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Meat上市暴涨163%!揭秘植物肉万亿市场淘金术!
当前,全球对于食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植物基食品领域。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大国,对这一新兴趋势的观察和参与正逐渐深入。从中国跨境行业视角来看,海外植物基食品产业的发展脉络、技术突破、市场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都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这个背景下,让我们关注一家在植物基肉类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的美国公司——Beyond Meat。这家公司及其创始人伊森·布朗(Ethan Brown),不仅在商业上展现了巨大潜力,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关于饮食习惯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变革。
植物基汉堡的兴起与布朗的愿景
布朗的植物基汉堡之路,始于他个人的饮食选择与深刻思考。他曾是一名热爱快餐的食客,对炸鸡和汉堡情有独钟。然而,一次在快餐店排队时的顿悟,让他对肉类消费产生了新的认识。当时年仅13岁的布朗,深受父亲经营的乡村奶牛场的影响,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喜爱。当他意识到餐盘中的美味源于动物时,这种矛盾的情感促使他最终走向了纯素食主义。
他认识到,传统的素食汉堡大多以豆类、坚果和谷物为主,旨在替代而非复制肉的口感,难以吸引到广大的肉食爱好者。而当时,美国素食人口仅占约5%,纯素食者更少。面对体量超过万亿美元的美国肉禽产业,他深知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布朗设想,如果能将植物食材重塑成肉类的样子和口感,或许能让那些喜爱大份汉堡,却又对肉类消费心存疑虑的消费者找到新的选择。他认为,肉类并非不可解构的神秘物质,通过深入分析其成分,完全有可能用植物基食材“重建”出类似的体验。
技术驱动的创新之路
布朗的商业雄心很早就显现出来。在20世纪90年代,当他二三十岁时,他曾投资一家名为Worthington Foods的公司,该公司旗下拥有素食汉堡品牌Morningstar Farms,并在卡夫食品收购后获得了丰厚回报。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植物基食品的巨大潜力,并萌生了打造一家“植物基麦当劳”的愿景——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快餐体验,让植物基食物成为主流选择。
他的愿景不仅吸引了硅谷的目光,也得到了科技圈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在2011年的一场会面中,推特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Biz Stone)最初对植物基食品的刻板印象有所疑虑。但当他见到布朗时,他发现这位前燃料电池行业高管带着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提出的商业计划雄心勃勃。“他从一开始就说,‘我们将来会进驻麦当劳’,”斯通回忆道。这番话让斯通深受触动,并随即决定加入投资。
Beyond Meat的核心技术突破源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一项研究。那里的科学家致力于为该州的黄豆作物寻找更多用途。2009年,布朗前往密苏里州考察,并发现了将豆类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关键技术——挤压机。通过精准控制水分、压力、温度和配料,食品科学教授付洪燮(Fu-hung Hsieh)和研究员哈罗德·赫夫(Harold Huff)成功创造出了接近肉类质地的植物蛋白。
布朗获得了这项技术的授权,并于2010年向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发出了名为“餐盘上的普锐斯”(Prius for the Plate)的商业计划书。虽然并非所有投资者都立即响应,但包括Kleiner Perkins在内的多家知名风投机构展现了兴趣。Kleiner Perkins在2011年4月启动了200万美元的初期融资。随后,推特联合创始人斯通和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以及后来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在2013年加入了投资阵营。
市场扩张与挑战并存
2012年,布朗将公司总部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埃尔塞贡多。同年,Beyond Meat在密苏里州建立了一家工厂,并在湾区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产品——大豆鸡肉条。此后,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预煮冷冻汉堡,并最终研发出其标志性产品——以豌豆为主要原料的新鲜汉堡。这一成分的转变,是为了回应消费者对大豆成分的顾虑。
Beyond Meat的重大突破发生在2016年5月,当时全食超市开始在肉类区销售新鲜的Beyond Burger。这不仅拓宽了其销售渠道,也为后续与其他零售商和快餐连锁店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Beyond Meat的汉堡在全球范围内的67,000多个销售点有售,其中包括卡乐星(Carl's Jr.)、拉尔夫斯(Ralphs)等连锁超市和餐厅。在快餐领域,加拿大麦当劳在2025年周三宣布扩大其植物基汉堡的测试范围,Beyond Meat也成为其供应商之一。
公司的市场表现也曾引起轰动。在2024年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中,Beyond Meat在华尔街表现抢眼,成为自2000年以来最成功的上市案例之一。股价首日飙升163%,并于2024年7月达到近240美元的峰值。然而,受市场波动和做空势力的影响,其股价在2024年11月跌破80美元,直到2025年最近的市场动态才出现显著回升。
Beyond Meat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Redwood City)的初创公司Impossible Foods是其重要的竞争对手。尽管Impossible Foods的销售网点相对较少,覆盖17,000多家餐厅和少数连锁超市,但它在2024年8月与汉堡王(Burger King)达成了高调合作,在全美推出了Impossible Whopper。然而,外媒在2025年周二报道称,Impossible Foods公司因供应限制已放弃与麦当劳的合作洽谈。此外,雀巢(Nestle)等大型食品企业也推出了竞争性的植物基产品。
围绕“素肉”的争议与反思
Beyond Meat的汉堡是先进科学的产物,其配料表包含18种成分,从水和豌豆蛋白分离物开始,到甜菜汁提取物(用于着色)和甲基纤维素(粘合剂),以及葵花籽卵磷脂(脂质)。虽然所有成分都来源于植物,但其加工过程并非自然生成。
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塞贡多(El Segundo)的研究中心被命名为“曼哈顿海滩项目创新中心”,这一命名巧妙地暗示了其在植物基食品研发上的高强度投入和突破性愿景。该实验室配备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精密设备,致力于从植物中提取氨基酸,并将其转化为与肉类无异的产品,同时实现更低的环境影响和零胆固醇。
环境效益是植物基肉类产品的重要宣传点。2018年9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为Beyond Meat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其汉堡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等量牛肉少90%,能耗降低46%,所需的水和土地也大幅减少。
然而,植物基肉类也面临不少质疑。一些人对外媒报道的动物养殖业甲烷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贡献存疑,或认为食用植物基汉堡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价值有限。另一些人则觉得植物基汉堡的“超加工”性质令人反感,这种观点也常被传统肉类行业所利用。例如,全食超市的纯素食联合创始人约翰·麦基(John Mackey)在2024年8月就曾将植物基汉堡统称为不健康的“高度加工食品”。
对此,布朗认为,其使命在于让普通消费者能够做出更健康的选择,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他强调,并非所有人都能生活在物质富足的地区,或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财力去完全追求有机、本地化的饮食方式。植物基肉类旨在为大众提供一种便捷且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在“肉类”标签的争议上,布朗态度坚决。他认为,汽车并非“假马车”,植物基肉类也并非“假肉”。由于产品从本质上与传统肉类共享相似的结构和体验,他认为将其称为“肉”是合理的。此外,他在气候变化数据引用方面也曾受到批评,例如引用世界观察研究所2009年一份报告中牲畜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51%的数据,远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的14.5%。
展望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全球蛋白体系
布朗的个人财富随着公司发展而增长,截至目前,其股份和期权价值已接近4亿美元。然而,他个人生活却保持着简朴。他曾表示,不会购买价格不菲的豪车,而是更倾向于将资源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他致力于将Beyond Meat从一家2019年预计营收不足3亿美元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全球蛋白质公司”,与巴西公司JBS(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商,2024年营收450亿美元)等巨头匹敌。这个目标远远超出了华尔街对公司规模的预期,但布朗强调:“我们的雄心是真正进入每一个主要大洲,改变人们的饮食方式。”
布朗的父亲彼得·瓦尔登·布朗(Peter Walden Brown)深受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哲学思想影响,并将“瓦尔登”作为儿子的中间名。梭罗提倡简朴生活,不看重物质财富,并致力于追求真理。布朗也继承了这种精神,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许多同样关注环境问题的同代人的道路,例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当马斯克和贝佐斯投入巨资探索宇宙殖民,以期有朝一日将人类带离地球时,布朗则将所有资源投入到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创造出植物基的汉堡、培根乃至牛排。在他看来,这才是人类应对“生存危机”的切实解决方案。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beyond-meat-ipo-surges-163-plant-meat-trillion-marke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