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机出口狂飙64%!亚太市场100%“中国造”!
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市场近年来展现出显著的活力与变化。随着区域内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者对预制食品和加工肉类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对高效、自动化肉类加工设备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不仅反映了食品工业的现代化趋势,也体现了各国在食品安全、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成本控制方面的考量。
然而,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会伴随着阶段性的调整。根据海外报告的最新观察,尽管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市场在2024年经历了一次调整,消费量和市场价值均有所下滑,但长期的增长潜力依然稳固。这种短期波动往往是市场在经历快速扩张后的正常回调,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对于我们国内的跨境从业者而言,深入理解这些市场动态,有助于精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产品策略,共同探索亚太市场的广阔机遇。
在2025年10月10日的一份海外报告中指出,亚太地区肉类加工机械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到2035年,其销量年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2.9%。这份报告对该市场的分析和预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
市场展望:稳健增长是主旋律
尽管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市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收缩,消费量下降至73.9万台,市场价值也滑落至140亿美元,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增长势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失去了活力。相反,报告预测从2024年到2035年,该市场的销量将以2.9%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攀升,预计届时将达到100万台。在价值方面,市场也将以2.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提升,最终有望达到189亿美元的规模。这表明,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市场将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是亚太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以及对多样化、高品质肉类食品的持续需求。随着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食品加工业的现代化升级成为必然,这为工业肉类加工机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消费:区域格局与中国力量
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的消费量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同比减少了30.6%,达到73.9万台。此前,该市场曾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110万台的峰值。市场价值方面,2024年也显著缩减至140亿美元,较2023年减少了23%。尽管如此,长期来看,消费市场仍呈现出温和的增长态势。
在亚太地区,中国的消费量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达到了57.7万台,占总消费量的78%。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区域内其他国家,更超过了排名第二的日本(4.8万台)十倍有余。巴基斯坦以3.7万台的消费量位居第三,占比5%。
表1: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加工机械主要消费国(销量)
国家 | 消费量(千台) | 占比(%) |
---|---|---|
中国 | 577 | 78 |
日本 | 48 | 6.5 |
巴基斯坦 | 37 | 5 |
其他国家 | 77 | 10.5 |
合计 | 739 | 100 |
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肉类加工机械消费量年均增长8.8%,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日本和巴基斯坦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1.3%和2.7%。
在市场价值方面,中国(70亿美元)、日本(36亿美元)和巴基斯坦(12亿美元)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几个市场,三者合计占据了总市场价值的84%。韩国和泰国紧随其后,共同贡献了7.6%的市场份额。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在2013年至2024年间,其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6%,增速显著,而其他主要消费国的市场增长则相对温和。
人均消费量方面,2024年韩国以每百万人524台的消费量领先,中国以每百万人405台次之,日本为每百万人390台。其中,泰国的人均消费量增长最为迅速,年复合增长率达31.5%,而其他主要国家的增长则更为平缓。这些数据表明,市场需求不仅受经济总量影响,也与各国的饮食习惯、食品工业发展阶段及对自动化加工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生产概况:中国制造的力量
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的产量在自2014年以来的九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同比减少2.9%至300万台。不过,整体而言,生产量仍保持了显著的增长态势。在回顾期内,2020年的增速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290%。尽管2024年产量略有下滑,但2023年曾达到300万台的峰值。
在价值方面,2024年肉类加工机械的生产价值按出口价格估算,略微下降至407亿美元。总体来看,生产价值呈现出蓬勃增长的态势。2020年,生产价值的增速最为突出,较前一年增长了155%。此前,生产价值在2023年达到了421亿美元的最高点。
在亚太地区,中国是肉类加工机械最大的生产国,2024年产量高达280万台,占总产量的95%。日本则以4.8万台的产量位居第二,占总产量的1.6%。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肉类加工机械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核心地位。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肉类加工机械产量年均增长25.3%,显示出其制造业的持续扩张和技术进步。
进口动态:泰国增长强劲,市场价格差异大
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的进口量在经历了2022年和2023年的下降后,首次实现回升,达到2.2万台。回顾过去,进口量总体呈现出强劲的增长。2021年,进口量增速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208%,达到7.1万台的峰值。然而,从2022年到2024年,进口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在价值方面,2024年肉类加工机械的进口总额降至3.79亿美元。尽管如此,从长期的趋势来看,进口价值基本保持平稳。2014年的增长最为明显,增幅达到25%。此前,进口价值在2021年曾达到5.22亿美元的峰值,但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进口价值维持在较低水平。
泰国是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的主要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达到1.3万台,约占总进口量的60%。中国以3100台的进口量紧随其后,占总进口量的14%。印度尼西亚(992台)、韩国(834台)、日本(778台)、中国台湾地区(611台)、新西兰(520台)和印度(350台)的进口量则相对较小。
表2:2024年亚太地区肉类加工机械主要进口国(销量)
国家 | 进口量(千台) | 占比(%) |
---|---|---|
泰国 | 13 | 60 |
中国 | 3.1 | 14 |
印度尼西亚 | 0.99 | 4.5 |
韩国 | 0.83 | 3.8 |
日本 | 0.78 | 3.5 |
中国台湾地区 | 0.61 | 2.8 |
新西兰 | 0.52 | 2.4 |
印度 | 0.35 | 1.6 |
其他国家 | 1.82 | 8.4 |
合计 | 22 | 100 |
从2013年至2024年,泰国的肉类加工机械进口量增长最为迅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4%。同时,中国台湾地区(10.1%)、新西兰(6.0%)、韩国(5.9%)、印度(4.6%)、中国(2.3%)和印度尼西亚(1.5%)也呈现出正增长。日本的进口趋势则相对平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泰国在总进口量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了52个百分点,而日本、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份额则有所下降。
在进口价值方面,中国以8000万美元占据亚太地区肉类加工机械进口市场的最大份额,占总进口额的21%。泰国以380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总进口额的10%。日本则以9.6%的份额紧随其后。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肉类加工机械进口价值年均下降4.2%,而泰国和日本则分别实现了3.1%和0.2%的年均增长。
2024年,亚太地区的进口单价为每台1.7万美元,较前一年下降了16.5%。总体来看,进口价格经历了大幅下滑。其中,2022年的进口价格涨幅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168%。回顾期内,进口价格曾在2013年达到每台3.9万美元的峰值,但从2014年到2024年,进口价格未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各进口国之间的价格差异显著。在主要进口国中,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单价最高,达到每台5.5万美元,而泰国则以每台2900美元位居最低。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2.7%,而其他主要国家的增长则更为温和。这种价格差异可能反映了各国对设备技术水平、品牌、配置及应用场景的不同需求。
出口表现:中国主导,价格挑战并存
在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出口方面,亚太地区已连续第八年保持增长,2024年出口量增长12%,达到220万台。总体而言,出口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2020年的增速最为突出,增长幅度高达4794%。回顾期内,2024年的出口量达到了历史新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仍将保持逐步增长。
在价值方面,2024年肉类加工机械的出口总额为3.54亿美元。回顾期内,出口价值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21年的增速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41%。2024年的出口价值也达到了历史新高,预计短期内将继续稳步增长。
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出口国,2024年出口量达到220万台,占据总出口量的100%。这再次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和性价比高的机械设备生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肉类加工机械出口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4.0%,显示出惊人的扩张速度。在此期间,中国在总出口量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了14个百分点,而其他国家的份额则保持相对稳定。
在出口价值方面,中国以2.77亿美元的出口额,继续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机械供应国。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肉类加工机械出口价值年均增长11.5%,持续为区域和全球市场提供支撑。
2024年,亚太地区的出口单价为每台158美元,较前一年下降了9.5%。总体来看,出口价格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2014年,出口价格的增速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185%,达到了每台3.8万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5年到2024年,出口价格未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这可能与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有关。由于中国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因此平均价格水平主要由中国的出口价格决定。从2013年至2024年,中国的出口价格年均下降32.0%。这种价格变化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深思,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启示
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市场的动态变化,为中国的跨境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尽管市场在2024年经历了一定调整,但其长期的增长潜力依然稳固,这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
- 巩固和深化中国制造优势: 中国作为该市场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应继续发挥成本效益和规模生产的优势,同时注重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 关注区域市场差异化需求: 泰国等国家进口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国之间显著的价格差异,提示我们应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化、高性价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对价格敏感的市场可以提供经济实用的设备,而对高端、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市场则可推出更先进的智能设备。
- 应对价格竞争挑战: 出口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国内企业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附加值等方式,来抵消价格下行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把握食品加工业现代化机遇: 亚太地区对肉类和禽类加工机械的需求增长,与各国食品工业的现代化升级趋势紧密相关。国内企业可以与海外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
综上所述,亚太地区肉类和禽类工业加工机械市场充满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应持续关注此类动态,理性分析,积极应对,共同推动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meat-mach-export-64pc-apac-100pc.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