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铝容器出口价飙170%!中国85美元独占鳌头
在亚洲地区,铝制容器市场近年来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度。这类产品,涵盖了铝制储罐、槽、桶等多种形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医药、水处理以及交通运输等众多工业领域。作为重要的工业基础材料,铝制容器的需求量往往能反映出区域工业发展和经济活力的态变。对于身处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了解和把握这一市场的细微变化,对于制定供应链策略、拓展海外市场乃至优化产品布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放眼整个亚洲地区,铝制容器市场的未来十年(2025年至2035年)预计将呈现稳健的增长态势。根据相关海外报告的分析,预计到2035年,该市场的消费量将达到1.1亿单位,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0.4%;而市场价值则有望以0.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将达到32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数据显示,该市场的消费量虽然同比增长了5.4%,达到1.05亿单位,但市场收入却略有下滑,回落至30亿美元。在这一区域市场中,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占据了消费总量的43%,更贡献了市场总价值的60%,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生产方面,2024年区域总产量达到1.04亿单位,中国同样以44%的市场份额位居生产之首。同期,进口活动有所减少,降至360万单位,主要进口国包括印度、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印度尼西亚;出口量也大幅下滑至250万单位,但出口价值却显著增长至7900万美元,其中中国是主要的出口国。
市场整体展望
对亚洲铝制容器市场未来走势的分析显示,在不断增长的需求驱动下,消费量预计将在未来十年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市场表现预计将延续当前模式,在2024年至2035年期间,消费量将以约0.4%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到2035年末将达到1.1亿单位。
从市场价值来看,预计在2024年至2035年期间,市场价值将以约0.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35年末有望达到32亿美元(按名义批发价格计算)。这种相对平稳的增长预期,一方面表明市场已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也提示从业者在寻求发展时,应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价值链的优化。
消费市场动态
亚洲地区铝制容器消费情况
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的消费量增长了5.4%,达到1.05亿单位,这是在经历了三年的下滑后,连续第四年实现增长。整体而言,消费量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已经达到近期的高峰,并有望在短期内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然而,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市场的收入却略有下降,为30亿美元,较前一年减少了2.2%。从2013年到2024年,市场价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在此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其中,2022年的增速最为显著,同比增长9.9%。此后,市场在2023年达到了31亿美元的峰值。从2023年到2024年,市场的增长率有所放缓。
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铝制容器的最大消费国,2024年消费量达到4500万单位,占据总消费量的43%。这一数字是第二大消费国印度尼西亚(1100万单位)的四倍之多。日本以860万单位的消费量位居第三,占总份额的8.2%。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在消费量方面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对温和。而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和-0.6%。
从价值来看,中国以1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遥遥领先,印度尼西亚以4.2亿美元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泰国。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铝制容器市场价值保持了相对稳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印度尼西亚(每年2.5%)和泰国(每年0.7%)。
在人均消费量方面,2024年澳大利亚以每千人104单位的消费量位居亚洲地区榜首,韩国(每千人74单位)和日本(每千人70单位)紧随其后。从2013年到2024年,在主要消费国中,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消费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为0.5%,而其他主要消费国的人均消费量增长则相对温和。
对于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体量是本土企业的坚实基础。同时,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周边市场的动态,尤其是其工业化进程和对高品质铝制容器的需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潜在的出口机遇。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有助于进行更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开发。
生产格局透视
亚洲地区铝制容器生产情况
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的生产量增长了3.2%,达到1.04亿单位,这是在经历了三年的下滑后,连续第四年实现增长。回顾整个分析期,生产量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其中,2023年的生产量增幅最为显著,增长了4.4%。2024年的生产量达到了高峰,预计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
从价值来看,2024年铝制容器的生产价值略微下降至30亿美元(按出口价格估算)。2013年至2024年期间,总产值以1.1%的平均年增长率增长,在此期间波动不大,整体趋势保持稳定。2022年的增速最为突出,生产量增长了11%。此后,生产在2023年达到了31亿美元的峰值。从2023年到2024年,生产增长率有所放缓。
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最大的铝制容器生产国,2024年产量达到4600万单位,约占总产量的44%。中国的产量远超第二大生产国印度尼西亚(1000万单位)的四倍。日本以850万单位的产量位居第三,占总份额的8.2%。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的铝制容器生产量保持了相对稳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年平均生产增长率分别为1.6%和-0.7%。
中国在铝制容器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反映了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海外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进行投资时,中国制造的成本效益和技术优势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时,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的生产增长也值得关注,这可能预示着区域内供应链的多元化,对中国的出口战略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
进出口贸易分析
进口情况
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的进口量下降了11.7%,至360万单位,这是在经历了三年的增长后,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整体来看,进口量呈现温和下滑。其中,2020年的进口量增幅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94%。进口量在2021年达到1100万单位的峰值;然而,从2022年到2024年,进口量有所回落。
从价值来看,2024年铝制容器的进口额缩减至3900万美元。整体而言,进口价值呈现相对平稳的趋势。2020年的增速最为显著,增长了82%。此后,进口额达到了8900万美元的峰值。从2021年到2024年,进口额未能恢复增长势头。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2024年)
国家/地区 | 进口量(千单位) | 进口价值(百万美元) | 进口价值增长率(2013-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 |
---|---|---|---|
印度 | 1,108 | 16 | +11.6%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900 | 5.5 | +97.3% |
印度尼西亚 | 707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澳大利亚 | 291 | 4.6 | +11.5% |
日本 | 128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老挝 | 55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印度、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印度尼西亚是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合计占总进口量的75%。澳大利亚以8%的份额位居其后。日本和老挝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
从价值来看,印度以1600万美元的进口额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铝制容器进口市场,占总进口量的42%。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55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总进口量的14%。澳大利亚紧随其后,占12%。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进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5.7%。同期,印度和澳大利亚的进口价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6%和11.5%。
进口价格变化
2024年,亚洲地区的铝制容器进口价格为每单位11美元,较前一年下降了2.3%。从2013年到2024年,进口价格呈现温和上涨,平均年增长率为1.2%。然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波动。根据2024年的数据,铝制容器的进口价格较2022年下降了40.1%。2022年的价格增长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166%。此后,进口价格在2023年达到了每单位18美元的峰值。从2023年到2024年,进口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
不同目的地的价格差异显著:在主要进口国中,澳大利亚的价格最高,为每单位15美元,而印度尼西亚的价格最低,为每单位1.1美元。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日本在价格方面的增长最为显著,达到2.8%,而其他主要进口国的增长则相对温和。
出口情况
2024年,亚洲地区铝制容器的出口量迅速下降至250万单位,较前一年减少了50.8%。整体而言,出口量呈现显著下滑。2023年的出口量增幅最为显著,增长了92%。出口量在2021年达到610万单位的峰值;然而,从2022年到2024年,出口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价值来看,2024年铝制容器的出口额飙升至7900万美元。回顾整个分析期,出口价值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0年的增速最为显著,较前一年增长了75%。2024年的出口额达到了高峰,预计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2024年)
国家/地区 | 出口量(千单位) | 出口价值(百万美元) | 出口价值增长率(2013-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 |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950 | 5.9 | +85.9% |
中国大陆 | 708 | 60 | +24.8% |
韩国 | 361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中国台湾地区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5.2 | +5.2% |
新加坡 | 81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马来西亚 | 79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未提及具体数据 |
202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95万单位)和中国大陆(70.8万单位)约占亚洲地区总出口量的66%。韩国以14%的份额位居第二。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8.7%)。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占总出口量的6.3%。
从价值来看,中国大陆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铝制容器供应商,出口额达6000万美元,占总出口量的76%。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59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总出口量的7.5%。中国台湾地区紧随其后,占6.6%。
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在主要出口国中,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出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5.3%。同期,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出口价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8%和5.2%。
出口价格变化
2024年,亚洲地区的铝制容器出口价格为每单位31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170%。整体而言,出口价格呈现强劲上涨。这意味着出口价格已达到高峰,并有望在短期内继续保持增长。
主要出口国之间的平均价格差异显著。2024年,在主要供应商中,中国大陆的价格最高,为每单位85美元,而马来西亚的价格最低,为每单位1.2美元。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大陆在价格方面的增长最为显著,达到34.4%,而其他主要出口国的增长则相对温和。
进出口数据对于中国跨境从业者而言,提供了审视市场供需平衡和竞争格局的关键视角。出口量的显著下滑与出口价值的飙升,可能反映出市场对特定高价值、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提升,或者是产业链中原材料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大陆作为主要的出口国,其产品高企的单价可能意味着在高端市场具有竞争优势。而印度等地的强劲进口需求,则预示着潜在的市场机遇。
对中国跨境行业的启示
综合来看,亚洲铝制容器市场在未来十年预计将保持一个温和而稳定的增长态径。中国在消费和生产环节都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是主要的市场需求方,也是区域内重要的生产供应国。这一双重身份赋予了中国企业独特的优势,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市场考量。
机遇与挑战并存:
- 深耕本土优势: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可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 拓展新兴市场: 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的消费和进口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拓展空间。了解这些市场的具体需求、政策法规以及文化特点,是成功进入的关键。
- 应对价格波动: 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价格的剧烈波动,都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空间构成挑战。建立灵活的供应链和价格策略,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
- 关注区域竞争: 随着区域内其他国家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变化,竞争将日益加剧。中国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人员而言,持续关注亚洲乃至全球铝制容器市场的动态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宏观的消费和生产数据,也涵盖了细分产品的需求变化、贸易政策调整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信息,企业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趋势,把握发展机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sia-alum-cont-export-170-china-85usd.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