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拟对数据访问收费,AI时代金融数据争夺战打响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数据资源的博弈悄然浮出水面。新媒网跨境观察到,这场变革不仅牵动科技企业的神经,更让掌握核心用户数据的金融机构站上风口浪尖。当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如何平衡开放与保护,正成为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外媒近日披露,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大通曾探讨向金融科技公司收取银行账户数据访问费用。最可能被纳入收费范围的,正是那些已分流传统银行业务的支付应用平台。在人工智能重构金融服务的当下,这类举措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智能投顾、财富管理等创新工具需要打通用户金融全链路数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让数据持有方天然具备了"守门人"优势。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致股东信中强调:"银行提供了卓越服务,现在需要主动捍卫价值。"这番表态折射出传统机构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意识。类似的场景正在软件领域同步上演:美国企业服务商赛富时近期禁止第三方对其办公软件Slack进行数据抓取,该平台积累的企业运营数据被视为人工智能开发的富矿。公司声明此举旨在"强化客户数据防护",但客观上形成了竞争壁垒。
新媒网跨境认为,更深层的行业变革正在酝酿。当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信息整合方式,传统软件的重要性可能让位于新型智能助手。这对充当"数据保管者"的企业构成挑战——没有人甘愿退居后台。德国流程挖掘初创公司Celonis今年就因数据访问问题起诉软件巨头思爱普,其业务核心正是通过分析企业全流程数据来优化运营效率。
随着智能代理技术成熟,冲突可能进一步激化。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传统行业,都期待打造能自主调用服务的智能助手;而用户显然更青睐能自由穿梭在不同应用间的"全能管家"。这要求智能体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与权限协商规则,可惜当前行业尚未形成成熟框架。
表面看,解决方案清晰明了:客户理应对自身数据的访问权拥有最终决定权。银行业已在监管层面推动相关实践,其他领域推行类似原则也合乎逻辑。但现实往往更为复杂,转换成本、系统兼容性等实际问题,常使客户选择权受到限制。数据锁定的现象早已融入科技商业基因,在人工智能时代或将延续。
新媒网跨境注意到,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寻找创新与安全的平衡点。技术革新不应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而数据壁垒也不应成为阻碍进步的藩篱。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中,建立权责明晰、流转有序的规则体系,或许才是破题关键。当各方在技术演进中持续探索边界,更开放、更智能的金融图景终将在磨合中逐渐清晰。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