东出海的“重资产”豪赌: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型

京东此次对Ceconomy的收购,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国际化战略经过反复磨砺、全面转向“重资产本地化”的关键一步。回顾过去十余年的出海征程,京东经历了多次探索与调整。自2014年刘强东提出“国际化是内心最后一个梦”以来,京东国际业务的负责人几经变动,业务模式也在B2B与B2C之间多次切换。从2015年在印度尼西亚推出JD.ID,到2017年与泰国合作伙伴启动JD Central项目,再到2020年关停B2C平台Joybuy转向B2B的“京东全球贸”,以及2023年彻底退出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市场,每一次尝试,都充满了挑战与学习。

2022年,对于京东的国际化战略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京东在荷兰推出了创新零售品牌ochama,这个品牌巧妙地结合了自动化仓储与线下自提点,首次将国内备受认可的“即时零售”模式成功复制到了欧洲。这一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ochama已在24个欧洲国家提供全品类的商品配送和自提服务,为京东在欧洲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到了2025年6月,刘强东在一次小范围分享会中明确表示:“我们在欧洲干了三年,现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国际业务未来必须走“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的重资产路径。这番话,无疑为京东的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方向。收购Ceconomy,正是这一“重资产”战略的极致体现。通过Ceconomy遍布欧洲的千家门店网络,京东将一举解决长期困扰其欧洲发展的两大痛点:货源短缺与运力不足。这些门店将不仅仅是销售终端,更将转化为京东在欧洲的“前置仓网络”,配合京东世界领先的物流技术,未来有望将欧洲的配送时效从普遍的2-3天,大幅压缩至小时级。新媒网跨境认为,这对于改变欧洲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无疑是革命性的。

改变欧洲电商格局:本土化“小时达”的冲击波

当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凭借“砍价免单”和“1美元耳环”等策略,迅速在欧美下沉市场攻城略地时,京东却以185亿人民币的重磅交易,收购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这无疑在欧洲电商战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众所周知,Temu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货源地直发模式”:卖家直接从中国仓库空运发货,平台物流负责尾程配送,从而实现了“零仓储成本”的轻资产运营。然而,当京东将Ceconomy遍布欧洲的千家门店转化为前置仓网络后,Temu的这套轻资产逻辑或许将面临根本性质疑。

京东提出的“欧洲小时达”蓝图,直击了Temu在物流时效上的“软肋”。试想一下,以德国MediaMarkt门店为支点,京东能够将配送时效从跨境模式的2-3天,一举压缩至小时级别。这种即时性的购物体验,在电子产品领域尤其具有决定性——当一位德国消费者急需一台用于紧急会议的投影仪,或者家中取暖器突发故障时,物流实效的巨大体验落差,足以颠覆他们的购买决策。

另一方面,京东通过Ceconomy既有的庞大本地供应商网络,目前已合作超过3000个品牌,这使得京东能够天然地规避跨境关税和高昂的国际空运成本。在高端电子产品这类高客单价品类上,这种本地化的采购和运营优势,很可能让京东在价格上反超那些依赖跨境直发的竞争对手。

同样,中国快时尚跨境电商Shein在欧洲也预计将面临冲击。Shein以其卓越的供应链效率和快速上新能力而闻名,但其引以为傲的物流效率,在京东“小时达”的本地化履约体系面前,瞬间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对于急需一件派对礼服或一套职场正装的消费者而言,几天的等待时间与一小时的即时送达,时间差就是决定购买与否的关键。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种对消费者即时需求的精准把握,将是京东在欧洲市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如果说Temu和Shein已经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供应链和价格优势的强大潜力,那么京东的这一步棋,则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重资产本地化”战略,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构建本土化竞争优势的巨大可能性。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内Ceconomy股价的积极变动,也折射出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商新战略的重新评估和期待。这场价值185亿人民币的豪赌,无疑是京东在全球舞台上的一次勇敢而坚定的亮剑,其最终的胜负,或许要等到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才能见分晓——当德国消费者急需一台取暖器时,线上下单后窗外是否真能在一小时内亮起配送车灯,那将是对京东战略执行力的最佳检验。我们期待看到,中国企业在积极探索全球化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和美好。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2118.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京东集团宣布以22亿欧元收购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旗下拥有MediaMarkt和Saturn。此举标志着京东国际化战略从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旨在通过Ceconomy的门店网络,实现欧洲市场的本地化运营和“小时达”配送服务,或将改变欧洲电商格局。
发布于 2025-08-31
查看人数 196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