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2025引爆!销量破万,邮政20亿订单,巨头抢疯!

2025-09-30AI工具

Image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大街小巷里,一种特别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它们穿梭在园区、社区,甚至忙碌的街道上,默默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没错,说的就是那些可爱的低速无人配送车。如果说2025年有什么关键词,那“低速无人配送车元年”或许会是其中之一。因为从今年开始,这个原本低调的领域,突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市场需求犹如井喷,车辆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和盈利前景,似乎都触手可及。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迅速崛起的市场一样,伴随着蓬勃生机而来的,也有关于“内卷”的讨论。当新玩家们争相涌入,赛道迅速升温时,有人不禁发问:这个刚刚开始爆发的市场,是不是已经嗅到了“红海”的味道了呢?

新媒网跨境获悉,今年以来,确实有不少“重量级”新玩家高调入局。比如,深耕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多年的德赛西威,就正式发布了旗下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这无疑是其在智慧出行领域的重要布局。紧接着,在港股上市的佑驾创新也不甘落后,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这两家原本在汽车供应链上游的企业,以跨界之姿杀入无人车赛道,搅动了一池春水。更引人关注的是,据可靠消息透露,自动驾驶技术实力雄厚的Momenta,也正积极组建团队,准备在无人配送车领域大展拳脚。而长期在工业领域深耕AGV小车和无人叉车等产品的优必选旗下智慧物流公司优奇,也看到了这片市场的潜力,正尝试拓展业务版图,推出无人配送车产品。

这些年,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想象,更多地被那些酷炫的、充满未来感的人形机器人所吸引。相比之下,低速无人配送车在技术上或许没那么“性感”,功能也显得更为“接地气”,它其实早已存在,默默发展了多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看似“平凡”的领域,在今年突然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难道,我们真的要迎来无人配送行业的爆发性增长时刻了吗?

行业拐点已来,跨界玩家的“第二战场”

对于一家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领域深耕近四十载的企业而言,德赛西威此次将无人车业务提升到集团战略的层面,绝非偶然。甚至,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先生更是将低速无人配送车业务,定位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第二战场”,并为此匹配了顶级的车规级资源进行投入,足见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与信心。

这份战略高度,源于高大鹏对低速无人配送车市场前景的深刻洞察和预判。他坚信,未来十年,智慧出行领域的真正爆发点,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速干线物流,而是会深入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之中。也就是说,在城市最后几公里的物流配送、环卫服务等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效率革命和智能化转型。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快递、外卖,甚至日常生活物资的运输,都能通过无人车高效完成,那将为城市生活带来何等便捷!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众多专业机构的印证。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如果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进行估算,无人配送车的潜在市场空间将达到约4680亿元人民币。而如果将视野扩展到全国小区数量,这一市场规模则有望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更重要的是,快递行业并非物流无人车唯一的应用场景。在大宗货物运输、冷链物流等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未被开发的市场潜力,等待着无人车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去开启。

新石器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恩源先生在交流中更是直言,无人配送车这个赛道的发展速度,未来有望实现“十倍速增长”。他指出,目前中国城市配送领域,有超过3000万辆商用车在运行,这包括面包车、三轮车和轻卡等多种车型。此外,还有600多万辆城际物流车辆。新石器目前聚焦的就是这3000多万辆的城市配送商用车市场。仅仅是这一个细分领域,其市场天花板之高,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人配送车领域的玩家们,其目标市场绝不仅仅局限于“低速”场景,而是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等待探索和扩展。一个既有巨大想象空间,又有实实在在落地应用场景的行业,这正是当下资本市场最为青睐的叙事逻辑。

对于佑驾创新选择切入无人配送车领域,佑驾创新董事长刘国清先生坦言,这几年,随着乘用车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整体硬件成本被持续压低,这使得无人车实现商业闭环,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同时,佑驾创新也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将自身的核心技术价值,拓展到更广阔的商业边界,从而兑现更多的商业价值。

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佑驾创新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营收3.46亿元,同比增长32%的成绩单。尽管亏损扩大至1.62亿元,但其毛利率提升至15%,展现出一定的盈利改善潜力。对于佑驾创新而言,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并向资本市场讲述新的增长故事,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大幅增长50%的背景下,佑驾创新更需要将所掌握的技术,进行更广泛的扩展和应用,而无人配送车,无疑成为了当下最富有吸引力的新故事。

与佑驾创新,或者说与无人配送领域的其他初创企业相比,德赛西威的一个显著优势便是资金充沛。根据德赛西威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其实现了营业收入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净利润更是达到12.23亿元,同比增长45.82%。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其进军新赛道提供了坚实后盾。

尽管无人车概念如今炙手可热,但真正具备车规级可靠性、能够实现可持续商业化部署的产品,市场上依然稀缺。在德赛西威副总裁兼川行致远总经理陈俊峰看来,当前无人配送车行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标准,而这恰恰是德赛西威的优势所在。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和严苛的车规级标准体系,德赛西威有能力为无人配送车行业带来质的飞跃。

不差钱,又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做支撑,德赛西威此次入局,可谓是“高举高打”。一亮相,便高调发布了川行致远品牌的首款无人车产品S6系列,并宣称实现了六项行业首发技术。这其中包括从整车到零件的全车规级开发理念、智能轴向控制系统、将无人车爬坡高度提升至25%的突破、行业内率先提出6年30万公里的电池标准、全车规级智驾套件,以及全车智能感知表皮技术等。这些创新与突破,无疑是德赛西威进军无人配送车领域的强大底气,也展现了其打造高标准产品的决心。

陈俊峰先生还表示,德赛西威此次亲自下场造无人车,也希望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自己的产品来充分证明其在全栈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上的强大优势。

市场竞争激烈,却不失为蓬勃增量

从德赛西威与佑驾创新近期发布的产品和策略来看,“车规级”正成为无人配送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这两家企业的入局,被行业普遍视为将汽车行业的“车规级”质量逻辑,正式引入了无人配送领域。这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从乘用车高标准向无人配送车领域标准的整体迁移和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无人配送企业开始采用车规级零部件和开发流程,整个行业的产品品质将会得到整体提升,行业的竞争门槛也将随之水涨船高。这将有效地倒逼市场上的玩家们,从过去单纯地拼价格、拼规模的粗放式竞争,转向更注重拼标准、拼可靠安全,以及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的精细化竞争。这对于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无疑是件好事。

相较于乘用车市场早已白热化、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竞争格局,尽管有人认为无人配送车市场也已然卷成了“红海”,但更多的观点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市场格局远未形成、充满活力的增量市场。

根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无人配送产品的出货量大约为6600台。然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便飙升至突破1.2万台,达到了去年全年总量的两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东吴证券更是大胆预测,2025年全年无人配送车的销量有望超越3万台,这无疑预示着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

面对如此蓬勃的市场,各大企业也纷纷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佑驾创新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在今年底前交付400至500台车辆,而明年的销量目标更是高达数万台规模,展现了其对市场前景的强大信心。德赛西威虽然没有对外公开具体的销量目标,以及当前的具体订单数量,但其表示旗下品牌川行致远S6系列低速无人车已经获得了相关客户订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新石器这边,更是率先完成了第10000台无人车下线,成为了行业内的领跑者。据余恩源先生透露,今年年初,新石器在快递行业的销量占比曾高达100%。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占比已经有所下降,维持在70%至80%之间。预计到今年底,新石器在快递以外的场景,如实时物流调度等领域的无人车铺设量将达到4000至5000台,这将进一步丰富其应用场景和市场布局。

从目前公布的订单量和交付数据来看,无人配送车市场其实还处于早期爆发阶段,其市场格局远未定型。然而,为何在业内普遍存在着“已经卷成红海了”的看法呢?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无外乎几个核心点:首先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玩家的不断涌入,让赛道变得拥挤;其次是技术路线在某些方面难以形成显著差异化,导致产品同质化;再者,就是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在规模化扩张中面临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

2025年,我们看到这股无人配送的热潮,不仅吸引了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国内物流巨头们集体加速落地无人车项目,更引得德赛西威、佑驾创新、文远知行等上市公司火速下场布局。与此同时,关于Momenta已组建低速无人配送车团队的消息不胫而走,优必选旗下智慧物流公司优奇也准备入局,这无疑让赛道竞争更加白热化。

资本市场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今年以来,捷报频传:新石器相继完成了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九识智能也顺利完成了近3亿美元的B轮融资;白犀牛同样获得了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些密集的资本注入,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更体现了投资人对无人配送市场未来前景的坚定看好。

新玩家的持续涌入,加上资本的密集加注,使得无人配送市场迅速成为了各方争抢的“香饽饽”。行业普遍认为,尽管无人车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达到了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但它也是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最具潜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应用场景之一。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无人配送车所采用的无人驾驶技术,往往并非最新一代的尖端技术,而是更注重成熟性和稳定性。值得欣喜的是,随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一些无人配送车型的裸车价格,甚至已经降至2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极大地降低了入局门槛。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0首付购车”、“9块9打无人车送货”等类似于乘用车市场的营销竞争策略,也开始在无人配送领域浮出水面,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烈度。

此外,在商业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还是采用整车售卖和“硬件低价、软件按月收费”这两种相对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创新和差异化方面仍显不足,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真正脱颖而出,也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向“红海”市场演变。

有人不禁要问,无人配送车行业是否已经进入了价格竞争的“内卷”阶段?对此,余恩源先生表示,行业竞争肯定是存在的,这毋庸置疑。他指出,目前行业内的玩家确实比较多,为了抢占市场,在这个阶段通过价格来竞争,这都是早期市场行为。在他看来,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并不在于简单地卖车,而在于提供高效、优质的运力服务。谁能够为客户提供体验最好、成本最低的运营服务,谁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获得市场的青睐。

在余恩源看来,无人车的商业模式已经迈过了传统商用车仅将车辆销售给司机的阶段。因此,车辆价格的高低并非最关键的因素。真正的核心在于,企业能否通过卓越的服务,切实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并显著提高配送效率。这才是赢得市场和客户的关键。

盈利可期,发展未来可期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人配送车真正的市场需求,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扑面而来,这也带动了整个赛道的热度显著提升。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近日,中国邮政发布了一则高达7000台无人车的采购订单,规模接近20亿元人民币,这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无疑是国家队对无人配送技术实力和未来前景的认可。此外,申通快递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目标是“年内投运2000台无人车”;顺丰也在72个城市投运了1800辆无人车;中通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极兔则新增了3000台。这些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图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物流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巨大决心。

市场需求的激增,也带来了政策层面的积极响应——路权的开放。过去一年,多项自动驾驶标准密集出台,多地同步推进低速场景的路权试点工作,为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应用铺平了道路。最新的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开放了无人配送车辆的路权,覆盖了超过80%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这意味着无人车不再是“无路可走”,而是拥有了更广阔的驰骋空间。

菜鸟CTO兼无人车总经理李强预判,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政策的进一步许可,无人车市场将很快迎来真正的拐点。他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仅快递行业就将部署超过20万台无人车。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也预示着无人配送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无人配送车赛道上的玩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美团、京东、阿里菜鸟为首的互联网大厂,它们拥有强大的平台资源和用户基础,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供需闭环,具备天然的优势;二是以九识智能、新石器、白犀牛为代表的初创企业,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业内声名鹊起,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青睐,并积极拓展各方合作;三是以德赛西威、佑驾创新、Momenta等为代表的供应链企业,它们在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和明显优势,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刘国清看来,以顺丰、京东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一方面会投入部分资源进行自研,构建自身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其业务需求量巨大,也必然需要寻求第三方合作伙伴来提供专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优势互补。近日,就有消息传出自动驾驶供应商元戎启行的技术合伙人蔡一奇加入京东物流,重启京东的无人配送车边缘业务。这不仅是人才在行业内的正常流动,更说明了自动驾驶领域顶尖人才正加速向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汇集,预示着这个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更加激烈的技术和人才竞争。

东吴证券此前曾算过一笔经济账,当无人配送车的销量超过5000台时,企业就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而当规模进一步扩展到5万台时,单车利润甚至能达到4.3万元,净利率有望超过40%。这份分析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更令人欣喜的是,余恩源表示,新石器已经实现了单月盈利。“在单月销量突破1000台或者1000多台的时候,从财务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单月打平,甚至是盈利的,因为我们保持了足够高的毛利润。”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无疑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创新力量的无限可能。

新媒网跨境认为,盈利看起来已经可期,但竞争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看似好像谁能率先拿下足够多的订单量,谁就能先进入正向循环。然而,无人配送车终究也是“车”,造车如同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短期主义或者机会主义是很难跑到终点的。因此,最后的赢家,很可能是那些真正能够让无人配送车“长期稳定地跑,且跑得起”的玩家,他们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技术实力,更要有坚韧的毅力,以长远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赢得这场新时代的物流竞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v-2025-explodes-sales-10k-postal-2bn-giant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低速无人配送车市场迎来爆发,销量突破万辆,德赛西威等企业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激烈,但仍是增量市场。政策支持路权开放,行业盈利可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邮政发布7000台无人车采购订单。
发布于 2025-09-30
查看人数 193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