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杀入欧洲,储能狂飙10倍!汽车逆袭91%超福特

2025-09-01AI工具

Image

在当前这个充满变数的全球经济浪潮中,欧洲大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韧的姿态,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布局全球的战略要地。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拓宽,更是深度融合、携手共进的新篇章。

今年7月24日,中欧双方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清晰地描绘了未来合作的蓝图。声明中强调了要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并在绿色低碳技术等关键领域深化双边合作。这一系列举措,无疑让“绿色经济”和“新能源转型”成为了中欧关系中,最闪耀的几个关键词。可以说,这是我们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

放眼望去,近年来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们,正纷纷在欧洲大陆落地生根。从光伏板到储能电池,从电动汽车到核心零部件,我们的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出口,而是积极拥抱品牌出海,将本地化生产、销售和服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投资建厂,国轩高科选择在斯洛伐克扎根布局,比亚迪也扩建了其在匈牙利的电动商用车工厂。这些并非孤立的事件,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绿色产能深入欧洲腹地、实现本地化运营的美好画卷。

欧洲,这片孕育了现代汽车工业文明的摇篮,如今正见证着中国汽车力量的崛起。除了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头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我们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们也早已嗅到机遇,积极融入欧洲市场。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仅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零配件就实现了9.7%的同比增长。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也反映出我们的产品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大而美”法案的正式生效以及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带来的关税不确定性,欧洲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其战略价值显得尤为突出。这里,正成为我们全球化布局的理想高地。

新媒网跨境获悉,资深行业观察者、政经事Roadlink GLB创始人孙天璐博士,在结束了她长达一个月的欧洲考察后,深有感触地表示:“在走访过程中,许多欧洲本地的伙伴也普遍认为,当前正是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最佳时机。”不过,孙博士也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欧洲方面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即担心中国企业的涌入会“吃掉”整个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展,务必要深入思考如何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通力合作,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和商业环境。

显然,如何精准洞察欧洲市场的独特之处,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本土,这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每一家志在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都必须修习的“必修课”。

10倍增长!储能接替光伏领军新能源出海欧洲

近年来,受外部局势影响,欧盟为了确保能源供给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对可再生能源的布局投入了巨大精力,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今年6月,欧盟发布了“REPowerEU”(欧洲可再生能源计划)实施三周年的回顾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令人振奋,在过去三年里,欧盟已经成功调动了近300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万多亿元)的资金,全力支持各成员国开展绿色能源相关行动计划。这其中,光伏发电无疑是过去几年里欧盟重点投资的领域。

根据权威机构SolarPower Europe的报告,欧盟27个成员国在2022年和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41.4GW和62.8GW,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7%和51%。这样的迅猛发展,直接促使2024年欧盟的太阳能发电量首次超越了煤炭,跃升为欧盟的第二大发电来源,充分展现了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市场总是充满变数。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欧盟新增光伏的高速增长态势在2024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65.5GW,同比仅增长4.4%。更进一步地,SolarPower Europe最近预测,2025年欧盟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降至64.2GW,同比下滑1.4%。这意味着,欧盟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迎来十年来的首次下滑。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市场的出口量也出现了12.3%的下滑。这无疑给专注于光伏出口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预示着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但是,危机往往伴随着转机!在光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蓄势待发,有望在欧洲市场迎来一场爆发式的增长。欧盟近期雄心勃勃地宣布,到2030年,欧盟的储能装机总量将达到500-780GWh,这个数字相当于2024年底61GWh的惊人10倍!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空间,足以让所有关注新能源的目光为之聚焦。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户用储能一直是欧洲储能市场的主力需求方,而在这个细分领域,中国企业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EUPD Research的调研结果显示,2024年欧洲家用储能市场的前三甲分别由比亚迪、华为和古瑞瓦特包揽,其中,比亚迪更是以2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榜首,充分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家用储能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

而2024年,也标志着欧洲电网侧储能和工商业储能市场的爆发元年。欧洲储能协会发布的《欧洲储能市场年度监测报告》明确指出,2024年欧洲电网侧储能容量首次超越了用户侧容量,而且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以电网侧为代表的大型储能项目,将成为引领欧洲储能市场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动力。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SolarPower Europe更是预测,2025年欧洲储能新增装机总量将达到29.7GWh,同比将实现36%的显著增长。其中,公共事业、工商业、家用等储能市场预计将分别同比增长55%、33%和12%,公共事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这清晰地表明,以电网为核心的公共机构将爆发出海量的储能需求。这对于众多的中国光储新能源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巨大增长机遇。近期,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多家企业公布了他们在欧洲市场的新订单,成果斐然:

  • 天合光能旗下的储能公司,就与立陶宛的承包商Stiemo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未来2-3年内在东欧地区联合部署吉瓦时级(GWh)的储能系统,共同点亮绿色未来。
  • 阳光电源则与保加利亚的光储开发商Sunotec达成了协议,将在保加利亚及其他欧洲市场的光储一体化项目和独立储能项目中,部署高达2.4GWh的储能系统,助力当地能源转型。
  • 海辰储能也宣布与英国的光储开发商Elements Green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其在英国部署总规模达72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项目,为英国的能源结构优化贡献中国智慧。

不仅是储能企业,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欧洲市场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

插混汽车突破限制协同产业链扎根欧洲

最近,欧洲市场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统计数据,无疑给中国汽车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到了347,135台,同比实现了高达91%的惊人增长!市场占有率也同比翻了一番,达到了5.1%。从半年总销量来看,中国汽车品牌已经超越了传统巨头福特汽车(3.8%),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然而,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发展,与储能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近年来,欧洲消费市场整体增长缓慢,汽车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下滑。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欧盟市场的新车销量为101万辆,同比下降7.3%;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57.7万辆,同比下降1.9%。

更严峻的挑战是,去年10月起,欧盟在原有10%关税的基础上,对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了为期五年、最高达35.3%的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被征收17%,吉利为18.8%,上汽则高达35.3%,其他车企也普遍面临20.7%的税率。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汽车能够在欧洲市场逆势增长,关键在于我们的新能源品牌们精准地找到了“混动汽车”这个突破口。一方面,混动汽车目前并未被纳入反补贴税的监管范围,这为它们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另一方面,欧洲许多国家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混动汽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的充电焦虑和里程焦虑,满足了实际需求。

孙天璐博士在欧洲考察期间观察到,当地的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中,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国内,但她在马路上却经常能看到领克、名爵等中国品牌的混动汽车驰骋。这无疑印证了混动车型的市场潜力。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在欧洲的销量占其品牌全部车型销量的41%;4月份,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甚至超越了美国特斯拉,首次跻身前十;到了6月份,更是再次超越了德国本土的豪华品牌梅赛德斯奔驰,成绩斐然。

据Jato Dynamics统计,吉利汽车在今年上半年成为欧洲新车注册量最高的汽车品牌之一,超越了日本尼桑,排名第九位。同时,奇瑞汽车在今年3月份,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公司所有汽车销售的71%,这足以说明混动车型在其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乘联会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到了14.8万辆,同比增长78%,其中插电混动车型的销量同比更是激增368%!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媒体表示,“欧洲市场并未将插电混动车纳入电动车关税监管体系,而是将其视为燃油车的替代品类,这巧妙地填补了欧洲汽车工业转型过程中,纯电动车尚未完全普及的市场空白。”

除了比亚迪、奇瑞(旗下的OMODA和JAECOO品牌),零跑、小鹏、上汽等众多中国品牌,也都在上半年的这场市场竞赛中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和领先的姿态。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蓬勃发展,正如同“春风化雨”,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共同繁荣。例如,智能座舱领域的头部品牌德赛西威,去年就先后在德国和西班牙举行了欧洲新科技园区和智能工厂的奠基仪式,旨在大幅扩大其在欧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本地化融合。

除了直接设厂,许多汽配公司也通过创新的电商贸易方式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来自外媒eBay的数据显示,与三年前相比,中国制造的充电桩在德国eBay平台上的销量暴涨了600%,这充分说明了线上渠道的巨大潜力。深圳市军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罗龙呈就曾表示,公司过去主营车载导航产品,从2023年开始涉足新能源充电桩领域,近两年其充电桩业务在德国市场取得了非常好的增长。

而以经营发动机配件、传感器等汽车原厂零配件为主的广州一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红娟也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他们公司在欧洲市场(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的月均销售额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速甚至超过了美国市场。这无疑展现了中国汽配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强劲生命力。

然而,欧洲市场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企业发展一帆风顺。事实上,相比美国市场,欧洲的经营难度在某些方面可能更为复杂。

合规与人才拓展欧洲的底线和天花板

众所周知,欧盟作为全球监管体系最为严格的市场之一,其对企业合规的要求可谓是极其之高,并且每年都会有新的规定和要求不断推出。这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深圳市军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罗龙呈就曾提及,欧盟的电池新规EPR即将于8月份正式生效。他们公司有产品含有电池,因此最近就需要重新在欧盟几个上线国家进行EPR注册,这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工作。孙天璐博士更是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在她刚抵达欧洲的当天,就遇到了一起中国公司因知识产权违规被罚款30万欧元的事件,足以见得合规之重要性。

这些并非个例。近期,德国的安克创新储能公司就曾被当地合作伙伴起诉违约;今年5月,比亚迪在德国也遇到了挑战,被专利许可机构IPBridge与Sol IP公司起诉,声称其侵犯了4G/5G技术标准专利。这些案例都生动地说明了在欧洲开展业务,对合规的重视程度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孙天璐博士在深圳协助企业出海已有13年之久,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许多中国企业与海外律所、财税、咨询等专业机构合作的案例。她认为,要有效应对这种现状,出海企业必须着力提升自身全球知识产权合规体系的质量,同时也要不断积累与本地律所或跨国律所等专业机构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

她进一步介绍道,律师等专业机构也有各自的细分领域,比如专注于知识产权、并购、税法、劳动法等等。在欧美日等这些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发达市场,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找到与之匹配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是跨国企业在本地实现稳健发展的必备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欧洲这样多国并存的市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语言、政策和文化差异,因此,最好是选择一家拥有丰富跨国经验的律所,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孙天璐博士曾形象地用“江苏十三太保”来比喻欧洲市场的复杂分散程度。欧盟27个成员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微妙的竞争关系。而欧盟之外,如英国、瑞士、挪威、冰岛、列支敦士登等国家,更是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这种多样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由此可见,对于志在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既需要有“一盘棋”的宏观统筹规划能力,也需要在面对单个国家时,具备强大的突破和适应能力。而要将这样宏大且精密的战略付诸实施,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无疑成为了拓展欧洲市场的最大考验。

孙天璐博士在考察中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多数出海欧洲的企业很难找到那种既懂技术、又了解本地市场、熟悉当地文化,同时还精通多国语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她曾提到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过去,某新能源企业的一位中方技术人才被外派到当地工作,但由于语言能力较弱,将“关掉电源”指令表达错误,结果导致当地员工未能正确操作,造成了光伏板烧坏的严重损失。这样的教训,足以让我们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可喜的是,人才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企业的高度重视。孙天璐博士在欧洲考察中发现,针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咨询量,近期在欧洲市场非常普遍,甚至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咨询业务,显得尤为突出。这表明我们的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未来在欧洲的深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孙博士对我们总结道:“中国企业要对欧洲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找到对的专业机构作为伙伴,才能更好地进入欧洲,然后利用欧洲企业的品牌能力和本地优势,携手共同挖掘更广阔的全球市场。”这番话语重心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新媒网跨境认为,市场成熟、需求稳定的欧洲,已然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战略新高地。但更深层次、也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欧洲这片热土上,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遵守规则,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去,如何搭建起一套真正国际化的人才体系,并最终孕育出全面、强大的全球化经营能力。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征程中,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3083.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积极布局欧洲市场,尤其在光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插混汽车成为中国车企突破欧洲市场关税壁垒的关键。企业需重视合规经营,提升国际化人才储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于 2025-09-01
查看人数 289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