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I上位!高薪员工曾谈数百万刀大单,如今算法全搞定!
近期,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Amazon.com Inc.)在其内部运营模式上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深度革新。长期以来,亚马逊的仓库中机器人与人类协同作业,共同完成商品搬运等任务。然而,最新的趋势显示,自动化浪潮已然深入亚马逊的白领工作领域,预示着企业运营效率和组织结构将迎来重大转型。
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那些曾负责与各大品牌商谈判、达成数百万美元交易的高薪员工,正逐渐被一套更为先进的软件系统所取代。这套系统能够精准预测消费者的购物偏好,并智能决定商品的定价策略,从而实现运营决策的自动化。
新媒网跨境获悉,在零售业至关重要的库存决策环节,机器的表现正超越人类。对于以往负责决定图书、游戏或塑料泳池玩具等商品采购量的员工而言,库存决策面临两难:订购不足可能错失销售机会;订购过多则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清仓处理。然而,亚马逊凭借其多年来对顾客行为的持续监测和数据积累,其算法已得到显著优化,使得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能够摆脱这种猜测式决策的困境,实现更为精准的库存管理。
与此同时,亚马逊内部长期存在的两个关键团队——负责公司零售业务成功的零售团队和运营开放平台的市场团队——之间的竞争,似乎已分出胜负。据亚马逊前员工和现任员工透露,过去通过行业关系吸引品牌入驻亚马逊、共同打造电商巨头的零售团队,目前正与市场团队进行整合。市场团队所运营的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平台,允许任何拥有互联网连接的商家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行定价、推广并销售其商品。
近几个月来,亚马逊有多名高级管理人员选择离职或被重新分配工作。然而,对于一家拥有成熟云服务部门(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卓越实力的公司而言,将机器引入那些能够有效提升效率的岗位,并非出人意料。
从长远来看,亚马逊的零售业务将对人工管理的需求减少,这为其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相较于正投入巨资努力追赶的竞争对手,例如沃尔玛公司(Walmart Inc.)和塔吉特公司(Target Corp.),亚马逊在自动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尤为突出。美国圣迭戈大学供应链管理教授乔尔·萨瑟兰(Joel Sutherland)指出:“这就是亚马逊成为‘800磅大猩猩’的原因。没有其他公司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知识,能够将所有这些新兴技术整合起来,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干预,同时提高运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亚马逊方面对此回应称,公司正持续在各个部门创造就业机会并引入自动化技术,旨在更好地服务顾客。该电商巨头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标准化我们提供给在亚马逊上销售的品牌和经销商的产品、工具和服务,并因此进行了一些组织架构调整。”亚马逊还强调,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6,000个企业岗位空缺,并在2024年创造了130,000个就业岗位。
亚马逊自动化零售团队岗位的进程已启动数年。一项名为“放手轮子”(hands off the wheel)的内部计划,将需求预测、库存订购和价格谈判等任务逐步转移给算法处理,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初期,人类尚能轻易推翻机器的决策。例如,如果某个品牌提前告知亚马逊即将进行一场大规模产品营销活动,亚马逊的品类经理可以根据预计需求,增加算法未能预测到的订单量。然而,随着机器逐渐证明其决策的精准性,这种人工干预的趋势日益受到限制。据内部人士称,任何选择推翻机器决策的员工都必须充分说明其理由,而公司内部对自动化的推崇也使得他们对干预机器决策变得越发谨慎。
曾于2014年至2016年间在亚马逊担任供应商经理的伊莱恩·权(Elaine Kwon)回忆道:“亚马逊意识到,许多高薪员工正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那些本应被自动化的工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信心日益增强。员工们乐于见到如管理库存电子表格等繁琐任务被机器接管,因为机器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这些工作。伊莱恩·权表示:“数据不会说谎。这是一个更优秀的模型。”
这标志着亚马逊与早期发展阶段的一次重大转变。在公司早期,亚马逊正从图书领域向电子产品、玩具等更多品类扩张。这家初创公司亟需说服品牌在其网站上销售产品。为此,亚马逊招募了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以及传统零售业的资深人士,他们通常已经与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久之后,各大品牌克服了最初对在亚马逊销售商品的顾虑,最终该网站涵盖了数百万种产品。
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在发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并消除了购买库存的风险。于2000年推出的“市场”(marketplace)平台,历经十余年才真正腾飞。然而,随着Prime会员数量的增长以及“亚马逊物流”(Fulfillment By Amazon, FBA)服务的普及——该服务允许独立商家使用亚马逊的仓库和配送网络——这个自助服务平台无需零售团队的任何帮助,便吸引了大量商品入驻。零售业务的重心因此发生转移,大多数知名品牌都希望在亚马逊上展示其产品,因为那里聚集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据内部人士透露,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年通过市场平台销售的商品价值首次超过了由零售团队直接销售的商品价值。拥有更多员工的零售团队,其重要性逐渐减弱,而资金则更多地投入到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智能语音助手Alexa等项目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据一位熟悉公司财务的人士透露,市场业务的运营利润率是零售业务的两倍——分别为10%和5%。在许多国际市场,零售团队从未实现盈利。
在年度销售会议上,一个由15人组成的零售品类管理团队的增长表现,往往会被市场团队中仅一名员工超越。团队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亚马逊的零售供应商一度享有视频和横幅广告、以及每日吸引数百万点击的“每日特惠”等优势;而现在,市场商家也能获得同样的福利。许多品牌开始更倾向于在市场平台销售,因为在那里,它们而非亚马逊零售团队,能够自主控制价格、图片和产品描述。
大约在2023年,零售团队又失去了一项关键任务:与主要品牌和制造商就网站上广受欢迎的“闪电促销”(lightning deals)活动条款进行谈判。这些促销活动在假日期间以及母亲节和父亲节等特殊时段尤为常见,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大量库存。
现在,手袋、智能手机配件及其他产品的制造商不再需要致电亚马逊的供应商经理,他们只需登录亚马逊的一个专属门户网站,该系统便会自动判断亚马逊是否接受所提供的交易以及愿意采购的数量。无需寒暄,亦无往复协商。数千个人工工时用于预测需求、规划营销策略和谈判交易,如今已全部由软件自动化处理,这标志着效率的巨大飞跃。
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供应链经理、亚马逊前高管尼尔·阿克曼(Neil Ackerman)表示:“计算机知道何时采购、采购何物,何时提供优惠、何时不提供。这些算法能够接收数千个输入参数,并且永远比任何人类都更智能地运行。”
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使亚马逊最古老的业务对于在其岗位上工作的人而言,变得不那么有趣。曾主导推出Prime Now两小时送达服务和Amazon Go无人便利店等创新项目的团队,如今可供施展拳脚的项目已然减少。2025年,亚马逊经历了罕见的裁员,并于2024年11月对生鲜配送服务Amazon Fresh进行了业务收缩。亚马逊近期在零售领域的举措,更多地体现为传统布局而非开创性突破。2024年,亚马逊收购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并与科尔士百货(Kohl’s Corp.)合作在其门店接受退货,还与百思买(Best Buy Co.)联手销售智能电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期一系列高管离职和岗位调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在公司服务多年的资深人士。2025年,在负责市场业务并深度参与亚马逊人工智能计划的高级执行官塞巴斯蒂安·冈宁汉(Sebastian Gunningham)离职前往WeWork任职后,零售和市场团队的整合进程显著加速,这为亚马逊提供了重组的契机。
部分前零售团队成员已找到新的工作或咨询机会,为那些渴望在亚马逊庞杂的网站上脱颖而出、寻求产品展示策略的制造商和品牌提供帮助。前供应商经理伊莱恩·权(Elaine Kwon)创办了自己的电商管理和软件公司Kwontified。该公司致力于协助时尚和美妆商家在包括亚马逊在内的主要平台上进行销售。
她表示:“亚马逊的竞争异常激烈且市场拥挤。品牌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mazon-ai-replaces-deal-negotiator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